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成績單的童年 / 培養興趣,而不是訓練才藝

6188201895_70a464ed97_z

培養興趣,而不是訓練才藝

瑞典的小孩在滿六歲之後,會先上「零年級」,也就是所謂的學前班。他們希望透過這一年的過渡期,讓孩子能從整天玩樂的幼稚園中慢慢適應「必須寫字學習」的小學生活。

小比以前愛跟女孩子混在一起扮公主、玩家家酒,到了零年級,突然一下子轉性,開學後先是要求參加足球隊,等到冬天就改打室內曲棍球。

原本每星期都很期待曲棍球課的小比,有個星期反常地說他很累,不想去練球。我看了看他,的確精神不濟、有些病懨懨的樣子,於是要他在前往體育館的這段路上想清楚,如果真的不想練球,就要自己跟教練請假。

到了體育館,小比低著頭用蚊子般微弱的聲音跟教練說:「我很累!人不舒服……」沒想到教練蹲下來看著小比,滿臉笑意地說:「沒事的!人有時候的確會精神不好,覺得疲累。你一定是週末的比賽太賣力了,這時候好好休息一下是好的,等到你下星期精神恢復又很想打球的時候,再回到球場吧!我們都會等你的!」說完,就像哥兒們般用球棍敲了敲小比的球棍,再一次稱讚他比賽時的表現很棒,要他放心地回家休息。

站在一旁的我,看到小比從原本怯生生地低著頭,到最後抬起頭露出笑意,和教練默契十足地互敲球棍,不由得想起他們成軍一個月時的那場比賽。

一開始,我覺得讓剛學習曲棍球才一個月、還搞不清楚規則及隊形的孩子去參加比賽,是種自掘墳墓的行為。但是教練解釋,比賽也是一種讓孩子學習的機會,經過血淋淋的第一回合比賽後,我很懷疑教練是否還這麼覺得。

那場二十分鐘的比賽,小比他們11比0被對手慘電,下了球場的小子們個個垂頭喪氣,這時教練卻是一一舉出孩子們表現好的地方,大大讚美他們一起努力完成了一場很棒的比賽(真的是志在參加,不在得獎)。接下來幾局,沒想到孩子們越打越好,開始跑出進攻隊形的雛形,雖然最後一局還是輸了,但比數拉近到4比1。

教練說,比起勝負,他更希望孩子們能保有對這個運動的興趣。同樣的信念,從瑞典的「才藝班」也可見一斑。我們居住的這個城市有間「文化學校」(Kulturskolan),提供了音樂、繪畫、舞蹈各種課程,每年的三月會開放一天給年滿四歲的孩子們試聽,讓他們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參加。

有位朋友的孩子選擇了小提琴及薩克斯風的課程。她說孩子剛開始學習時,家長們也得準備同樣的樂器(可以跟學校租),然後必須跟著孩子上課,回家再跟孩子一起練習。

有次她與我分享為孩子們聖誕音樂會所拍攝的影片,影片裡孩子們拉琴的技巧說不上完美,但是他們演奏歌曲時所流露的歡樂氣氛卻深深地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對瑞典老師們來說,讓孩子們保有興趣、樂在學習,才是激發他們前進並且持續進步的重要關鍵。

 

(本文出自平安文化/ 蘿瑞娜 《沒有成績單的童年:瑞典媽媽這樣教出獨立、自信、有創意的孩子》)

21212122107沒有成績單的童年:瑞典媽媽這樣教出獨立、自信、有創意的孩子

作者:蘿瑞娜
出版社:平安文化

 

圖片來源:51868421@N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