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課:建立可長可久的關係

人際關係課:建立可長可久的關係

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裡,不可能永遠只遇到好的緣分,有時會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有時也會經歷不愉快的事情。當我看到那些面向時,就會想著自己「絕對不能像他一樣」,從中又學到了一課。因此,記者可說是一點損失也沒有的職業。近來,會將擁有廣泛人脈的人稱為「insider」, 但我在美國時因為身為外國人,我的存在本身就是「outsider」。雖然很努力地想不露聲色、自然而然地融入大家,但總是會感受到很多文化差異,也很難適應那種將音樂開得震耳欲聾的派對文化。

再加上我不會喝酒,在社會生活裡最痛苦的就是應酬場合。外電記者們經常在採訪結束後一起前往小酌,雖然不會像韓國一樣講求「乾杯」,但熟悉酒吧文化的他們喜歡聚在狹窄又嘈雜的空間裡,放著大聲的音樂,一邊閒聊一邊喝著雞尾酒或啤酒。我很不喜歡有人靠在我的耳邊,大聲說些沒什麼意義或結論的內容,要一直扯著喉嚨回話也讓我覺得痛苦。不過,在初入職場的十五年間,為了維持團隊合作的關係,無論是誰,即使一點也不享受這種應酬,都必須要像這樣努力去參加聚會。

我滴酒不沾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如果碰到必須唱歌的場合,就比誰都還要認真地高歌一曲。在熬夜工作了好幾天,體力早已見底而只想躺下來休息時,我也還是跟著精力充沛的同事們去聚餐,並且欣然地參加續攤,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件苦差事。

如今,我已在自己的領域裡成為專家並獲得認可,當前的社會文化也改變了很多,即使不勉強參加那樣的應酬也無所謂,不過,實際上仍然會受到多數人無形的壓力。

不需要八面玲瓏也可以維繫人際關係

如果是剛步入社會,或者處於需要獲得肯定的階段,那麼無論樂不樂意,我認為只要有機會,就應該勤奮地去與人們接觸,奠定自己的人脈。事實上,在美國社會裡,人脈——即所謂的人際網絡——非常重要。

在美國,像韓國一樣的公開招聘制度並不常見,聘請新人幾乎都是透過人脈互相推薦。此外,公司還會對該職員在前公司的工作狀況進行調查與評價,也會接受前公司主管寫的推薦函。因此,無論到了哪裡,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都相當重要。

要想建立並維持人際關係,就必須伴隨著個人一點一滴、具有戰略性的努力。回顧我這段時間以來的經驗,雖然韓、美在文化方面存在著不同,但在人際關係的維繫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因此,在這裡我想分享幾個自己所領悟到,成為「人氣王」的祕訣。

1、在小事情上成為專家

並不是指要在某個領域成為最厲害的專家。如果想在工作之外拓展人脈,在其他領域上培養自己的興趣會有所幫助。觀察身邊的好友們就可以發現,對於某方面特別了解的人,或是對於某件事格外擅長的話,消息會漸漸散播出去,周邊的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會聚集過來。例如身為一名電影迷,就將對電影的知識累積到狂人水準;喜歡像足球之類的特定運動時,就不斷地充實對知名球隊的認識,這類的人通常會很受歡迎。我們公司的一位製作人是一名攝影狂,因此社內同事打算購買新的家用相機時,一定會去找那位製作人徵求意見。

2、找到站在群體中的核心人物

和所謂的「核心人物」親近的話,可以透過他進一步認識其他人。事實上,在進到一個新的組織裡時,要分辨誰是誰,掌握彼此間的牽制關係等並不容易。

「找到群體中的核心人物」,指的並不是站在「權力」中心的人,這一點我想特別澄清。因為人人都覬覦那處於權力中心的位置,如果草率地發表言論或有所行動,很可能就會在一無所獲的情況下成為眾矢之的。因此,我們要找的是善於累積「人脈」的人,意即會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人際關係,個性上也懂得如何牽線的那種人。有些「核心人物」即使人脈廣泛,但絕對不會把自己認識的人介紹出去,因此必須要學習如何區分。

