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自信’有可能是優點?

'低自信'有可能是優點?

悲觀沒自信不一定是缺點?

你經常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感覺到緊張和焦慮嗎? 像是在準備一個很重要的考試或面試之前,你卻總是對自己沒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一定會失敗。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可能會常常聽見別人的鼓勵,告訴你要保持樂觀,對自己要有信心。但如果我和你說,那些焦慮和沒自信的心態,其實是你的優點,並且還會幫助你在面對挑戰時,提高成功的機率呢?

這篇文章我想打破關於低自信心是個很大缺點或悲觀的人只會走向失敗的觀念。因為在過去有許多的研究都表明,比起那些悲觀又沒自信的人,那些帶有樂觀和高自信特質的人更有可能克服挑戰,並在生活中完成許多成就。同樣的,我們的社會觀念也更加推崇那些正面思考和樂觀的態度。也因此導致我們認為悲觀或沒自信是很大的缺點。雖然不可否認正面思考是一件好事,不過我也不認為悲觀或沒信心一定會對我們造成負面影響。因為一個在1986年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某些人身上,沒自信或悲觀這些特質反而能夠成為降低焦慮的助力,同時幫助你在各個領域都取得成功。所以如果你也是和我一樣容易感到焦慮又不夠自信,那麼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繼續看下去!

防禦性悲觀

心理學家Julie Norem和Nancy Cantor在1986年提出了一個能降低我們焦慮和恐懼感的思
維方式,叫做防禦性悲觀。簡單解釋,研究發現有些人特別的悲觀,面對挑戰時總覺得自己一定會做不好,並設下一些很低的期望值,不過他們最後面對挑戰時的結果反而和那些樂觀或有自信的人不相上下。

舉例來說在研究中,所有參與者在實驗開始前接受了一些問卷調查。題目主要是測試他們在面對挑戰時的反應,像是他們的自信心程度,以及他們是屬於悲觀還是樂觀的人? 根據調查的結果再把那些沒什麼自信又悲觀的人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測試的人員會給他們上一些提倡樂觀和正向思考的課,而另一組就什麼都不做。接著實驗人員給這些參與者做各種考試 (所有參與者的IQ和過往的學習成績都是特別挑選,以確保這些人的知識量和學習成績都在相同的能力值上)。經過多次測驗的結果裡發現,那些被推崇樂觀和保持自信的人,分數都比那些沒被鼓勵的人還要低。

防禦性悲觀的特別之處

一般悲觀的人在面對挑戰時如果對自己沒信心覺得自己是個魯蛇,可能就真的走向失敗。相反的,防禦性悲觀的人,雖然悲觀又超沒自信,但他們在降低期望的同時會清晰的想出最糟糕的情況,因此更積極努力的採取謹慎的行動來避免那個情況發生。

舉例來說,想像如果你在準備面試一個你非常渴望的工作時,感覺到緊張焦慮,因為你擔心在面試中回答不出問題或結巴,在這個情況下,防禦性悲觀的人雖然沒有自信能夠通過面試,但正是這樣被悲觀又低自信的特質,促使他們更積極謹慎的準備,來防止最不樂見的情況發生。

為什麼低自信又悲觀的人能成功?

為什麼防禦性悲觀的人也可以成功? 我把他歸類為三點:

  1. 謹慎行動:低自信的人在做出決定時往往更加謹慎。他們會更深入地思考可能的風險
    和後果,並採取更穩健的步驟。這種謹慎的態度有助於避免輕率的行動,並且提高成功
    的機會。
  2. 努力和自我挑戰:低自信的人可能更願意付出額外的努力,以證明自己能夠做得很
    好。他們可能會更積極地尋求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需要不斷提高才
    能達到目標。
  3. 自我改進:低自信的人傾向於認真看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這種認識有助於他們
    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改進,克服自己的弱點,並更好地適應挑戰。

利用防禦性悲觀思維

我們都知道 ‘比較是偷走快樂的小偷’。但很現實的一點就是只要你活在這個世界上, 你就幾乎不可能避免被別人做比較,而當我們被迫與其他優秀的的人做比較從而影響到我們的自尊時,防禦性悲觀的這個思維就能夠有效地幫助自信心比較低的人。

從剛剛的面試例子來說,雖然你對自己沒自信,但也千萬不要就此放棄自己,也就是說其他人能力好不好是一回事,可能別人能力好從而影響到你的自信心,你覺得你沒那麼優秀那也沒問題,但重點是你還是要盡自己的全力,畢竟我們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失敗都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了,你接受信心不足這點但只要你願意,這絕對不會是阻止你成功的絆腳石。

在最後我想提供一個能夠在生活中應用防禦性悲觀的方法,比如有一件事是你非常有熱情和想做的,但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或對自己沒自信而不敢去追求理想,因為其實承認自己對一件事非常有熱情並全力去追求它是很不容易的。在這種情況,假設你對寫作很有興趣,你就可以利用防禦性悲觀的思維來幫助你踏出第一步。

雖然你對自己沒什麼自信,也覺得的寫出來的內容不會很出色,但正是這樣的心態能幫助你寫出更多的內容,因為你不是完美的人或專業的作家,你不用擔心自己一定要寫出多麼令人震驚的內容,所以還不如保持一個努力謙卑學習的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把成功當成偶然,把失敗當成常態。這麼做還能夠避免一種情況,我們都看過一些人,他們原先可能自信心很足,覺得自己很厲害,但經過幾次挫折之後,反而無法接受就一蹶不振了。

(本文為讀者投稿,作者為:林胤喬,生活在澳洲的台灣人。剛畢業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