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誤會自由的真義嗎?自由工作的3個迷思!

你誤會自由的真義嗎?自由工作的3個迷思!

距離塑造美感,我們總會戴著夢幻濾鏡看待不熟悉的事物,創造出朦朧唯美的模糊想像。有色眼鏡形塑出來的幻象,再和自己所處的現實生活兩相對照,就會顯得自己的人生充滿禁錮,別人的生活沒有束縛。

就像每個人都覺得別人的皮膚格外細嫩,只有自己的毛孔特別粗大,但這種差距,很可能只是源於觀察事物的焦距。

自由工作,還是要做討厭的事

疫情來臨時,和一位失聯許久的同學重新搭上線,彼此交換了近況,聊到工作有沒有受到疫情影響。我說現在是自由工作者,做B2B事業,當然也有受到疫情衝擊。他一聽到關鍵字「自由工作者」,興奮到跳起來說:「哇!好羨慕啊!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啊!」

我很習慣這種熱烈反應,每當有人得知我脫離體制,都會有類似的回應,帶著一絲祝福和羨慕,對我說:「妳每天都去咖啡廳上班嗎?感覺很愜意耶!」

自由工作者在許多人眼中是一個我行我素、每天都去咖啡廳上班的自在身分,好似我們的主要職責是扮演那樣的角色,而非執行專案本身。我能理解這些沒來由的想像從何而來,多數人從未體會過這種生活,只能看到表象。

雖然我覺得自己確實很幸運,能以相對自主的方式從事擅長的工作,但自由工作不等於可以只挑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即便大部分都是自己喜歡的,仍會遇到不有趣的人事物。

自由工作者拿回過去賣給老闆的自主權,當自己的老闆,但相對的,代表沒有人能幫忙處理雜事、行政、跑腿、開發客戶、提案、報價、簽約、談判、處理客服、算錢記帳、催債討錢,除非你有餘裕外包出去,或另聘小幫手,否則這些都要自己來,校長兼撞鐘,執行專案只是接案過程的一小部分。

我對做這些事情完全沒有怨言,因為我知道這些瑣事雖然繁雜,卻是自主權的一部分,可以從中得知每個專案的成本結構和利潤、客戶的喜好需求,看見努力確實有所回報,不用擔心勞動成果被別人收割。

戳破自由工作的夢幻泡泡雖然很掃興,但我覺得擁有這些認知很重要。我無意抹黑職場,更無意鼓吹每個人都該裸辭當自由工作者,這世界上的每個崗位都有其意義,絕對需要各行各業的專家存在,而我只是同時經歷過不同工作,然後發現自由工作者的形式很適合我而已。

有些人仕途順遂,用不上這些知識,或覺得我的經歷不符個人經驗,都無所謂,但如果這些分享能幫上忙,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達成了。

總之,自由工作不代表想幹嘛就幹嘛,只代表不受雇於特定雇主,不受雇主約束,自然也得不到雇主的協助和保障,這些空缺就得自己填補,要如何看待這件事、賦予其正面或反面的意義,就見仁見智了。

希望有意投入自由工作的人,不要戴著濾鏡看待這種工作形式,認識任何一件事都該了解正、反兩面,才能在未投入前進行全面分析,進而判斷適不適合這種生活。

沒人管不一定輕鬆

除了「自由工作者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的迷思之外,「沒人管,一定很好」則是另一種常見的誤解。

如果在制度嚴格的公司上班或遇上控制狂主管,的確會讓人很鬱悶。記得有次聽大學同學抱怨,說她的主管會在午休時間結束時,站在辦公室門口計時,看誰晚進辦公室,連一、兩分鐘也會斤斤計較,讓大家無時無刻都繃緊神經、戰戰兢兢。

另一個同學的前老闆甚至會干涉她的穿衣風格,說她的打扮不夠有「女人味」,讓她當下氣得咬牙切齒,但又不能回擊,只能悶在心裡。

你可能會覺得上述故事頗為極端,但有時真實人生就是比小說還離奇。他們剛進公司時,都以為可以一展長才、專心做事,直到待一陣子才發現異樣,卻往往到了不能說走就走的地步,畢竟選擇進入該家企業工作,就代表那已經是當時可觸及範圍中最好的選擇,離職的機會成本太高,只能暫時忍耐,伺機而動。

我的職涯中從未遇過控制狂主管或制度苛刻的公司,但我是個很需要了解工作意義的人,若只是純粹派發任務,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的話,我很難開展任務的規劃和執行。

雖然大部分主管會耐心說明,但也有主管覺得我很有想法(難搞),對我咆哮過:「不要問那麼多,做就對了。」

我能理解他的壓力,也知道他覺得我不夠服從,確實沒有必要為了我一個人,提供客製化的說明,可是一昧的順從會讓我覺得自己在組織裡只是傀儡,而不是我。那一刻會覺得自己身處一個荒謬的情境:明明是因為「很有想法」而錄取,就職後卻因「太有想法」被貼上不服從、難搞的標籤。因此步上自由工作一途,根本是自然而然的事。

