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瑞:我們在學校學的東西, 四十歲時可能早已過時

哈拉瑞:我們在學校學的東西, 四十歲時可能早已過時

尤瓦爾・諾瓦・哈拉瑞是全球暢銷書《人類大歷史》及《人類大命運》作者。他於2002年取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學系講師。哈拉瑞在2009年及2012年兩度獲頒波隆斯基創意獎,他曾發表多篇學術文章,並因為〈扶手椅,咖啡,與權威〉(Armchairs, Coffee, and Authority: Eye-witnesses and FleshwitnessesSpeak About War, 1100–2000)一文得到榮譽軍事歷史學會的蒙卡多獎。哈拉瑞目前研究聚焦在大歷史問題:歷史和生物學的關聯?智人和其他動物的最大差別?歷史是否有正義?歷史是否有軌跡?隨著歷史真相揭露,人們有因此變快樂嗎?

最常送人的書?為什麼?或影響最深的一到三本書?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我認為這是20世紀最棒的預言書,也是當代西方哲學探討快樂最深入的書籍,影響我對政治與快樂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權力與快樂的關聯是研究歷史最重要的議題,《美麗新世界》一書重塑了我對歷史的認知。

赫胥黎1931年寫這本書,當時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在俄羅斯、義大利橫行,納粹主義方在德國興起,奉行軍國主義的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整個世界籠罩在大蕭條的低迷氣氛中。儘管如此,赫胥黎仍試圖穿過重重陰霾,想像一個沒有戰爭、饑荒、傳染病,一個和平、富饒和健康的世界。在那個世界,消費主義掛帥,性、毒品、搖滾不受任何限制,最高宗旨就是追尋快樂。先進的生物科技和社會工程能確保人人對生活滿意,沒有人需要起身反抗,也不需要有祕密警察、集中營,或是歐威爾在《一九八四》中提到的愛情部。赫胥黎非常聰明,他清楚明白愛與快樂遠比暴力和恐懼更能控制人民。

人們讀《一九八四》時,可以明顯看見歐威爾描述的世界是一場駭人的惡夢,我們唯一能探討的議題只剩下「如何避免世界陷入這種恐怖?」《美麗新世界》讀起來更令人不安,因為很明顯有哪裡不太對勁,卻說不出來。世界充滿祥和與繁榮,人人都極度滿意生活現況。看起來哪有什麼問題?

最驚人的是,赫胥黎在1931年寫《美麗新世界》的時候,他與他的讀者都很清楚這本書描述的其實是危險的反烏托邦世界。現代讀者卻常誤以為書中描寫的是烏托邦。消費主義盛行的現在,赫胥黎預見的世界逐步成真。快樂是人們追求的最高價值,生物科技和社會工程不斷進步,確保消費者能獲得最大滿足。這樣的社會會出現什麼問題呢?各位可以讀讀書中負責掌管西歐的世界管理人蒙德(Mustapha Mond)和野人約翰(John the Savage)的對話。約翰終其一生住在新墨西哥州的印地安人保留區,也是倫敦唯一還知道莎士比亞和上帝的人。

與眾不同的習慣,或荒謬的嗜好?

搭電梯的時候,我會踮腳站著。

有沒有任何失敗,或看起來是失敗的經驗,成為成功的墊腳石?有「最喜歡的失敗經驗」嗎?

《人類大歷史》希伯來文版出版後就在以色列成為暢銷書,我以為出版英文譯本不會花太多力氣,把自己翻譯的譯稿寄給多家出版社,但全部被拒絕。現在我還留著當初一家知名出版社寄給我的回信,內容特別羞辱人。後來,我試著自己在亞馬遜自助出版這本書,但品質不佳,只賣出幾百本,我因此沮喪了很久。

後來,我了解自己出版書籍的方式行不通,我不該想抄捷徑,而該尋求專業協助。我的丈夫伊齊克後來負責處理這件事,他的商業頭腦比我好多了。他找到傑出文學經紀人哈里斯(Deborah Harris),她建議我們找資深編輯沃茲曼(Haim Watzman)負責重新撰寫、潤飾書稿。多虧他們的協助,我們和哈維爾・塞柯(Harvill Secker)出版社(藍燈書屋旗下出版社)終於簽下合約,準備出版。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夏弗特(Michal Shavit)又讓書中的文字更加優美,還聘請英國出版業最傑出的獨立公關公司Riot Communications負責公關活動。在此特別提及這些人的名字,表達我對所有讓《人類大歷史》變成國際暢銷書的專業人士的感謝。沒有他們的幫忙,這本書就像未經雕刻的璞玉,和其他不為人知的好書一樣無法被看見。最初的失敗,讓我體認到自己能力的不足,還有尋求專業協助、不貪圖捷徑的重要。

對即將進入社會、聰明有抱負的大學生,有什麼建議?可以不聽哪種建議?

