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月的感恩練習:時時活在感恩中,讓生命開啟一扇門,迎接源源不絕的美好體驗與幸福!

book-419589_640

就算你此生唯一的一句禱詞是「謝謝」,那也足夠了。
—埃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

運用來自多種文化的智慧,亦即人類共有的價值及其與生俱來的積極信念,稱之為永恆的智慧。從人類出現開始,永恆的智慧便代代相傳,見諸不同的人種;即使地理相隔遙遠、語言不通,卻總是與人類共同的經驗緊密相連。

蘊含於永恆智慧的各種主題中,表達感謝始終是維繫社會與人際關係的黏著劑,而不知感恩往往是社會分崩、人際疏離的元兇。表達感激攸關人類能否長久永續,許多不同領域的研究—文化、心理、生理、精神、甚至經濟—均證實感恩具有穩定療癒的效果。顯然,抱著感恩的心過生活,確實對人有所裨益。

假如感恩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狀態,我們為什麼不肯培養這個習慣,每天都表達謝意呢?畢竟,遇到生命中美好的事進而表達讚賞感激,是人類自然的反應。或許我們沒能把感恩納入日常生活,只是因為現代生活步調加快,再加上種種令人分心的事物,使我們輕易忘記感恩有多重要。

儘管目前遠離了感恩帶來的療癒人心、肯定生命、令人振奮的生命體驗,但我們不必勉強自己接受。只要多接觸永恆的智慧,就能重獲感受恩典、表達感激的天生能力。透過一段清醒自覺的練習,我們會發現感恩和其他相近的特質,包括感謝、讚賞、同情、慷慨、智慧等等積極狀態,重新在我們的生命中彰顯。為數眾多的人們選擇開始練習感恩,把感恩納入生命中,這種蓄積的力量足以創造出我們渴望的世界—不只是為了我們自身,也是為了下一代。

何謂感恩?

世上每一種語言都有「謝謝」的說法,這是因為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懂得感謝,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下感受到謝意,自然而然表達出來。感恩的心跨越一切藩籬,無關乎信條、年齡、職業、性別與國籍,所有偉大的宗教傳統均強調感謝的重要性。

本質上,感恩是「承認人類的經驗裡未經努力就增加的價值」,也就是承認那些我們未曾努力就輕易獲得的正面事物。《國際倫理百科全書》對感恩的定義是:「當禮物的砝碼比互相交換的砝碼還重時,內心自然產生的感受。」這與前述說法不謀而合,也很自然地和禮物的概念相關。「gratitude」(感恩)的拉丁語源是「grata」,意指獲贈的禮物。同一語源也產生了「grace」這個字,意指憑空落下的免費禮物。

感恩是源自內心的感受,但它不僅僅是一種情感反應,也是我們做出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感謝,也可以選擇不感謝,把降臨在自身的好運與恩賜當成應得的。若是將感恩視為一種選擇,便關乎態度或性情。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曾形容感恩是「一種心的習慣」。

天主教本篤會修士斯坦德羅斯特(Brother David Steindl-Rast)提醒我們:「感恩是內在的姿勢,將生命視為禮物,也因此讓我們的生命產生意義。」 萊恩(M. J. Ryan)的經典之作《找回失落中的感恩》(Attitudes of Gratitude)也認為,感恩是我們主動選擇的姿勢,不論生命是風平浪靜還是艱辛險阻,我們都可以採取感恩的態度。無論目前面臨哪一種情況,每天練習感恩,可以讓心靈保持開放。

感恩是美德

美德是一種內在品質,能維持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善意於不墜。此外,感恩也是社會意義與神學意義上的美德,希伯來經文、新約聖經與可蘭經都表示感恩是一切美德的中心。數個世紀前,哲學家西賽羅強調感恩孕育了其他美德,是所有美德之祖。培養感謝的心,讓人格發展更加健全,彰顯了人類渴望具備的美德。藉由拓展感恩的能力來強化人格,更是顛撲不破的明智之言。

時時保持感恩的心情,其他美德將隨之而來,如慷慨、謙卑、同情、明智、喜悅與信任。這種清醒留心的傾向,覺知生命中每一個祝福並心懷感謝,能幫助我們培養其他美德,大幅減少甚至消除學習感恩一路上的障礙。

