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我說話很難?也許你該試試這四招

15106281058_e0ff6459a8_z

編輯/林以晨

吵架時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你根本沒聽懂我要講的重點!」但這句話不只吵架的時候會出現,平常說話的時候,如果對方從頭到尾都一臉困惑,說話者心裡應該也會冒出這句話。但這個時候,除了大翻白眼之外,也要回頭檢視一下自己,是否表達得不夠清楚?

「如果別人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麼,不要怪你的聽眾,你應該要改變的是自己。」Brave Up 的專業培訓人員 Kathy Caprino 在 Linkedin 上這麼說道。因此她也分享了四個方法,幫助人們在表達上做出改進。

一、注意說話的語氣以及用字

語氣與用字是說話的關鍵,每種不同的語氣,或是不同的文字,都會帶有不同的力量。即使今天說話者只是在假笑,或是其實只是想敷衍帶過,都會在語氣與用字中展顯出來。而這樣的說話方式,並不會引人專心聆聽,只會覺得說話者超沒誠意,既然說話者都這麼沒誠意了,那作為聽者又何必認真聆聽呢?

二、你知道的對方不一定知道

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說話時,都覺得對方「一定」知道某些事情,所以作為說話的人,就不必再多花時間重講對方已經知道的事情。但沒有一件事情是別人「一定」要知道的,也沒有人「必須」知道說話者是怎麼看事情的。說話的人絕對不可以把事情當成理所當然,認為對方一定要聽過或知道哪些特定的事情。畢竟,一個好的對話與溝通來自雙方對同一件事情的認知,如果沒有這個共同橋樑,這不是「溝通與說話」,這只是「有一個人在自言自語」。

三、換個角度為聆聽者想一想

很多人常常因為害怕對方給出負面或不合己意的回饋,所以說話時只求「把話說出來」就好,而非「對方也可以說說他們的意見」,而這樣的說話方式終究只是在自言自語。如果說話者希望能夠從聆聽者那獲得回應,首先說話者的內容必須要讓聆聽者感同身受,或者至少能夠有所連結;接著才會讓對方能夠因此給出同等的回饋。

四、講話別一直撂出專業術語

不難發現有些人會將自己的專業帶入日常生活中,譬如說有些語言學家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分析身邊的人說話的語法、或是有些醫生可能會在心裡默默觀察附近的人的健康狀況。這就是專業領域融入日常生活的現象,說話者可能會不自覺地帶入專業術語來表達自己想講的東西,而這就會讓非該領域的人們聽得一頭霧水,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中英夾雜說話時,會引人反感。

參考來源:Linkedin Pulse

圖片來源:moiggi.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