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過上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幸福

在談論什麼樣的東西,會讓你擁有更多的幸福感之前,我覺得有一個問題,一定要先回答。這個問題你可能已經曾經想過,你也可能在很多的地方,看到曾經有人討論過,但是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那就是:錢會讓你感到幸福嗎?

在西元1978年,加拿大心理學家菲力普.布利克曼,做過一個關於錢跟幸福感的研究。他的研究顯示,樂透獎得主,在短短的一個月以內,就已經回到中獎之前的幸福感水平。

如果他們在中獎之前是不快樂的,那麼他們就會回到不快樂的狀態。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以為,這個研究的意思是,錢不會讓你感到更幸福,或是更快樂。不是,絕對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研究的意思是,錢跟你會不會感到幸福,通常沒有關係。

因為,真正會影響你會不會感到幸福的關鍵,通常是“你跟別人的關係”,而不是錢。

我打個比方,假如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感是一百分,而你目前的幸福感是50分,當你拿到一大筆錢之後,如果你妥善的去運用這筆錢,讓你跟別人的關係更好了,你擁有了更多的社會連結、你也認識了更多的人,那麼沒錯,這筆錢,確實讓你更幸福了。

但是如果你拿到了一大筆錢,而你只是把這筆錢,拿來買一些奢侈品,你並沒有因為這筆錢,而讓自己跟別人的關係更好了,你也沒有認識更多的人,或者是跟別人有更多連結,那麼這筆錢,並不會讓你感到更快樂。

所以,如果你因為擁有更多的錢,而感到更幸福,或者是更快樂;相信我,並不是錢的本身讓你感到更幸福,或是更快樂,而是你透過錢來提升你跟別人的關係,這件事本身讓你感到更幸福,或是更快樂。

當你用這樣的角度,去理解錢會不會讓你感到更幸福,或是更快樂,這個問題的時候,答案就非常清楚了。

如果你用這筆錢來替自己創造更多的關係,更多的連結,那麼是的,錢會讓你更快樂。但是如果沒有,那麼,錢不會讓你更快樂。

了解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後,我們就可以進入正題,到底,影響一個人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目前關於研究一個人的幸福感跟快樂的權威之一,就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他在1998年創立了正向心理學,創立正向心理學的目的,在於研究,如何讓自己生活的更快樂、更成功,而且更有意義。

馬丁‧賽里格曼認為,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通常有五個因素。

1.是正向的情緒

簡單的說,可以讓你的情緒變得更正面的東西都算。比方說,運動、吃美食、跟喜歡的朋友或是家人在一起、或是擁抱…等等。

這個意思是說,你要多多替自己創造峰值體驗。

什麼是峰值體驗呢?

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幸福取決於很多個小高潮。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人的情緒,其實就是一個正弦波。你的情緒每天都有高低起伏。而如果你要替自己創造更多的幸福感,你就要多多替自己創造峰值體驗。也就是說,你要多做那些,會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

2.成就

簡單的講,就是你的成就感,跟你所獲得的幸福感,呈現正相關。

比方說,當你達成了被其他人賦予的目標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幸福;又或者是你做到了一件,大家都認為很難做到的事情,這個時候,你也會感到幸福。

成就感這個來源,其實,非常的好理解,因為人天生就希望自己是重要的,你會希望你在別人的眼中,是一個重要的人,而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人,對吧。

3.良好的人際關係

馬丁‧賽里格曼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感受到幸福的基礎來源。
其實這個也呼應了,我們一開始提到的,你會不會感到幸福的關鍵是,你跟別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錢。

也就是說,關鍵在於增加自己的社會連結。

一個人如果小的時候遭受到霸凌,他可能就會變得自閉、變得不愛跟別人打交道,對外界充滿警覺心。這種情況如果持續很久,可能就會變成一種心理陰影,或是心裡障礙。

因為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人類可以忍受高強度的皮肉之苦,但是只要與世隔絕三天,可能就會出現幻覺、暴怒,最後變得無比沮喪。

一個人即便只是短暫的跟這個社會隔離,也會造成自己極度的渴望跟別人接觸。

也因為人類天生是社會性的動物,這個遺傳幾百萬年的基因,是你之所以沒有辦法離開群體生活的原因。

要替自己增加社會連結的方法也很簡單,不外乎就是:多交幾個朋友,多建立一些珍貴的友誼,多多創造你跟別人的連結,然後,沒事就找朋友出去吃個飯,或是陪陪家人…等等。

你跟這個社會還有別人,有更多更深層的連結以及友誼,你就會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4.追求意義