與感恩有關的內在品質

討論感恩時,有幾個詞會一再出現,每個詞都反映出與感恩有關的狀態。儘管感恩是感覺也是態度,「感謝」仍是一種外在的表達,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我們可以透過言語文字或行為表示感激,貢獻一己的時間、資源和禮物支持他人,或是幫助有需要的人,讓他們感受到意外之喜。

「讚賞」則是承認某件事讓我們覺得感謝,可以默識於心,也可以宣諸於口。感恩也激發慷慨的舉動,我們內心受到驅策,想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佛教徒形容,不求報答的慷慨行為是第一等慷慨。上述僅列舉與感恩有關的幾項內在品質,表達感激開啟了一道缺口,讓許多其他正面的經驗與狀態源源不絕進入我們的生命中。

通往感恩的四道大門

有四道大門,或者說入口通道,通往感恩的經驗。當大門出現在我們的生命時,能不能辨認出來,攸關培養感恩之心的能力。

「祝福」是跨越不同文化的第一道大門,我們走進這道大門,體驗感恩之心。此外,「學習」、「慈悲」、「保護」則是培養感恩之心的其他三道大門,存在於世上不同的文化。每個月,我們都會重新造訪這些大門,看看它們以哪一種面貌浮現在我們的工作、人際關係、健康、財務與個人成長之上。

祝福

我們將祝福視為生命中的「好事」,祝福的語言則是一種召喚。祝福將事物神聖化,是確認恩典的存在,是給予他人幸福或昌盛,是賜予,或是替他人或自身祈求上天的恩惠。感謝降臨在我們身上的恩典,是表示認可與榮耀的一種方式。

歐唐納修(John O’Donohue)在《祝福我倆之間的距離》(To Bless the Space Between Us)中提到:「祝福一詞喚起溫暖與保護的感覺,暗喻沒有生命是孤單或不可接近的。所有的生命都披上精神的外衣,與世上萬物秘密連結。儘管人生避免不了痛苦混亂,卻永遠無法抹滅神恩所帶來的內在光芒。」祝福是上天的禮物,開啟通往療癒、連結、意義、轉變的大門。倘若沒有祝福,這世界根本無法存在。

學習

只要學習,成長就不會停止。我們所學的事物,通常會挑戰自己再向前伸展、重新審視,提升到更卓越的層次,或是培養更棒的技巧。沒有學習,我們不可能進步。好奇心激勵我們探索冒險,面對新奇陌生的事物,所有的挑戰都導向學習。從跨文化觀點解釋,「挑戰」是指邀請我們成長,超越目前已知或熟悉的領域。有一點很有趣:當我們日後回顧時,往往會將挑戰或學習形容成戴著面具的祝福或警鐘。

我們一直在學習,瞭解自身,瞭解彼此,也瞭解周圍環境、社區與這個世界。「我今天學到什麼?」這是個深刻的問題。過去所學的知識,讓我們得以找出並明瞭對我們有意義的事物。

詩人及小說家皮爾西(Marge Piercy)以幾句話總結學習的考驗:「生命是第一個禮物,然後是愛。瞭解是第三份禮物。」我們所學到的功課,以及從學習中獲得的體悟,搭建起感恩大門,使我們在人生任何階段或情況下學習時都知道感恩。

慈悲

慈悲就是具有憐憫仁慈的性情,能出乎他人意料地給予寬恕。透過慈愛的作為,慈悲能減輕傷痛。慈悲的行為產生感恩的心,無論是主動表達慈悲的一方,或是得到寬恕的一方,皆是如此。

慈悲與寬恕相輔相成:寬恕是慷慨且充滿同情的行為,讓慈悲之心得以滋長。對自己或他人展露仁慈同情之舉,就是在培養慈悲之心,內心的寬宥工作也會進行得更順利—不論是原諒自己造成的傷害,或是原諒傷害我們的人。改過並真誠地道歉,讓我們得以贖罪。曾獲得「寬恕」這份禮物的人,都明白這是他們所能獲得的最佳禮物,內心自然而然湧出感激之情。

保護

每個人天生都有保護自身和他人—特別是所愛的人—的本能,讓自己和他人免受傷害、損傷或攻擊。而每一種文化也都有祈求保護的方法、禱詞、儀式或咒語。舉辦宴會慶賀喬遷,是祝福和保護的儀式。

