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變幸福的習慣

設計變幸福的習慣
設計變幸福的習慣

還記得之前提到,大腦會不停想方設法儲存注意力能量—讓我們的本質替自己行事。於是,我們大部分的行為都是習慣所致。習慣易改,本性難移,相信每個人都懂這個道理。形成「習慣迴路」的三步驟是:(一)暗示—大腦接收到進入自動模式的暗示;(二)慣性行為—生理行為或心理行為;(三)獎勵—決定此習慣迴路是否值得記下來。一旦建立習慣迴路,就算後來你的動機和意圖轉變,習慣也很難說改就改。

改變習慣最有效率的方式是,改變慣性行為,不去理會暗示和獎勵。假設你打算戒菸,有時工作令你感到壓力倍增,這就是暗示;抽菸能釋放壓力,這就是獎勵。因此,抽菸成為你的慣性行為,而且沒有其他比抽菸更有效的行為,能幫你擺脫或減輕壓力。所以別忘了先前提到的道理,要讓做好事變容易,首先要把做壞事變困難。

比方說,上班時不要帶菸,也請同事答應不會分你菸抽。每當菸癮又發作時,你可以選擇喝茶。我知道一杯茶無法取代尼古丁,但只要持續這麼做,幾個禮拜後,你會發現喝茶已經足夠。

對各種事物成癮,是最難破除的習慣。除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依賴,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各式各樣的外在暗示促進我們形成嗜癖,這說明了為什麼抽菸人士將來更容易對尼古丁成癮,而抽古柯鹼成癮的人比較少。

這不代表尼古丁比古柯鹼更容易使人上癮,而是因為人們之所以會使用某種藥物,不只取決於藥效,還會取決於個人及其生活背景。記得之前提到,我們的行為絕大部分取決於有這麼做的機會。我們已經知道對外承諾戒菸,將提高戒菸成功的機率,不過你也需要盡力消滅誘惑,比方說更常與不抽菸的人往來。

有些習慣比尼古丁上癮更容易擺脫。有沒有發現自己正漸漸減少上健身房的頻率?不妨結交一位健身同好,每當你沒去運動,他就會打電話關心你。你也可以建立其他暗示,提醒自己要去運動。走進健身房的大門看似是最困難的部分,但這樣還不足以形成慣性行為,因為比起維持運動習慣,要再次停止運動是比較輕鬆的。

維持運動習慣顯然是一種相當容易被放棄的行為。對這類「難以堅持的習慣」,你需要持續「灌注」推力給自己。你可以報名上下班途中會經過的健身房,接著養成運動的慣性行為—比方說,每天同一時間上健身房。只要上健身房的情境條件不變,持續上健身房兩個月後(養成習慣差不多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你應該就能堅持下去。

當我們的生活環境出現明顯變化時,比方說搬家或換工作,此時正是時候消滅根深柢固的習慣,因為可以重新設計環境。在新的環境中,沒有那些令自己做出慣性行為的暗示。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比起美國本土吸食海洛因者,1971年越戰退役的軍人回美國一年後,他們能戒除吸食海洛因的習慣:因為越戰軍人的環境改變了,所以吸食海洛因的行為模式也隨之產生變化。

有研究人員調查大學生轉學後的習慣變化,包括閱讀報紙、看電視及運動,他們發現當環境因轉學而產生變化時,他們會更傾向依照其意圖去改變原先的習慣。研究人員發現,當閱讀報紙從個人活動變成社交活動時,研究對象會想改變自己閱讀報紙的頻率,進而養成更頻繁閱讀報紙的習慣。當環境提供的暗示改變時,他們的習慣也會隨之變化。也就是說,在改變重要的習慣之前,要先知道哪些行為可讓我們更幸福,並建立有利付諸實行的環境。

想像某天你搬到新家,正在思考該如何擺放舊物。想要少看電視嗎?不妨把電視機裝在客房,不要像之前一樣擺在客廳。想要專心在家工作,不分心上網嗎?可把工作空間設在無線網路收不到訊號的地方,或提醒自己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想要多走路嗎?不妨在離公司遠一點的地方租車位。想要少吃麥當勞嗎?可以試著多蒐集當地餐館的優惠券。當你在適應新環境時,不妨也試著設計新的情境暗示,幫助自己養成某種習慣,你會發現由於這些暗示對自身來說非常新鮮,所以更可能會堅持下去,從而鞏固這項行為。

設計更快樂的生活

獲得幸福的關鍵在於,找出符合自身本質的行事方式;且越容易做到,就越容易變得更快樂。我將幾個設計習慣的主要因子,列在下表,各位可參考並用來改變行為。你可以馬上試試看,或留著以後使用。我用這個表格,成功增加自己的閱讀量,這是我在2013 年許下的新年願望之一。看起來養成做有目標的事,是比較容易實現的欲望。希望你也可以運用這個表格,幫助自己藉由設計生活,從而變得更快樂。

設計變幸福的習慣

我們都是生活在環境中的生物,所以必須仔細留意其他人的行為,因為我們有可能會做出同樣行為,或期望自己要向他們看齊。正如自然主義者觀察大自然環境中的動物那樣,我們必須更花時間觀察生活環境,看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舉止—少花時間詢問自己打算怎麼做,或為何那樣做的原因。

與其如像脫口秀主持人大衛. 賴特曼(Dav idLetterman)那樣以諷刺時事為樂,不如向生物學家同時也是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那樣,學著觀察環境。

本文摘錄自《設計幸福》,今周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