家長:為什麼孩子老是講不聽?

為什麼老是講不聽?

說了一次講不聽,說了兩次、三次,還是講不聽,最後終於按捺不住,對孩子怒吼:「到底要講幾次你才懂!」各位有沒有這種經驗?在這一章,我要教大家一個訣竅,讓你不必一再反覆叮嚀,只要講一次就能講到孩子心坎裡,讓你從每天暴怒的循環中解脫。

另一方面,我也了解孩子的心情。別人叫我不要去,我越想去;叫我別做,我非做不可。孩子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想體驗看看,這是很正常的。身為父母,絕對不希望孩子遇到危險,或是長期受到不良影響,因此很容易禁止東禁止西,這個不准、那個也不准。

然而,就算家長嚴格禁止,孩子還是常常聽不進去。因為孩子沒有親身體驗過,就不會明白做了那件事有多麼危險。少了那份體驗,家長的叮嚀只能淪為耳邊風,孩子有聽沒有懂。

藉由「分支圖」來整理原因跟結果之間的關聯

現在的情況,是如何造成的?如果我做了某件事,會有什麼後果?若你有這樣的疑慮,不妨使用思考工具「分支圖」。

分支圖能整理原因跟結果之間的關聯,拿起紙筆實際練習,就能做出因果關係一目了然的「狀況地圖」。

「分支圖」與「疑雲圖」相同,都是由方塊與箭頭組合而成。疑雲圖的方塊只能有五個,但是分支圖的方塊數量沒有限制;它會從最基本的組合型態,演變成各種形狀與大小。

家長:為什麼孩子老是講不聽?

基本型態是兩個方塊、一個箭頭,方塊呈縱式排列,下面的是「原因方塊」,上面的是「結果方塊」(圖表16)。接下來,我們要依照以下順序大聲念出來。「如果『原因方塊』的話,將導致『結果方塊』。」「如果他跑上長長的樓梯的話,將導致他氣喘如牛。」

有時候,上一次的結果會成為這一次的原因,造成下一次結果。屆時就擴張枝葉,將方塊往上延伸吧。

舉例來說,假如因為他氣喘如牛而停止跑步,將演變成以下的句子。

「如果他氣喘如牛的話,將導致他停止跑步。」

「跑上長長的樓梯會導致氣喘如牛」,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因此會覺得這樣的因果關係具有真實感。

可是,「因為氣喘如牛,所以想停止跑步」,這個因果關係不一定能套用在每個人身上。或許有人意志力特別堅定,也或許有人特別擅長鞭策自己。

此時,如果能解釋「為什麼他想停止跑步」,大家就能心服口服。解釋的內容將寫在別的方塊裡,在此,我們將「他沒有足以支撐自己咬牙跑下去的重大目標」這句話寫在「理由方塊」中。

家長:為什麼孩子老是講不聽?

請看圖表17,「原因方塊」與「理由方塊」各有一個箭頭指向「結果方塊」,一條曲線從中間連結了兩個箭頭。這個連結符號長得像香蕉,以下我們就稱它為「香蕉」吧。

附上「香蕉」的分支圖,朗誦時必須加上「因為」兩字。「如果『原因方塊』的話,將導致『結果方塊』。因為『理由方塊』。」

「 如果他氣喘如牛的話, 將導致他想停止跑步。因為,他沒有足以支撐自己咬牙跑下去的重大目標。」

如此這般,視情況加上「理由方塊」,朗誦時就會覺得句子更為合理。

分支圖加了「因為」後,你可能會想知道圖表製作得正不正確。此時,在「原因方塊」與「理由方塊」中間補上「加上」兩字,然後念念看,就知道圖表正不正確了。「如果『原因方塊』加上『理由方塊』的話,將導致『結果方塊』。」

「如果他喘不過氣,加上他沒有足以支撐自己咬牙跑下去的重大目標,將導致他想停止跑步。」多了「加上」兩字,念起來還是很合理。

如果是正確的分支圖,即使將「因為」換成「加上」,念起來一樣合理。

將資訊一一連結起來做成狀況地圖,就能運用邏輯,思考最後會發生什麼事(可能發生什麼事)。

分支圖是一種能藉由因果關係來掌握事物關聯的邏輯工具,同時也能觸動人心,一旦孩子領悟,就會改變行為,家長也不需要怒吼:「到底要講幾次你才懂!」

本文摘自 遠流出版《思考力培養法:全球800萬人實踐的思考程序,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增強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