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霍楚昀
雖然有千百種不同類型的父母親,但天下父母心,相信大部分爸爸媽媽最大的希望都是一樣的:就是孩子可以過得更快樂,有一個幸福又滿意的人生!
而根據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成長過程之中,父母對於其心理控制行為較少、而關照更多的人,成年之後也更可能長成快樂、生活滿意度高的大人。另一方面,父母在成長過程之中強烈控制其心理的人,在成年後的心理健全度也較低;事實上,其負面影響被認為將近於身邊的親密友人或是親戚過世的打擊。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Mai Stafford表示,他們發現父母表現溫暖的人,無論是在少年、中年或晚年時期的心理健全度都更良好;相反地,過度的心理控制行為與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關聯,而心理控制行為包含不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侵犯他們的隱私權、試圖讓孩子過度依賴等等。當然,心理控制行為與行為控制並不一樣,行為控制是指門禁、分配家事、把家庭作業寫完等。學術上而言,行為控制是指父母要求孩子限制自身的行為,以滿足他人的需求。
也許有人還會覺得這兩者的差異太過模糊。在量表之中,只要受訪者認為「父母試圖控制我做的所有事情」、「父母試圖讓我感覺依靠他/她」時,便確定是心理控制行為。心理控制行為是父母試圖控制孩子的情緒狀態或是信念的程度。比方說,他們可能故意使孩子感到內疚,或是讓他們認為如果不做父母想要的事情,就沒有資格被愛,其核心便是傷害孩子們的自我。
身為父母,為了管教孩子,你可以控制它們的某些行為,但你不能控制他們的每個意見。在你的監督下,記得表示出,即使你可能不贊同,仍然尊重他們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你能夠表達關心最好的方式。
除此之外,盡量讓你的孩子早點開始自己做決定。每個人都需要學著做出明智的抉擇,並且替自己的行動負責,這個是絕對不會嫌早的!畢竟,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讓他們成長為成功、獨立自主的大人。
參考來源:Inc.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