剪綵也是:走進新的辦公場所前先剪掉緞帶,是在剪除舊習,迎向新事物,祈求恩賜與保護。世界各地的父母無不努力保護孩子,時刻警醒留意,不讓孩子受到傷害,這也是祝福。受保護的感覺往往帶來感恩的心情,這不限於在有形世界保護我們的長輩,或是其他主動看顧我們的人,我們也求助於祖先、神秘力量、靈界聖哲或天使,希望他們保佑我們。

祝福、學習、慈悲與保護,這四道大門為人類的精神帶來覺察的禮物,使我們有能力在幸福與苦痛的矛盾中,辨別出可以啟發感恩之心的事物。艾曼斯(Robert Emmons)提醒我們,不論身處快樂或苦痛,「感恩是一種記住的方式,提醒我們記住溫柔和善、與他人可貴的互動、陌生人充滿同情心的舉動、令人驚喜的禮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祝福。

記住這些事,讓我們承認並榮耀他人—不論是生者或死者—形塑我們成為今日之我的力量」。一旦我們想通,感謝的本意與人性最深刻的存在—連結、創造、療癒與健全—是一致的,就能懂得感恩的偉大力量。

從人生四大象限看感恩的益處

感恩練習給予我們的其中一種好處是,我們能追蹤四道感恩大門以哪一種方式出現在生活中。一旦開始這麼做,就會發現感恩練習帶來的好處是多面向的。不論身處何種文化,都能體驗人生經驗的四大象限,也就是身心健康、工作環境與社群、財務穩定、人際關係。

人類另外兩種生活經驗,亦即人格培養與靈性成長,都受到上述四大象限的影響,然後反過來影響四大象限。因此,在人生的四大象限進行感恩練習,也對我們的個人發展有所裨益。

對身心健康的益處

我們的生理狀態是建造感恩四道大門的沃土。以下幾件事值得衷心感謝:學會滋養自己的身體;過去容易致死的疾病已在現代世界絕跡,再也不能傷害我們;生病時曾受他人同情與善心的照料;還有,我們已經從過去的疾病中痊癒,重獲祝福,再度感受健康的愉悅。

邁阿密大學教授麥卡羅(Michael McCullough)、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艾曼斯以及一群研究者,共同研究感恩練習的效果。結果顯示:時時提醒自己,養成讚賞他人、真心感謝的固定習慣,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寫下感謝日誌並且進行自我引導練習的研究團隊成員,睡得較好,更常運動,體驗到更多正面情緒,更快達成個人目標,並且更常幫助他人。

艾曼斯與希爾(Joanna Hill)在 《關於感恩》(Words for Gratitude)中是這麼寫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懂得感謝的人較容易獲得他人支持,更能應付狀況,身體較健康,社會適應性也較佳。這個強大的數字支持感恩行為,關鍵是如何將其納入生活經驗。」

對工作環境與社群的益處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工作:對世界的貢獻、此生的目的、一份志業。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所言:「工作是讓人看見的愛。」對科技業員工而言,工作是維護系統,使其運作不輟,讓現代生活更有效率;這些人的工作讓世界連結起來,互通聲息。

對藝術家來說,工作是培養創意與啟發性,從而產出富於原創性的意象、歌曲,或是其他美的事物。對其他人而言,工作與服務密不可分,健康照護專家與社工的工作便是如此。我們可能同時符合兩種以上的分類,比如上午從事技術性工作,下午當義工;或者在剛踏入職場時屬於某一種分類,中年時卻轉換跑道。

儘管職業重心可能改變,有件事卻不會變:任何領域的工作,都能開啟通往體驗感恩的四道大門。祝福、學習、慈悲、保護,以不同的形式持續出現在我們工作生涯的每一方面。

正面情緒或負面情緒都能影響周遭的人,而且經常有傳染效果。感恩的心就像其他積極正向的情感,如喜悅、滿足、啟發、好奇、愛意,具有改善個人、組織、社群的力量。在艾曼斯與麥卡羅合著的《感恩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中,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正面情感在團體或社群中傳播,並不僅僅因為微笑會傳染(模仿對方的表情),也因為情感發源自(並且進一步創造出)有意義的人與人之間的遇合。比方說,人們根據感恩的經驗做出舉動,也是為他人創造出有意義的情況……這個以感恩為中心的社會情感循環過程,可以永無止盡地下去。這樣說來,正面情感傾向於繼續產生正面情感,也因此,正面情緒的擴建理論預測,正面情感不但培養出具備更高層次能力的個人,也造就出更能發揮效率的社群與組織。

