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記憶和行動

情緒、記憶和行動

還記不記得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那天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你的年齡在三十歲以上,那麼記不記得黛安娜王妃身亡的事?這些事件都牢牢烙印在我們的集體記憶中。我還記得格雷格‧諾曼在一九九六年的美國名人賽中敗北;一九九○年的澳式足球聯賽總決賽的賽況;以及我的寶貝女兒出生的那一天(克洛伊,你應該知道以上順序和重要性無關唷)。

我永遠忘不了一九七九年的電影《天涯赤子情》,年僅九歲的我,看到瑞克的爸爸在拳賽後傷重不治,不敢相信地睜大了眼,痛哭出聲。之所以對這些事情的印象那麼深刻,都是因為當下所感受到的情緒非常強烈,以至於難以忘懷。

大腦有著十分複雜的網路連結,以便讓我們能記住事情。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就在杏仁核的旁邊,而後者是恐怖或情緒的管理中樞。

九一一事件為我的杏仁核帶來強烈的衝擊,使得海馬迴立刻活躍起來,讓我盡可能地記住那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那天早上我正在電腦前為慶祝母親的六十壽誕製作影片,姐姐突然跑進來叫我趕快打開電視。

目睹飛機衝撞世貿二號大樓的即時轉播,畫面讓人感到極為驚恐。接下來數週之內,各個電視頻道又不斷地重播那些畫面,更讓人加深印象。我不大記得其他年分是如何替母親慶生,不過我永遠忘不了她六十歲的生日。此外我還記得在她七十五歲高齡時,為了替孫女辦個以叢林為主題的生日派對,她裝扮成一隻大猩猩的模樣。她就是那種可愛又有趣的母親。

情緒對於記憶有極大的影響,它幫助我們記住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在什麼地方,或者跟誰在一起。那些非比尋常或者讓我們特別有感的事情,會讓記憶更加深刻。

最後我們會創造出一則關於該事件的故事,那個故事再成為一段記憶。我們不一定完全記得住該事件的真相,只記得住自己為事件編織出的故事。然而那些重複回憶起的故事不見得就是真相,但我們可以改變它。關於這一點,在稍後的章節中會繼續討論。

將近一百年前,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提出一件至今人們仍認同的事,他說:「我們和某人打交道時,要記住你所面對的不是一個邏輯性,而是情緒性的生物。」過去這百年之間許多事已發生改變,但是情緒仍然是影響人們奇特習慣的因素。

情緒激使舊腦袋做出行動,如果身體是一輛車,舊腦袋就是司機。它非常認真地駕駛,隨時注意閃避其他車輛、道路上的坑洞以及鬆軟的邊坡(你的情緒)。它必須迅速地對一個新出現的情緒做出反應。而新腦袋則坐在副駕位置,手上攤開著地圖,老派作風加上喜歡眼觀八方,所以不使用衛星導航。為了讓司機不要偏離航道,它需要讓海鞘聽懂不大容易了解的指令,同時還得讓舊腦袋知道,在不自覺被情緒激使下所做出的決定,是個非常糟的決定。因為面對情緒試圖告知的殘酷事實可能會讓我們察覺世界是痛苦的。

你是否曾經喃喃自問「神經呀,我幹麼這麼做?」相信大家都說過類似的話。許多時候我們所做的決定都是基於習慣,舊腦袋被當下情緒激使所做出的倉促反應。過一會兒新腦袋趕忙接手,編一個故事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舉例來說,一名老婦人變換車道時不小心擋到壓力過大的路怒症者,惱怒的他在察覺自己做了什麼事之前,已經豎起中指,滿口粗話地詛咒那名可憐婦人無數遍。他的舊腦袋忽略掉任何其他的可能情緒,認為上了年紀的人就不該繼續開車。

好奇的習慣整合了我們的感受、想法以及行為。如果我們對於所做的事情有任何解釋或改變的機會,了解在感受或行為下真正的情緒,以及意識自己真正的想法就十分重要。哈佛心理學家蘇珊‧大衛(Susan David)說,要將情緒視為一個指標,對於自己感受到什麼,以及為什麼有那種感受保有好奇心。如此一來就能表現出更謹慎的行為,而不會受控於舊腦袋,或者事後再找其他藉口來自圓其說。

本文摘錄自《逆習慣》, 大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