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力:溝通不是「說」出來的,是「聽」出來的

4808475862_6129039fa8_o

傾聽法不同,「兩人關係」也會大不同

突顯對方的「角色」

只要把注意力放在人們的習性上去看、去聽,就會比較容易了解對方,或許應該說,更具深度的「傾聽」訣竅是要認同對方的習性,並隨著其習性前進。就這層涵義來說,我覺得認同對方的習性,並扮演如導演般的角色來發揮其習性會很有趣。

以我的例子來說,每年都有各種習性的學生加入我的研究班,所以有時我會以導演身分幫他們安排屬於自己的位置。

舉個例子好了,假設現在來了一個十年才可能遇到一次的不可靠學生。如果這個學生的不可靠表現到了非常稀奇的程度,我就會在課堂上設法讓他不要受到欺負,並塑造成一個受歡迎的人。

「真是個不可靠的傢伙」,我的做法是藉由把聚光燈打在這點上面,進而創造出「不可靠人氣」的效果。

像這樣把聚光燈打在某人與他人有出入的地方,就能讓他在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其實會來就讀同一所大學的學生都很相似,個性上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或者應該說,不需要有差異,因為在社會上能夠與人共享更多事物,人際關係就會越順利。

不過,如果刻意放大強調與他人的微小差異,可讓此差異化為有刺激效果的調味料,進而在環境中(我的例子是研究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成為受歡迎的人,一個人「習性」將變得閃爍耀眼。

倘若是一群行徑怪異的人聚集在一起,可能就沒那麼順利了。

如果你以為怪人都喜歡怪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世上有些人就像馴獸師一樣,能夠有技巧地應付習性強烈的人。如果你周遭有朋友認識很多怪人,那位朋友一定就是馴獸師,他一定是個擁有如導演般度量的人,能夠接受習性強烈的怪人,並讓其巧妙地發揮習性。

只要馴獸師創造出以聚光燈照亮習性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讓角色突顯出來」,就算是怪人,也會變得容易融入環境,這麼一來,也能夠安然無事地來參加研究班直到畢業。

學生當中有些人表現優異,也能夠正常與人溝通,卻不肯承認這類的習性,也就是那種無法有清楚定位的人。這樣的學生就算加入研究班,也會不知不覺地在途中就不見蹤影。

到最後,當研究課程結束時,會發現還留在班上的不是從能力最高一路排下來的學生,而是那些讓人覺得「這麼不會念書竟然還能留到最後」的學生,這樣的事實真的很有趣。比起能力,存在感發揮了更大的效果,感覺上找得到自我位置、定位(角色)的人才是贏家。

「傾聽」是為了識破對方的習性,而更上一層樓的「傾聽法」是讓其習性變成一場表演。

如果由擅長把聚光燈打在偏差部分上的專家,也就是通達事理且知道如何取得平衡的人來執行這個動作,就能讓對方不被欺負,並清楚突顯出角色。

「櫻桃小丸子」的過人之處

個性是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人格。當一個人的個性受到認同時,現今會以「角色突顯」的說法來形容。

角色突顯和所謂的個性化,有些微妙的不同。

世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個性化的力量。「角色突顯」指的不是這種力量,「角色突顯」是指在該環境下能夠被賦予某種任務的人。這項任務不見得一定要是生產性的能力。

就這點來說,《櫻桃小丸子》集結了多種「習性」的角色,可說是畫得非常成功的漫畫作品。舉例來說,《櫻桃小丸子》裡有出現一個名叫「藤木」、個性卑鄙的同學,這個卑鄙角色很厲害。

另外有個「永澤」是藤木的死黨,他負責演出藤木的「卑鄙」。每次藤木做出懦弱表現或有些狡猾時,永澤總會說「你真是卑鄙到了極點」,來突顯藤木的角色。

不過,要說藤木和永澤兩人感情不好嗎?其實不然。有一次在永澤理應當上主角的場面裡,有個傻呼呼、沒有心機、總是掛著兩行鼻涕的男生「山田」,搶走了永澤的主角寶座。

當不成主角的永澤陷入失落情緒,這時藤木會安慰永澤,並互相確認友情。

這兩人乍看下看似感情不好,但兩人的組合獲得了一個定位,如果少了這對怪咖組合,《櫻桃小丸子》一定會變得很無趣。

還有一個口頭禪是「我有沒有猜錯?」的「丸尾」。丸尾一心只想當班長,所以總是處心積慮地想霸佔班長寶座。不過,他不會讓人覺得可恨,因為雖然丸尾是個人欲望極強的人,但也會保護受欺負的女孩子,做出有正義感的舉動,這樣的舉動在班上是被需要的。

