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歲,種種「苦行」都是成長

三四歲,種種「苦行」都是成長

日本的小孩一旦進入幼稚園,便開始學習凡事不麻煩或依靠別人,努力打理好自己周遭事物的習慣。老師們也會相當嚴格地要求母親千萬不要插手幫忙,因為這只會害了孩子。

剛開始,我認為日本幼稚園反覆脫衣穿衣的規定,真的很浪費時間。怎麼已經付了學費,媽媽還要義務參加所有的活動,讓孩子冬天穿這麼少衣服,每天提一大堆袋子,當媽的還不能幫忙,真是欺負小孩!但是,當我陪著兒子走過一整年的中班,我才明白這種種的「苦行」,其實都是有其原因的。

日本有句諺語:「親はなくとも子は育つ。」,意思是「就算沒有父母,小孩也會長大」。這句話原是用來安慰父母早逝,或者無法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現在卻用來說明父母親不需要太過操心孩子,應該對他們有信心,放手讓孩子嘗試一些事情。

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其實孩子們充滿無限潛能,為人父母的根本不需要太過擔心。或許看著孩子辛勞的當下,我們會很不捨,但是只要眼睛一閉,下一個瞬間,成就的是孩子的自信心,還有我們對於孩子成長的喜悅喔!

母親以讚賞代替責罰

當孩子步入三歲這個階段,大致上已經習慣生活作息所需要的動作,並且大多能靠著自己的力量完成。例如自己吃飯、自己玩上一段時間、自己上廁所等等。經過兩歲後半的叛逆期,三歲的小孩彷彿一下子長大許多,更能聽懂並且服從母親的要求,也慢慢地能夠將自己的情緒以言語與大人溝通,所以這個年紀在日本也成了入幼稚園就學的適當年齡。

然而,入園就學並不代表從此不需要媽媽的照護,反而是讓日本媽媽接受另一個育兒挑戰,也就是如何讓孩子適應凡事靠自己的生活。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能夠大方地面對新環境,以及開心的走向學習的路程?

日本的育兒專家對於面臨這個階段的媽媽們,有著一致的想法,就是希望母親以鼓勵代替責備,讓孩子更有膽量嘗試新鮮的事物。相同地,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千萬不要過度責備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應該成為孩子依偎的肩膀,讓孩子能夠鬆一口氣,對母親撒撒嬌、吐一吐苦水後,鼓勵孩子重新面對挑戰。
日本早教學家認為三歲孩童的發展應該是怎樣呢?請看下方:

(1)能自己步行較長的距離
(2)全速往前跑,並且可以雙腳起跳
(3)隨著音樂的拍子跟旋律,擺動自己的身體
(4)對於數字與文字產生興趣
(5)能幫忙收拾東西
(6)能騎自行車
(7)可以自己扣上鈕釦
(8)能分辦東西的長短(哪一邊比較長,哪一邊比較短)
(9)可以與同伴,或者加入一個團體一起遊戲
(10)能自己換衣服
(11)自己上廁所
(12)理解順序的定義(包括:排隊或者做事情的順序)

日本有句諺語:「三つ子の魂百まで」,意思是孩子三歲時所養成的性格,會隨著孩子到百歲,也相當於中國人所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教育學家鼓勵媽媽們多以正面的情緒回應這個年齡層的孩子,養成孩子對於自己以及社會抱著希望、積極的態度。這不僅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學習態度,也關係到孩子的生理發展。從小生活在被責罵或者缺乏自信的陰影下,長大後比較容易罹患慢性病或心理疾病。在台灣雖然沒有此說法,但是日本學者是如此堅信的。

想當然耳,沒有一位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生病,所以會更注意自己的言行,讓孩子不要因為大人要顧及自己的面子或情緒,而影響了他們的發展。此外,學習與三歲的孩子溝通,不要嫌他們囉嗦或者說不清楚,而是認真傾聽,並且多給予適當的讚美。

有些母親因為忙於其他事務,沒有時間跟孩子講道理,或者認為就算跟孩子分析狀況,他們也聽不懂,就算講了理由,孩子還是哭鬧,那乾脆不要廢話太多,就用「不行」兩個字來解決不想讓孩子做的事情。對於正在忙碌或者氣頭上的媽媽們,多數認為「不行」兩個字簡單易懂,而且說起來不浪費時間,正符合她們想要停止孩子胡鬧的舉動。然而,這些母親往往不清楚「不行」對孩子來說,只是一個不具任何意義的恐嚇,而且充滿否定的意味。

當母親說:「不行就是不行。」

但是孩子想知道的是:「什麼東西或者事情不行?」

「媽媽說『不行』的原因是什麼?」

「在哪一種情況下是被允許的?」

母親以為能避免引起更多親子間的爭執,所以才回了一句「不行」。這句話除了告誡孩子她不同意他的想法或做法,希望孩子立刻停止或糾正錯誤。但是在孩子的心底,或許會覺得「因為媽媽不想跟我解釋,也不想聽我說話,所以才用命令的口氣對我說『不行』,讓我乖乖地接受。但是,媽媽為什麼說不行?如果繼續追問,媽媽肯定會更生氣……」