目前的研究成果已顯示,組織內的員工若是更常體驗正面情感,這個組織的流動率較低、客戶的忠誠度較高、毛利也更高,因此創造出更高的獲利。

對財務穩定的益處

在人生的財務上,我們一開始會先求穩定,好照顧家人。一旦財務狀況穩定下來,就會擴大支持圈,納入關係較遠的親戚或社區中有需要的人。財務象限是指我們的償付能力與富足。

祝福或許會出乎意料地出現,使我們大為感謝。例如,我們突然瞭解到某部分業務失敗的原因;瞭解到這一點,才能轉換跑道,迎接新的可能,像是採用不同的方法做生意。或者,我們可能在急需資金的時候收到一筆錢,這是同情與慈悲的表示。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財務狀況獲得各種形式的幫助或挹注,就會發現自己擁有許多東西,都值得感謝。

我們知道,領導者、經理、主管若是經常有意義地表達感謝,就能提升產能,增強創意,帶動合作氣氛。公開表揚員工價值的環境,對財務營收具有正面效果。

人們對感恩的心會有正面回應,這樣的回應直接影響人們的慷慨與富足。1976年的《行銷學報》中有篇調查指出,珠寶店若是積極招呼顧客,感謝他們參觀,顧客的購買比例會增加七成;相較之下,店員若是招呼並感謝顧客,而且告訴他們即將有大拍賣,銷售成績只會提高三成;但是,若是完全無人招呼顧客,銷售成績則毫無提升。1995年的研究指出,服務人員若是在顧客的帳單寫上「謝謝您」,顧客會給予較多小費。感恩、慷慨與富足,在人類天性中密不可分;一旦公開表示,就會為所有人帶來增益。

對人際關係的益處

人際關係也是承載四道感恩大門的容器。我們可能有充滿愛的另一半,這是祝福;我們可能學會以同情和正直與他人溝通,這是學習;親近的朋友照拂我們,這是慈悲;我們還有來自父母的保護。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提供了無限的感恩經驗。

但是,唯一與我們相伴始終的關係,是自己。因此人生經驗很重要的一點是:接受自己,跟自己做朋友。王爾德有一句名言:「做你自己!其他人已經有人在做了。」跟自己做朋友,就必須欣賞自己,至少要跟欣賞他人一樣多。

艾曼斯與麥卡羅的研究強調,人際關係與各種社會互動,培養並形塑了感恩經驗。在互惠關係的鎖鏈—亦即施與受—中,感恩發揮功能,沒有所謂的虧欠。換句話說,在人際關係中,感恩與慷慨相互連結。表示感謝與慷慨的能力,是在家庭與社會關係脈絡中養成,而感恩也在建立與維繫人際關係上扮演重要角色。透過相互給予以及隨之而來的感恩,人們建立起連結。

對人格發展與靈性成長的益處

我們堅信的價值以及選擇扮演的角色,與人格發展息息相關。當我們聽到內在真實的聲音,碰觸到真實的自己,過著自足完整且誠實的生活,就是朝著人格發展的方向邁進。當我們以負責任且平衡的方式,同時保有天性中對立的特質,就是在鍛鍊人格,增進人際關係技巧。

舉例來說,若是能與另一半建立長久關係,卻不會太過依賴;或者說,彼此保有適度的自由,卻不淪於輕忽或不負責任,就是在強化人格發展的能力,也會在人生各個面向變得更有效率。希爾曼(James Hillman)在《人格的力量》(The Force of Character)中說:「人格開始主導人生的抉擇,直到我們死去的那一天。我們開始更審慎檢視價值,正直與感恩這類特質變得比準確、效率更重要。」