另外也有像「野口」這樣個性陰沉、總是喃喃自語在想搞笑話題的角色。我想說的是,《櫻桃小丸子》真的是一本畫出各種習性的漫畫。

回想過去一路以來就讀過的班級,班上同學都明顯表現出習性的班級總會讓我們最懷念。

像是上小學的時候,因為這年紀還不懂得修飾習性,也缺乏想像力,所以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人會顯露出回到家就賴在媽媽身上撒嬌的習性。我到現在還記得參加小學運動會時,有個男生一看見媽媽就立刻抱住媽媽用臉磨蹭。小學二至三年級正是會出現這種習性的年齡。

《櫻桃小丸子》之所以能夠長賣,是因為清楚把這些習性描繪成了角色。每個人內心或許都有屬於丸尾或永澤的部分,也會聯想到「以前我們班上也有過這樣的同學」。包含了這些部分,《櫻桃小丸子》呈現的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縮圖。雖然能夠把習性看得如此透徹是因為擁有「傾聽力」,但更了不起的地方是能夠突顯每個角色演出一場戲的「傾聽力」,這也是《櫻桃小丸子》會成功的要因。

理解對方的「習性」

如果仔細觀察每一個人,會發現大家都有嚴重的習性,嚴重到讓人不禁懷疑這世上是不是根本沒有正常人。認識對方越深,就會發現其習性越嚴重,年紀越大,也會越來越難改掉習性。

基本上,改不掉習性是正常現象。倘若一個人的風格是習性的結合體,能夠了解其風格並參與其中的能力,就是更上一層樓的「傾聽法」。

也就是不針對個人的言行舉止,而是去了解對方在世上的存在形態,或對方會如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

此概念正是成為我研究重心的「態度」。「態度」並不是指身體姿勢,而是交雜了身體層次和心靈層次的形態去面對世界或他人的方式。

看到對方的瞬間,就能夠看出其「態度」。舉例來說,如果是有所頓悟的人,只要看他的表情、言行舉止或一句話,就會知道是不是真的頓悟了。一定有一個瞬間能夠看出對方是不是真的有所理解。

觀察走路姿勢或微笑方式,是可以看得出來的,說起來,佛像就是把這些表現加以形象化的存在,所以,我們光是看著佛像,就會知道是相當成熟的人格。佛像呈現出來的身體放鬆感、丹田有力感,以及穩重但不過度使力的寧靜微笑,都可看出是一個不為所動、不執著的人。

或是,光是看著鑒真和尚的雕像,就可看出他是個意志強韌堅定的人。「不怕風雨」、「這就是我想成為的人」,鑒真和尚就像宮澤賢治筆下的人物。

我們會像這樣從對方全身散發出來的氛圍,去感受其「態度」,包含其對世界抱持某程度的封閉態度或敞開態度。所謂的「態度」是集結習性而構成風格,並固定化。

這就是人們平常的存在方式。世上不存在完全沒有風格也沒有態度的人。

對於世界或他人傳達出來的訊息,人們會配合自己的習性來接收。也就是說,不論是什麼樣的訊息,都會因為接收者的習性而變形,並進到接收者內心。即使生活在同一個環境,接收者也會以自己的方式去改變該狀況下所接收到的意思,然後各自化為不同形式進到心裡。

傾聽時只要把焦點放在「態度」是「習性集結體」上面,接收話語的方式也會慢慢改變,這就是更上一層樓的「傾聽力」。

 

(本文授權自「春光出版」,出處:春光出版/齋藤孝《傾聽力:溝通不是「說」出來的,是「聽」出來的》)

asdfasd55傾聽力:溝通不是「說」出來的,是「聽」出來的

作者:齋藤孝
出版社:春光出版

 

(photo via 94379417@N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