3、活用社群軟體

因為社群軟體的關係,拓展人脈變得更加容易,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與許多人進行交流、累積人脈,是非常有效率的方式。我經常使用Facebook,由於公司政策要我們盡量避免發表個人的政治見解,因此撇除政治話題,我會直率地分享自己對社會議題的意見。

此外,我也在公司的建議下開了Instagram 和推特帳號,在Instagram 上主要是公開自己的近況,推特則是用來傳達新聞。從人們在社群帳號裡寫的文章,可以觀察出他們的喜好,有時也會獲得許多報導的題材與創意,因此我饒富興味地參與其中。與其把社群軟體拿來當作炫耀的工具,不如挑選出可以真誠地分享自己想法的朋友,將其歸類為「摯友」群組,密切地進行互動。

每天在社群帳號只上傳美食、精品、旅行照片的朋友們,因為看起來很舒心,所以我會以「淨化眼睛」的角度進行瀏覽。然而,我覺得最具有魅力的人,是比起物質上的榮華富貴,能夠用簡潔且具有邏輯的方式,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並分享出去的「臉友」們。

4、嚴格遵守承諾,不隨意請求和委託他人

習慣性遲到或違反約定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會被排斥,濫發請求或委託的人也一樣。我個人非常討厭違反約定的朋友,在推遲或取消約會時用什麼樣的方法解釋,會大大地影響我對那個人的好感度。就我來看,清楚且明確地告訴對方為什麼不得已而要違背約定,才是對對方保有的最基本的禮儀。就算有難以詳加說明的原因,與其只表示「我今天好像沒辦法去了」,不如告訴對方「現在很難向你說明,但很抱歉我因為個人原因沒能遵守約定」,應該至少要有類似這種程度的解釋。

對於他人的請求或委託,就我自己來說並不會感到不開心,因為在我的能力範圍裡可以幫上忙的事,我屬於很樂意付出的類型;而若是我的能力無法達成,也能夠坦率地拒絕對方的請託。不過,若是個性上不曉得如何婉拒他人,或對此感到相當為難的話,就必須要懂得讓對方不予取予求,而自己也不要隨意地開口請求或委託他人。

5、見面時,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身上

和某個人共處時,必須要將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對方身上。如果為了想維持人際關係,不停地分心看手機的話,對方也會因此而不想再約見面。這個部分我也總是在自我反省,因為職業的關係,我必須對當下發生的事件隨時保持敏銳的觸角,這二十多年來養成的習慣,讓我很難三十分鐘以上都不確認新聞。

如果發生了緊急事件,美國總公司的編輯部會來電通知,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會因為感到不安而老是用手機確認新聞和電子郵件,所以也思考過這樣的習慣是不是會帶給對方不愉快的感覺。就算只是短暫的見面,也要像整個宇宙只有對方的存在一般,注視對方的眼睛並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態度,唯有如此,對方才會也同樣地切切實實感受到我的存在,並且度過美好的時光。在對話時表現出體貼的戰略之一,就是在道別前的最後,經常留意並確認一下對方還有沒有想說的話。

「人脈」是在社會生活裡累積經驗時最重要的財富,然而,並不是「只要認識很多人就算是維持著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想要拓展人脈而忙於交際,但卻都只流於形式的話,那麼對對方而言自己也僅是點頭之交而已,那些時間與努力只會是白費,最終沒有一個人會成為我真正的人脈。此外,如果和太多人建立「點頭之交」的關係,有時候他們可能反倒變成自己最大的敵人。如同「粉絲」和「黑粉」只有一線之隔,唯有積累的信任逐漸加深,雙方才能夠維持可長可久的關係。比起用八面玲瓏的方式來擴張毫無質量可言的交際,好好珍惜、守護已然締結的緣分才是根本之道,如此一來,方能延展出更多美好的相遇。

──本文摘錄《優雅地反抗》(大好書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