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前,先想想這幾件事,變化快速的時代不應該畫地自限!

chicago-690364_640

時間拉回到2014年10月,我與矽谷知名創投公司的投資合夥人Tony約在舊金山的辦公室內,以一個晚輩的身份,想要聽聽矽谷創業的觀察及建議。同一時間,跟我一起搭乘電梯上樓的人,正是一位來自洛杉磯的創業家Brandon,年紀約二十五歲左右,言談中充滿自信,Brandon說,他是來做簡報的,公司產品跟手機APP有關。

簡單寒暄過後,我們便各自進了自己的會議室,不久後Tony也走了進來,並且親切地用中文打招呼。

「我接觸這一行已經二十多年了,從第一份工作在矽谷銀行開始,就和新創事業脫離不了關係。」Tony雖然很早就來到美國,但工作內容一直和臺灣息息相關,也熱衷於協助創業團隊在矽谷發展。1995到2000年間,從臺灣來到美國的創投業者約有三十多家,但2000年後,越來越少看到臺灣人,反而是大陸來的團隊不斷成長。近幾年這股風氣總算又漸漸浮現,政府也投資許多資源協助創業。

因此,當Tony聽到我也是工程背景時,第一個反應是:「工程師就要多出國看看!」

原來,在他經手的這麼多創投案件中,鮮少有來自台灣的團隊,即使有不錯的開發能力,但在產品應用方面還是無法有很大的突破,和矽谷創投的期許有些落差,而最主要的問題點,來自當下整個社會環境。

Tony認為,臺灣人很喜歡小確幸,很多人創業都以微型企業為主,但美國人看的比較遠,願意不斷嘗試挑戰,甚至豪賭,這也是為什麼近十年來科技業出現的成功案例多來自於矽谷。人需要學習目標,當一窩蜂史丹佛畢業生投入創新,並且獲得成功時,自然就帶動這股風潮。

這個反思似乎也在島內掀起一股旋風,越來越多產官學界投入創業輔導,從AppWorks、美國中經合集團到交大產業加速器中心,還有政府大力推動的創新創業園區,年輕人越來越有資源尋求建議並且一圓夢想。

「但,這些還不夠!」他語重心長地說。

如果一味畫地自限,永遠無法進步,因為當下是一個變化快速的時代,需要不斷和國際接軌、互相學習,才能發現新的商機。他舉矽谷新創團隊Avaamo為例,來自TIBCO的執行長及產品副總,因為發現企業行動app的趨勢,毅然決然投身創業,並在幾個月內推出企業版的通訊app,以最新的網路技術維護資訊安全,並將這個技術帶往亞洲。

Avaamo創辦人Ram也告訴我,他們之所以選擇亞洲發表的原因是「大多數人工作用的手機就是他的電腦!」尤其當新興市場的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這個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一個好的人才需要對的舞台發揮,就如同好的產品需要適合的市場,才能顯現其價值,誰能感受到市場趨勢,誰就可能掌握進場的契機。因此,Tony建議有心投入創業的朋友,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能力:

一、國際觀及市場嗅覺
二、核心技術開發能力
三、建構好的用戶體驗

最後聊到矽谷創業的趨勢,目前整個灣區氛圍大多圍繞在雲端、大數據及行動服務,而這些新興服務共同的特色,就是資本不大,進入門檻不會太高。加上容易取得的開放資源,讓新創團隊很容易呈現自己的產品及想法。也因為金額減少,創投業者可以從原先的A輪投資進一步到天使階段,在種子時期就能夠提早卡位,並且給予輔導及建議,確認整個團隊方向。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的工作經驗,也同時見證美國、中國及臺灣的科技板塊移動,Tony還是希望臺灣能夠持續佔有一席之地,但這一切需要眾人的努力,也需要更多年輕新血加入。

你想要創業嗎?先來聽聽矽谷創投界的建議吧!也許下一個賈伯斯就是你。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作者為「Rick」,原文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