世界知名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過一個很有名的寓言故事。

這個寓言故事,恰巧精準的解釋了,什麼叫作追求意義。

有一天彼得.杜拉克,看到了三個工人正在砌磚頭,他就分別問這三個工人:「你們在做什麼?」

第一個工人回答說:我在堆磚頭
第二個工人回答說:我在堆一面很高的牆。
第三個工人則是回答說:我在打造全國最棒的殿堂。

同樣一份工作,有人認為自己只是在堆磚頭,而有人則是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很偉大的事。可想而知,這三個工人他們所獲得的幸福感,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你要替自己的工作賦予意義,你賦予的意義越大,你的工作動機也就越大。

5.全心投入

關於這個幸福感來源,美國心理學教授米哈里.契森米哈里,有一個完美的解釋。

他在一九七零年代,就開始在研究,關於人的一種專注狀態,這種狀態後來被稱作心流,英文叫做flow。

心流,簡單的說,就是一種你感到時間靜止的狀態。

當你處在心流的時候,代表你正在全神灌注的投入一項活動,那項活動替你帶來的挑戰,跟你的能力旗鼓相當:你不會因為太簡單而感到無聊,也不會因為太困難,而感到焦慮。

至於怎麼達成這種心流的狀態呢?

米哈里.契森米哈里教授總結了五個特質:

1.完全投入於活動之中
2.感到欣喜或是歡快
3.你知道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4.完全的鎮定跟祥和
5.你感覺到時間是靜止的,或是轉瞬即逝

當你處在心流狀態的時候,代表你正全神貫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你會認真到甚至不會注意到時間的流逝。這種狀態,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

上面這五點,就是目前比較可靠的幸福感來源。

那麼你可能會想問, 如果我目前處在一段感情裡面,又或者是處在一段婚姻裡面,我要怎樣維持跟另一半的幸福感。

關於這個議題,我沒有辦法講得太深,因為要講可以講的非常的久,這裡只簡單的提一個原則。

在1978年,有一個學者叫做哈特非爾德。

他發現:你跟你的伴侶從感情裡面所得到的,應該跟你們雙方的投入成正比。

這句話,你可以將它稱為「夫妻公平原則」。

也就是說,在一段感情裡面,不能有人付出的特別多,有人付出的特別少。兩個人所付出的應該要相當。

如果有一個人付出的比較多,那麼付出的比較少的這個人,應該要給付出比較多的這個人,更多的關懷。

我打個比方,假如在一段感情裡面,有一個人很忙,常常沒有空,而比較不忙的這個人,常常去給很忙的這個人探班。

這個時候,比較忙的這個人,就可以在晚上的時候,主動的找另外一個人講手機,來調整這種不平衡。

也就是說,在一段感情裡面的兩個人,在付出跟獲得之間,應該要有一個平衡,否則就會導致幸福感下降,最後就會導致分手或是離婚。

最後,我再分享兩個,讓自己更快樂的方法。

這兩個方法是由一本書叫做,《撞上幸福》的作者提出來的,這兩個方法分別是:

1.追求多樣性
2.追求間隔性

什麼叫做追求多樣性呢?

你不妨想一下,為什麼小孩子總是比大人更快樂呢?原因是因為,這個世界對於小孩子來說,都是充滿各種未知的,所以小孩子每天都在體驗這個世界。

這個就是多樣性,也就是說,你要多做一些,你過去你從來沒做過的事情。

那麼什麼叫做間隔性呢?

間隔性的意思是,你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給自己來個大享受。

無論是什麼樣的享受都可以,只是不要太頻繁,因為如果太頻繁的話,快樂感反而會下降。

好,以上講了這麼多,希望大家已經對怎樣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有了那麼一點點的了解。

講真的,我覺得一個人的錢多或是錢少,跟你的幸福感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跟你透過錢所創造出來的連結有關係。

五個幸福感來源、一個公平原則,兩個製造快樂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文作者為知識家創辦人。
加伊森Instagram ▶️https://goo.gl/Bz2g3z
訂閱伊森的Youtube頻道》https://goo.gl/X3F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