靈性為生命帶來意義,而靈性成長便與發現意義有關。靈性通常以宗教字彙表達,但靈性是指發現恩典、超越,或是與宇宙精神同步的經驗,亦即聖潔或神聖。靈性可以在大自然、科學、藝術、音樂、家庭或友情中找到,使人生的情感、身體與智識層面趨於完整。我們的靈性(或生命力量)是謎的本質或核心,也是主要天性的意義所在。這股力量驅使我們統整內在與外在的經驗,使我們的內在天性得以健全完整。

一旦接觸到此一核心,便體驗到自我信任感與牢不可破的信念。與核心(或靈性)相連,使我們得以瞄準心中所愛、有意義的事物,促成人生目標,同時傳達出對所有人類而言神秘超越的意義,最後造就了每個人的獨特。

當我們清醒感知自我的人格發展與靈性成長時,就會開始注意自己人生與天性中較順遂的事。我們會變得更快樂,也能更有效率地貢獻世人。我們也可以更注意到自身與他人的善良,展現出更多同情與慷慨。

通往感恩的障礙

若說自己在感恩旅途上沒遇到障礙,那肯定是因為漫不經心。愛默生曾說:「和平的五大敵人就住在我們內心,那就是貪婪、野心、妒忌、憤怒與驕傲。若我們真能驅逐這些大敵,就能享受永遠的和平。」

現代生活中,令人分心的事物太多,對感恩練習而言障礙重重。然而,透過持續不輟地練習感恩,將感恩的清楚覺知納入日常生活,就能克服這些障礙。不過,「體驗」感恩也可能有障礙,這是另一件事,開始這項工作時必須瞭解清楚。

善於攻擊感恩的是妒忌、貪婪、驕傲與自戀。妒忌源於拉丁文的「invidia」(意指覬覦或帶著惡意觀看別人擁有的東西)。妒忌來自比較的心,越是愛與他人相較,或是渴望獲得他們手中的東西,對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就越不滿意。妒忌讓我們看到缺乏,因此餵養了貪念,想要蓄積更多財產,以彌補眼中所見的匱乏。

驕傲產生的狂妄與輕慢會搧風點火,使妒忌與貪婪更加壯大,如埃及隱修士龐帝可斯(Ponticus)形容的,驕傲「是靈魂的腫瘤,一旦成熟、破裂,就會變得一塌糊塗,非常噁心」。許多靈性傳統都認為,驕傲是罪惡之首,驕傲當中含有其他罪惡的種子。驕傲一旦畸形變大,對於虛榮心與自我重要性的渴求不斷膨脹,以為自己凌駕於所有事物之上,包括法律、任何人與信仰。驕傲反過來餵養了自戀、未實現的野心、壓抑的怒氣,這一切都使人妄自尊大,自以為與眾不同。

上面提到的狀況會使人變得不知感激。重要的是,必須清楚覺察這些惡念,出現時加以承認,但不必害怕惡念會破壞我們的感恩練習。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覺察的觀點,以感恩的眼光看世界,先注意生命中順遂的部分,然後才想到匱乏或渴求而不可得的部分,或是其他挑戰、負擔等等。

當我們發現,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生命中始終存在著祝福、學習、慈悲與保護,想要保持不知感恩的心就會變得益發困難。梭羅提醒我們:「善良是唯一不會虧本的投資。」所有美德皆源自感恩,感恩是最適合美德生長的沃土。只有當我們真心想過良善的生活,加上新觀點與新想法,才能消除貪慾、貪念、妒忌、怒氣等誘惑或惡德。

正向心理學之父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就強調,若是可以從生命中順遂的一面觀察人生,而且不否認目前的挑戰或困難,就能培養更多積極思考與感謝的心。積極務實看待生命中美好的一面,讓我們明白自己多麼幸運。

感恩喚醒了我們活在這世間的另一種方式:滋養心靈、活出人生目的與意義的方式。過去的障礙不再是限制了,恐懼無法再對我們予取予求。感恩讓我們體驗到自由、慷慨,以及與更廣大世界的連結。

 

(本文授權自「沐風文化」,出處:沐風文化/安哲莉.亞立恩《12個月的感恩練習:時時活在感恩中,讓生命開啟一扇門,迎接源源不絕的美好體驗與幸福!》)

12312312312912個月的感恩練習:時時活在感恩中,讓生命開啟一扇門,迎接源源不絕的美好體驗與幸福!

作者:安哲莉.亞立恩
出版社:沐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