不知道媽媽們是否有想過「不行」這一句話的背後,被忽略的孩子的心聲?以前我也常對兒子說「那個不行,這個不行」,兒子總是會追問我,「為什麼不行?」我才發現我根本沒跟他解釋理由,於是我試著在「不行」的後頭加上理由。當然,兒子會繼續追問為什麼是這個理由?然後為什麼不行?而我也會再次說明不行的理由為何。例如任由他的決定來行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不過,兒子還是會再三地吵鬧,於是忍無可忍的我,只好拿出家法教訓兒子。兒子因為怕被打,所以便乖乖地照著我的意思做,不管他內心承受多大的委屈。只不過,幾乎不對我唸叨育兒經的婆婆,知道我是個嚴格的媽媽,所以每年回日本過新曆年時,她總是有意無意地對我說:「お母さんがいつもだめ!だめ!と言うと、子供は本当にだめになってしま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位母親,總是對她的孩子一直說「不行」這兩個字,將來孩子便會成為一事無成、毫無用處之人。

日本婆婆所主張的教育方式是用讚賞代替責罰,讓孩子在充滿愛與自信的環境成長。婆婆的眼裡都是孫子跟孫女的優點,就算孫子孫女犯錯時,她還是會微笑地說:「沒關係,知道錯下次別再犯就好。」所以兒子跟女兒在日本與祖父母相處的那幾天總是笑嘻嘻的,而且自我感覺特別好。每天聽祖母稱讚,彷彿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

每次剛從日本過完年回到中國,兒子受我責罰時,總是會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哭訴:「為什麼祖母都不發脾氣,可是妳都會罵我呢?」

「因為你做錯事,所以我才會罵你。」我仍然面不改色,堅持自己的原則。
「可是……」知道自己理虧的兒子,似乎還想說什麼。
「可是什麼?」
「妳可不可以不要那麼兇?我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事,又被妳罵,好傷心。」
我心想,做錯事受罰是理所當然,哪來這麼多的理由?
「我、我、我也想要有溫柔的媽媽。」吐露心聲後的兒子放聲大哭。

經過這件事以後,我開始試著當個柔性的嚴母。當我反對孩子的需求或者對他們的態度不滿時,我不再一味地說不行。我會改口先告知因為某種因素,所以不可能答應他的需求,希望孩子可以配合。我清楚孩子很想做這件事,所以約好下次(具體的時間點)再來完成這件事。

起初,與兒女溝通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有時我還是會忍不住發脾氣,但是仍然堅持尊重孩子,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之後,我發現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兒子遇到我反對他的要求時,不開心的他還會自己找理由說給我聽,然後再問我是不是因為如此所以我不能答應?聽完我的解釋之後,自己想清楚了,就會再來找我商量對策。

當孩子的一些舉動是我認為具有危險性,應該立即停止的,我會告誡他們將面臨的危機。若是他們不聽話,我會警告他們必須自己承擔後果。如果他們還是不聽時,我便會要求他們暫時停止行動,然後講一個故事(有可能是在報章雜誌上看過的真實故事),告訴他們若不停止這個動作,會造成怎樣的傷害、然後自己應該承擔的結果。通常孩子需要有想像的空間,會將心思轉移到故事上頭,而停止剛才不安全的舉動。彼此尊重、公平的溝通,孩子便會逐漸理解母親的想法,媽媽也能得到孩子的信賴與誠實,長久下來,似乎比一句又一句的「不行」更有效率,不是嗎?

孩子的認知是否正確才是重要的

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是一輩子的。從孩子年幼,就和他們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等到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就能減少些煩惱。

在日本,大部分的孩子是在滿三歲之後,正式進入幼稚園就讀。有些母親因為工作或者其他的緣故,提早將孩子送進保育園或私立幼稚園。但是以公立的幼稚園來說,三歲是基本的入學年齡。

日本的新學年度是每年的四月初,大約在每年的四月八號前後,公立幼稚園會在前一學年度的第二個學期(日本的學校是三學期制),大約九月中的時候開始招生,給有興趣入學的新生家長入學申請書,並且安排家長參加說明會,之後還有面試以及新生訓練等等。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在開學典禮以前完成的,並且所有的流程都要求將入學的新生與家長一起參加。

三歲孩子的面試內容非常簡單,只是單純地詢問孩子的名字,由面試的老師(小學校長兼任園長、小學教務主任擔任)拿著故事書,詢問孩子故事書中圖片的動物名、顏色,或者簡單的數字。其實回答不出來也沒有關係,學校只是要藉著這個動作,觀察家長與孩子間的互動,順便幫一些對學校(包括將來升小學)有疑問的家長做解答。整個面試的過程,基本上非常的平和也很溫馨。

兒子是從四歲的中班開始讀起,所以我們也與三歲的孩子參與新生歡迎會與面試等等的聚會。那時兒子的日文還不是很流利,幫我們面試的教務主任甚至跟我說,請讓兒子用中文作答,然後我再將答案翻譯成日文給教務主任聽就可以了。後來教務主任還特地告訴我們,其實孩子的認知是否正確才是重要的,至於語言是很容易學習,並且跟上其他同學的腳步,所以他讓我們不要太過介意。

以他過往的經驗,孩子只要進入學校上課一兩個學期之後,日文一定會突飛猛進。果然如主任所料,兒子上了幾個月以後,日文的發音明顯地贏過我這個「有台灣口音」的媽媽,而且聽力也幾乎在我之上。

以上內容由凱信企管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掌握0-6歲教養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