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想著去複製別人家的孩子

不要想著去複製別人家的孩子

人習慣解決表面的問題,或是在問題發生時想立刻找到解法。但是,有些問題根本不是問題,有些問題在沉澱一段時間後可能也不是問題,我們為了立即解決眼前的問題,可能因而產生新的問題。而有些方法並不是(累積)就一定會有效果。

舉例來說,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特質的孩子在學校上課時常分心,爸媽在課後找最好的老師幫孩子補習,補一天沒進步,就補兩天,兩天沒進步,就補三天,三天沒進步就補四天,老師教不夠,爸媽繼續接力……。

孩子疲乏了,看到學習就想吐,開始出現厭惡學習的前兆,前一天再怎麼讀怎麼補,成績還是個位數。這個階段已經不是學習能力或專注力的問題,而是學習動機的問題了。

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

動機不是可以「補」的,需要調整的是環境、全家人對於學習這件事的態度、讓孩子覺知到自己的特質與狀態、協助孩子形塑正向的自我概念、引導孩子思考學習的意義,這個階段屬於重建動機的階段,然後才會進階到學習目標設定,以及發展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有些人說這些知易行難,我認為要做這些事並不難,難就難在有沒有用對方法,有沒有耐心。

改變是需要時間的!當孩子陷入這樣的困境,爸爸媽媽擔心與焦慮是必然的。和家長一起努力的這些年,我深刻感受到大家的辛苦。這樣的同理,源自我自己也常跟孩子混在一起,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笑、一起難過。我會的,多半都是過去陪伴的孩子教我的。

當我們真心想要理解這群孩子,我們就會在相處的時候,接收到他們想告訴我們的訊息。

分享教養的積極心態與方向

長期觀察父母親與孩子的相處,可歸納為以下十點提醒,當中不僅反應了個體的迷思,也蘊含了整個社會的氛圍:

1 愛與全然的接受是第一步。
2 關心孩子的基礎能力,這個能力包含對事物的喜愛、對人的興趣。
3 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來得重要。
4 尊重與對等開啟了我們跟孩子真實的連結,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和孩子的互動與關係。
5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要讓孩子選擇,讓他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6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教育沒有特效藥,在短時間內拚了命的做這個做那個,讓自己和孩子隨時處於高壓狀態是不健康的。
7 年紀大的孩子用對方法,他仍然會不一樣!(大腦是可以塑造的!有個爸爸說,在觀察我帶的大孩子後,發現他們有明顯的變化。)
8 家庭氛圍、家庭的支持,會對孩子的教養與發展起關鍵的變化。
9 孩子的內在有兩個世界,大人只有一個世界。如果想要讓孩子來到我們的世界,我們就要讓這個世界是有趣的、好玩的,這樣他才願意探索、嘗試與努力,不然他寧願回到自己的那個世界。
10功利心與比較心會讓家長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孩子。(追求世俗的成功,很多時候反而害了孩子,孩子的本質與天賦常會在我們追求普世成功時消失,但這也是反人性的!)

我分享的不是育兒操作手冊,不像修電器般告訴你每一個步驟該怎麼做,而是一個方向,一種理念以及積極的心態,希望幫助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過度焦慮,以至於迷失了方向。

請先練習認識自己的孩子

不要想著去複製,去脈絡化的抄襲是危險的。

對別人家孩子好的,不一定對你們家孩子好;對別人家小孩有用的方法,也不代表適用於你的孩子,請先練習認識自己的孩子,試著回到環境脈絡中。別人成功的經驗可以參考借鑑,但絕對不是照單全收。

當方向確立了,教養的過程其實滿貼近互聯網思維的「小步快走,隨時糾錯」。每對父母面對每個孩子在每個時刻都是新的經驗,因為你在變化、孩子在變化、環境也隨時都在變化。現在對的,不代表之後還是對的。現在好的,未來也未必是好的,與時俱進是必然的。

教養很多時候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關乎的是選擇。但如果真的錯了,那就改吧!這個歷程需要的是覺察與反思,也就是觀照自己與自我對話的過程。當你具備了這樣的技術,和自己談一談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以上內容由商周出版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