當了近五年的自由工作者之後,少了很多干涉固然開心,但發現有時沒人管不見得是好事。

沒人管,就要自己訂立工作目標、專案時程、把關作品品質,若遇到緊急突發狀況,必須獨自想辦法應對處理、掌握進度,向客戶匯報。胸有成竹的案件也許還好,但就算是再有把握的工作,也常會有意外狀況發生,例如客戶突然改變計畫、更改方向、有緊急活動要幫忙,或是怎麼做客戶都不滿意等窘境,這些狀況都要自己處理。

而且有時候會像上天開玩笑似的,一夕之間,突然每個客戶都有狀況,就得想辦法調配時間、一一處理,也要學著在不得罪客戶、盡量不違背原則和底線的情況下,滿足他們的需求。

由於我是個怕麻煩的人,事前都做許多準備,也有很多檢查機制和向上管理的技巧。但偶爾還是會逞強、犯錯、得罪合作對象,只能在不斷地檢討、反省後邊做邊學。

接案兩年後,已經不太會手忙腳亂,也比較少遇到突發狀況,但一旦再次發生,就不免會懷念起以前有主管出面處理,和同事分攤工作、共患難的職場時光。

提前了解這些可能發生的事情非常重要,同樣的狀況擺在不同人面前會有不同反應,有些人頭都洗了,才發現自己很討厭獨自處理這麼多事情,若能事前了解自己是哪一種類型,相信能少繞路、縮短試錯的時間。

在家工作真的很爽嗎?

身處體制內的人對自由工作者最常見的誤解,除了前面講的之外,還有「在家工作一定很爽」。

雖然我相信經過二○二一年五月的三級警戒之後,一定讓很多人對於在家工作的幻想完全破滅,尤其是家庭成員不只一個人時,相互干擾的情況下,根本難以專注,不過,我還是想分享一下關於「在家工作」的迷思和現實。

迷思一:可以睡到自然醒

理論上,在家工作確實可以睡到自然醒,認識的同行中,有些人每天都睡到快中午才起床,下午兩、三點才開始做事。但這和每個人的體質、工作性質有關。我試過很多睡眠時間與工作時間的組合,後來還是覺得固定時間睡覺、起床,工作最有效率。

剛開始自由工作時,新官上任三把火,熱情滿滿。當時每天七點半起床,八點開始工作,做到當天安排的所有工作量都完成為止。但隨著時間過去,我開始變得渙散,沉迷於YouTube影片(沒辦法,懸案、奇人軼事實在太好看了),往往等到十一點才動工,沒多久就到了午餐時間,基於健康考量,我堅持自己煮,時間就在備料、煮飯、吃飯、收拾之間流逝,於是又要等到下午三點,才能重回心流狀態。可是沒過多久,又要準備晚餐了。

這樣的生活過了一陣子,真心覺得實在太沒效率,也不喜歡把工作拖到晚上。不僅是因為晚上是難得可以和老公聊天的時光,也因為我的最佳狀態是上午十一點到下午四點,頂多硬撐一下,極限是晚上六點,再晚就會無法完全專注。

後來我還是規定自己早上九點半前一定要起床,再怎麼拖,十點一定要開始工作,否則會一直不想做事,尤其婚後責任變多了,分配給自己的時間也變少了,必須限制自由,才能盡快完成任務。

迷思二:在家工作心情很輕鬆

當了自由工作者後,不必通勤真的不再感到煩躁,也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吃早餐,不過畢竟工作和私生活的活動空間大幅重疊,有時在家會無法完全放鬆,即便有把辦公區域縮限在特定範圍,可是獨自在家工作久了,也會對眼前一成不變的風景感到厭煩。

而且在家工作,忙著忙著天就黑了,常常沒有和外界接觸,假設獨居的話,很可能一整天也沒有說話的對象,所以必須刻意外出,替自己製造活動身體、和人群連結的機會,才不至於讓身心出現狀況。

這個煩惱感覺很「凡爾賽」*,而我曾經以為不出門沒有關係,可是人類遠比我想像中還需要群聚,仍必須藉由不同環境來轉換心情,尤其是三級警戒時,連續二十天沒有出門,整天除了老公以外,沒有和任何人接觸,後來為了拿慢性處方箋才被迫外出,當下發現平時很擅於獨處的自己,原來也需要和人群接觸,原來我那麼多天沒出門也會感到鬱悶。這才懂得珍惜可以自由出門的日子,每一次出去散步、買菜、運動,都是格外珍貴的微小幸福時光。

*凡爾賽的煩惱:表面上在訴苦,實則在炫耀。

迷思三:在家工作不用通勤,可運用的時間多很多

理論上這個迷思不能說完全錯誤,可是人性怠惰,往往會造成「時間莫名其妙流失,該做的事情還是沒有做完」的狀況。畢竟家中誘惑實在太多,和工作相比,柔軟的床、舒適的沙發都顯得更具吸引力。

沒有人在旁監視的壓力、不用擔心老闆和同事從背後走過,看見你電腦螢幕正在瀏覽網拍、YouTube,在家連裝忙都不必,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等一下再做」、「看完這個就去工作」的想法,以至於最後的下場就是加班。

儘管在家工作不必浪費時間通勤,也沒有無意義的會議和接不完的電話,可是真的突然多出這麼多時間,不見得會好好珍惜,總要花一段時日才學得會如何妥善運用時間。

本文摘錄自《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