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位專家?

如何成為一位專家?

這裡要討論的專家,並不是那種需要執照資格的專家(比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等),而是沒辦法用執照、資格考試來判定的專家,比如寫作專家、生產力專家、穿搭專家、自媒體經營專家。

想達成前者的專家,有一條清晰的路徑可循,也就是讀書、考試、領照、成為專家;想達成後者的專家,目前還沒有一個足夠清晰的路徑,多半非常模糊且曲折,甚至可以說「非常藝術」。

說到底,假如你想成為一位寫作專家,你要消除的就是「寫作寫到出名」這條路徑上的模糊性。

不管什麼類型的專家,我認為消除模糊性有 3 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不暴力使用大腦」,第二層次是「為自己貼標籤」,第三層次是「重複做簡單的事」。

先從第一個層次開始聊,不暴力使用大腦。

第一層次:不暴力使用大腦

不暴力使用大腦,這幾個字描述的其實不精確,應該改成「不暴力使用前額葉皮質」(以下簡稱皮質)。

《認知覺醒》提到,我們之所以和其他哺乳類動物不同,就是因為我們擁有皮質這個腦區,皮質讓我們能夠發展語言、思考、決策。

但皮質很不中用,常常用到一半就熱當,需要降溫休息。比如寫作寫了一段時間後,你可能開始感到疲累,寫字速度變慢、愈想愈久,不像剛開始時的下筆如有神,這就是皮質熱當的現象。如果此時你還想硬擠出字,就是在暴力使用皮質,產出的內容自然不會好到哪。

皮質熱當後,最該做的事就是去做「不需要用到皮質的事情」,比如睡覺、散步、吃飯或運動。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一書提到,最後能成為專家的人,並不是孜孜不倦地練習一項技能,而是把練習時間拆分成兩段,並且懂得休息。

具體來說,從起床到中午是最佳的練習時段,次佳的練習時段是吃完晚餐後直到就寢前,而下午至傍晚的這段時間則是休息時間,完全不做練習。

皮質會熱當,是人類的天性,我們可以以順從天性的方式,來練習一項技能;而不是與天性作對,進而開始自我懷疑,導致最後放棄。

理解不該暴力使用大腦後,你就愈能堅持練習某項技能。但光有「堅持」還遠遠不夠!你還需要「不要臉」,意思是「為自己貼標籤」,也就是消除模糊性的第二個層次。

第二層次:為自己貼標籤

為自己貼標籤,具體是什麼意思?比如你想成為寫作專家,那麼你在自媒體上(FB、IG)的頭銜可以打「爆文製造者」、「最有料的寫作者」或「人氣專欄作家」,這些都是能讓別人對你產生正面印象的標籤。

是不是覺得有點尷尬?明明自己還沒達到那個境界,卻硬要自我吹捧,真的是尷尬到家。

但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說過:「如果你對頭銜沒有感到尷尬,代表你推出的時間太晚了。」意思是,如果你不先為自己搶下尷尬的頭銜,那麼這頭銜日後就會歸別人,而不是歸你,即使你的能力已與頭銜達匹配。

說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 IG 主頁上寫了「金牌說書手」這個頭銜,但我得老實說,我只拍過兩部說書短片 XD

《錯覺資產》有提到,在自媒體主頁寫上尷尬頭銜的目的,是讓他人對我抱持一種「對我有利」的思考錯覺,這種錯覺其實就是「月暈效應」,月暈效應指的是「當某一個特點特別突出時,就會產生光暈,使一切看起來都很突出」。

比如一位教授在公開場合自我介紹時,其他人一聽到「教授」頭銜,就會覺得他是十項全能的天才,但其實他只擅長某一個領域而已。

這種讓人誤會的力量,往往能使你得到更多好處,比如各種合作邀約。所以我才會說「為自己貼標籤」,其實就是「不要臉」。

學會了「不暴力使用大腦」和「為自己貼標籤」後,還不夠成為一位專家,你還缺乏一個元素,那就是「重複做簡單的事」,也是消除模糊性的第三個層次。

第三層次:重複做簡單的事

什麼是簡單的事?《人生算法》提到,以料理來說,「火鍋」就是一道製作方法非常簡單的料理,所以你走在台灣的街道上很容易看見火鍋店,火鍋店數量甚至可以說是氾濫的程度。

煮火鍋湯頭,不需要依賴大廚,普通人也會煮,頂多再來個中央廚房,讓湯頭味道標準化,順便連品質也一起兼顧。

就因為煮火鍋湯頭這件事夠簡單,所以可以大規模複製(一次煮大量湯頭),這使火鍋店的出菜速度相當快,翻桌率也高。除此之外,火鍋店中午、晚上、半夜都有在經營,等於是「重複」做簡單的事。

為什麼要重複做簡單的事?因為可以提高別人對你的心佔率。你想,人有需要吃三餐的剛需,如果你家隔壁的火鍋店三餐都營業(中午、晚上、半夜),那你一天之中肯定會產生多次想吃火鍋的念頭,你看,火鍋店的「重複性」提高了在你心中的心佔率。

簡言之,一家店如果三餐都經營,那麼你就會常常想到它,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 24 小時營業的 7-11、全家,在我們心中都有著不敗地位。

聊完料理,把話題拉回專家。如果你想成為生產力專家的話,最簡單的事是做什麼?我認為是在社群平台上發表「與生產力有關」的專業文,每次發文的字數不必多,200-300 字即可,甚至簡單的一行字也可以。

因為這件事夠簡單,所以有辦法大規模複製(一天發好幾篇)。當你不斷重複執行這件事情時(堅持每天發文),網友就會對你產生「哦!你是生產力專家!」的認知,以後若有人詢問「生產力專家有誰?」,網友第一個想到的就會是你,這不就等於提高別人對你的心佔率了嗎。

如果想成為生產力專家,就在社群平台發表與生產力有關的專業文;如果想成為寫作專家,就在社群平台發表與寫作有關的專業文;如果想成為穿搭專家,就在社群平台發表與穿搭有關的專業文。

《成功竟然有公式》一書中有個概念是,「成功,來自於群體對你的認同」,我也可以把這概念改成「專業,來自於群體對你的認知」,在社群平台瘋狂發文就是在撬動別人對你的認知,讓網友覺得你很專業,是某方面的專家。

在社群平台瘋狂發文,需要毅力,所以「堅持」很重要;在社群平台瘋狂發文,也許有點擾民,但我們還是得厚著臉皮發文,所以「不要臉」很重要。綜合起來你會發現,「重複做簡單的事」其實就是「堅持不要臉」。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對於「如何成為一位專家」的三層次答案。

第一層次是「不暴力使用大腦」,第二層次是「為自己貼標籤」,第三層次是「重複做簡單的事」。

如果你記不住的話,不妨這樣記:第一層次是「堅持」,第二層次是「不要臉」,第三層次是「堅持不要臉」。

(本文為讀者投稿,作者為:進化村 村長 施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