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成績單的童年
瑞典的小學,不像台灣大考小考不斷,就算是學期評量也不會讓孩子覺得那是考試。
每學期家長與孩子都會和班級導師有一次的「發展評量面談」。在面談前,老師會先發給孩子一張「自評表」,問孩子在學校最好的朋友是誰?最喜歡的課程時段?最喜歡的活動?覺得自己最棒的地方?最不擅長(討厭)的事?以及想對老師說的話。面談時老師會說明這學期孩子在各個面向的表現,沒有分數、沒有班級排名,只有具體的描述。
除了讓孩子與家長知道自己的優點及弱點,老師也會與孩子討論接下來這個學期對自己的表現期許,以及有什麼學習目標和計畫(不只是針對認知學習,學會溜冰、完成森林馬拉松、敢在大家面前表演……都可以是目標)。孩子們只有在小學畢業前會拿到一張自己的成績單(一樣只有等地和老師評語)及畢業證書。學習的重點是努力讓自己更好,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比起考試評量,老師們希望能藉由不同的活動,讓孩子去探索真正的興趣、更了解自己,此外他們也在意孩子是否對事物保持著好奇心、擁有「使用知識」的能力。
與台灣大不同的是,瑞典的小學生從四年級開始,每學期有一個「必修課程」就是要學生選擇一個行業,然後實際到那個工作場合去「見習」一天。
那天朋友的孩子到小志先生工作的大學裡,跟著他一起做實驗,參與大家討論的會議,系上的教授及同事也撥出了一點時間帶他進行一些有趣的科學實驗。
這個活動的目的,為的是讓孩子們有機會了解各種職業特性,日後才能選擇自己所愛。這也是為什麼有次美國著名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來瑞典出外景,隨機採訪一些路人,不管是年輕小伙子或是兩鬢斑白已經退休的老嫗都毫不遲疑地回答:「我非常熱愛我的工作!」的原因吧!
幫助孩子尋找熱情所在
朋友的孩子九歲才從中國過來瑞典念書,有次我和她閒聊,談起在學校的狀況。她說在中國,可以很明顯地知道老師喜歡誰(通常是課業表現好的同學)、不喜歡誰(通常是會作怪的同學),而且所有的比賽都是老師指派同學參加,光環都集中在他們身上。但在瑞典,老師會先徵求有興趣參加比賽的人。
通常孩子會想主動參加的多半是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也因為如此,比賽前的練習就會格外地勤奮,所以班上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找到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
不放棄追求夢想的勇氣
瑞典是全球第三大的音樂輸出國(僅次於美國跟英國),除了七○年代經典傳奇的ABBA(Dancing Queen、Mamma Mia等暢銷金曲都是他們的歌),二○○一年在丹麥舉行的歐洲音樂大賽(Eurovision)上,主持人在介紹瑞典參賽者出場時的旁白就是:「每十五分鐘可以產出一首暢銷金曲的國家」。而進行國內初選的Melodi festivalen,更是瑞典每年重要的音樂盛事。
看了幾年下來,參加選秀的人不僅僅只限於流行樂壇上的年輕歌手,從十幾歲的青少年樂團到六、七十歲走民歌路線的老爺爺、老奶奶都能在舞台上為他們的夢想努力。就像我剛上瑞典語課程的時候,原本對自己「老學生」的身分有些不自在,但老師們總會用非常正向積極的態度鼓勵我說:「就算妳四十五歲才完成學業找工作,妳還有二十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工作呢!」
根據專精資優研究的心理學家約瑟.任汝理(Joseph Renzulli)所提出的「三環智能理論」,所謂的「資優」是指中等以上的能力、高創造力以及高工作專注力(毅力、容忍力及持續不斷的努力)這三種能力交互作用而成。這也告訴我們,不單單只有「能力」會影響孩子日後的表現,創意及專注力也是關鍵。
所以在孩子小時候,不該只讓他著重於精熟某一項才藝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廣泛地提供各種機會,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技藝、運動或生活體驗。唯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尋找到願意堅持投入的事情。幫助孩子尋找到自己熱情的所在,從中獲得成就感,比指正他們的錯誤、找出他們的弱點,更能讓孩子發揮所長、追求所愛,也更能保障孩子日後有出色的表現。
(本文出自平安文化/ 蘿瑞娜 《沒有成績單的童年:瑞典媽媽這樣教出獨立、自信、有創意的孩子》)
《沒有成績單的童年:瑞典媽媽這樣教出獨立、自信、有創意的孩子》作者:蘿瑞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