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的名片越多,不一定代表有好人緣

11220931254_69f7be6181_z

人脈,真的重要嗎?

九月初上班日的晚間,受雜誌社的邀請,參與和名人同台的超級業務座談會,習慣提前到達會場的我,早早準備好所有的前置作業,從容等待演講的到來。

交換的名片越多,不一定代表有好人緣

那天,在距離演講前十五分鐘、演講後二十分鐘,就開始有聽眾要和我交換名片;縱使我沒帶很多名片的習慣,回到家後,還是整理出一大疊,看似認識,其實還是不太認識的聽眾的名片。

老實說,還沒當講師前的我,很不習慣社交場合,要不是因為業務工作需要,必須跟客戶攀談寒暄,但私底下的我,話實在不多。

當講師十年多來,認識的人也更多了,社交場合也好、演講授課場合也好,不喜歡也得和別人客套互動。換名片、記住人的名字,長相、特徵與喜好,成為工作中的家常便飯。但到現在為止,我還是不習慣、不擅長社交場合,尤其是名片的整理與後續的追蹤。

但我倒是常常收到別人對我的後續追蹤,有時我真的很佩服那些能在完全不認識的人面前,聊出所謂好人緣的人。

然而好人緣應該不只是換換名片、臉書上常常按讚、發個簡訊、強迫自己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語吧?

我常覺得,我說過什麼其實不重要,做過什麼好像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帶給他人何種感受?」在社交場合中,若是帶著我們可以「互相利用」的立場去交換名片,我猜想一般人都應該都能察覺吧?

若你們真的要互相利用也就罷了,問題是,若是有任何一方覺得對方帶有目的的接近,如此的「好人緣」還有可能持續嗎?

尤其是那些晚間免費或異常便宜的演講場合,大家帶著一堆名片前來,不用花很多時間,也不用花很多錢。到某個場地可以一下認識很多人,做一件看似有用、其實無用的事。大家安慰著彼此,有著開發客戶或是認識貴人的喜悅與期待,然而卻一再落空的寂寥。

多加強本質學能,比經營人脈更重要

我鼓勵年輕人應該多多加強本質學能,無須汲汲營營增加人脈,至少四十六歲的我認為真正的朋友不用多,幾個就很足夠。人際關係以「善念」為出發,自然吸引他人靠近。

希望憲哥以下的四點建議,能給大家一些小小幫助:

1.所謂的「人緣好」,並不是你認識多少人(名片,絕對有人比你多很多),而是有多少圈子的人認識你,將你看成夥伴。所以千萬不要用臉書上的朋友數量多寡、粉絲團人數,或是名片有多少,來判斷自己受歡迎的程度。

2.與其參加言不由衷的異業學習或社交場合,不如多讀一本書、安排家人聚會、多與一兩位智者深交聊天、去學一樣有用的技能,或練習開發自己工作以外的能力,把時間拿來做會讓你感到興奮、快樂和幸福的事,不是更棒嗎?

3.不必勉強自己去認識不想認識的人,量力而為就好。反倒是多多充實自己,「多練習讓自己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更有價值」,會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4.貴人的臉上不會寫他是貴人。你若認為某人不錯,值得學習,可以主動出擊。發封信、寫張卡片、打個電話表達仰慕之意,若有機會則多多互動。提升自己的魅力,吸引跟你差不多的人,這樣更棒。

最後,工作是工作,人生是人生,你不喜歡的同事或客戶,還是要強迫自己去互動,這點無可厚非,大家都一樣。但選擇做會讓自己感到快樂或有興趣的事,比勉強自己去社交來得更有意義。當你擁有專長領域或專精強項時,人際關係自然水到渠成。

 

(本文授權自「春光出版」,出處:春光出版/謝文憲《職場最重要的小事》)

¾³õ³Ì­«­nªº¤p¨Æ¥¿職場最重要的小事

作者:謝文憲
出版社:春光出版

 

(photo via 89228431@N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