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科技、全球化徹底改變人類生活。若仍用過去百年的方式工作,怎會有未來? 泰勒•皮爾森(Taylor Pearson)是美國創業家,走訪紐約、巴西、越南等上百位創業家與工作趨勢,在新書《就業的終結》中,帶你看清經濟、企業必須轉型的原因,在新趨勢中快速連結知識、科技與人脈,創造更不能取代的個人價值,找到工作的意義。
▎你的祕密是什麼?
「如果你做的事相當安全,但感覺風險很高,那麼你已經在市場上取得顯著的優勢。」
——暢銷書作家、創業家 賽斯.高汀(Seth Godin)
千萬富翁投資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在每次投資前,總是先問3 個相同的問題:
.你的祕密是什麼?
.有什麼事是你跟其他人看法不同,但是你覺得很重要?
.你所相信的事情中,有哪些事情「反主流」(contrarian),但其實是正確的?
提爾和曼谷的那群人所了解的事情,是根據2,000 年前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根夠長的槓桿,放在1 個支點上,我就能舉起整個地球。」
任何系統都有槓桿點,無論是真的有槓桿和支點的機械系統,還是一般人的職涯和生活那種比較複雜的系統。儘管同樣賣力地壓,有些時候,你的努力會獲得很大的報酬,有時卻不然。
究竟我的大學同學和我所結識的創業家之間有什麼差別?其實兩者的差別本來沒那麼大,他們都滿懷抱負、聰明過人,而且勤奮敬業。不過,在我和他們之中的幾百人談過或共事過之後,差異變得相當清楚:祕密就是其中一群人把槓桿和支點放在更具策略性的位置。
▎新的槓桿點
科技和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改變了累積財富的槓桿點,也就是改變了金錢、意義和自由的定位。近百年的社會和技術發明,帶領我們走向「後就業時期」,同時使得落實創業家精神比起以前更安全、方便、獲利更多。
全球化不只持續進行,還在加速中。到了2020 年,在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尼、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和南非等國,受過高等教育、介於25 歲到34 歲的人數,將比主要由西歐和北美的34 國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總人數多40%。
不只教育水準提升,通訊技術也同步改善,讓我們得以接觸世界各地的人,並與他們共事。
20 年前,如果想打電話給別人,必須到電話亭排很長的隊,並且使用預先付費的電話卡,我們顯然很難用這種方式經營公司或管理團隊。但是今天只要花40 美元連上網際網路, 加上1 個免費的Skype 帳號,任何人都能到史上最大的人才庫尋才。
換個角度說,你在找工作時,不只要和鄰近的幾十萬或幾百萬勞動人口競爭,還要和全世界的70 億人一爭長短。
科技、機器和全球化提高你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更對創業家大有助益。它們降低了創業成本、開啟了新市場,並且創造出新的配銷通路。現在要打造新產品、行銷宣傳,比過去更容易,且成本更低。
過去200 年,推動經濟進步的產業,常常不是大家想要的工作。在工廠中工作,可能比在荒野中挨餓要好,但終究不是自我實現之路。在二十世紀初,念大學變成風險很高的賭注。為什麼要投資四年的時間,取得一個看來光鮮亮麗的學位,而不直接去工作?
滿足你對自由和工作意義的基本渴望,並賺取金錢,
這三者並存的機會,多得超乎想像。
《就業的終結》將在書中告訴你,這些趨勢是什麼、定義它們的新槓桿是什麼,
以及如何利用新槓桿,在自己和摯愛親友的生活中創造更多的金錢、意義和自由。
究竟要選擇對抗這些變化,還是擁抱它們,完全取決於你。
只是我要提醒你,機會不會永遠存在。
本文授權自:我讀網
圖片來源:Image Cata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