沒有人知道2040年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也沒有人知道應該怎麼教年輕人。我們在學校學的東西,到40歲時可能早就已經不適用。那你應該專注在什麼事情上呢?我的建議是專注在培養韌性和情緒智商。

傳統上,人的一生分成兩個階段:學習時期和就業時期。在第一階段,我們定位自己的角色、學習個人和專業技能;第二階段,我們透過自己的角色和技能探索世界、賺取薪酬,並貢獻社會。到2040年,這樣的傳統模式不再夠用,唯有終生學習、不斷更新自己,才能存活。2040年,世界會變得很不一樣,會變得極端忙碌,改變的速度會不斷加快,因此我們都必須持續學習、更新,即使到了60歲也一樣。

不過,改變通常伴隨著壓力,而人們過了某個年紀後通常會不喜歡改變。16歲時,我們的生活就是不斷的改變,不管我們喜不喜歡,身體在變化,思想在改變,人際關係在改變,我們忙著發現自己。40歲的時候,我們開始不希望改變,想追求穩定的生活,但21世紀的社會不容許這種奢侈。想要維持穩定的身分、工作或世界觀,只會被時代淘汰,眼睜睜看著時代繼續邁步向前。要在這場暴風雨中前行,我們需要韌性和情緒的平衡,才能抵抗巨大的壓力。問題是,情緒智商和韌性很難透過教學傳授,不是讀一本書或聽一堂課就能學會。現行的教育模式是19世紀工業革命時建立的,早已不敷使用,但我們尚未想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所以,我會建議別太聽大人說的話,以前聽長輩的話可能是張安全牌,因為他們很了解社會,社會改變的速度也很緩慢。但21世紀完全不一樣,大人學的經濟學、政治學或人際關係概念可能早已過時。同樣地,別過度依賴科技,科技應當服務人類,人類不該成為科技的僕人。如果不小心,就會變成科技發號施令,讓人們成為其發展進步的勞役。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試著更加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究竟是誰、想要什麼。了解自己的確是老生常談,但在21世紀的現在非常重要,因為競爭非常激烈。Google、Facebook、亞馬遜和政府機關透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能知道你愈來愈多事情。這不是一個電腦駭客的年代,是人類駭客的年代。一旦企業和政府比你還了解你自己,就可能在你不知情下操控你。要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就要動得比Google還快。祝各位好運!

過去五年,有什麼事不再難以拒絕?

我變得比較懂得拒絕邀約,這是出於生存,因為我每週都會收到十幾份邀約。坦白說,我覺得我還是不太會拒絕,拒絕別人會讓我很難受,所以我交給別人,也就是我先生,他不只比我更懂生意,也更懂如何拒絕別人,幫我推掉大部分的邀約。後來我們也聘請一位助理,他每天好幾個小時的工作就是拒絕別人。

最成功或最值得的投資?

參加十天的觀修冥想營(www.dhamma.org)。我十幾歲跟後來當學生時,煩惱非常多,總是靜不下來。世界充滿各種我不理解、不合理的事物,我對人生的問題也得不到解答。我最不理解的就是世界各處還有我的人生中,為什麼有這麼多苦難,我們可以如何解決。旁人或書本告訴我的,只是一些美好的神話:神祇與天堂之類的宗教神話、國族主義者對祖國的熱愛和歷史任務的神話、愛與冒險的浪漫主義神話、資本主義者追求經濟成長的神話,消費會使我快樂等等。我知道這些東西是不真實的,但我不知道如何追求到真理。

我在牛津讀博士時,有位朋友一直和我推薦觀修冥想活動,一開始我只覺得是某種新的噱頭,而且我對於再聽一個神話實在沒有興趣,就拒絕他的邀約。朋友繼續充滿耐心地推薦一年後,我終於願意參加。在這之前,我對冥想所知甚少,認為背後理論應該很玄,後來了解到原來冥想如此實用時,真的很驚訝。那堂課的老師叫葛印卡(S. N.Goenka),他告訴在場的學生盤腿而坐、閉上雙眼,將注意力集中在氣息進出鼻腔之間。「什麼都別做」,他說,「不要控制呼吸,也不要用任何特別的方式去呼吸,不論是什麼,只要觀察、感受當下這一刻。準備吸氣,感覺它,現在吸氣;準備吐氣,感覺它,現在吐氣。注意力發散、意識開始神遊之後,穿梭在記憶和想像之間,你會感覺到注意力已經從呼吸移開了。」這是我聽過最重要的事情。

透過觀察自己的呼吸,我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儘管讀了這麼多書、修了這麼多課,我對自己的意識幾乎一無所知,也沒有辦法控制意識。不管怎麼努力,注意鼻息間的吸吐不超過十秒,我的意識就開始神遊!多年來我自信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是個人品牌的執行長,但幾小時的冥想足以讓我了解對自己的控制其實趨近於零。我也不是自己的執行長,充其量不過是個守門人。我被指派在門口看著自己的身體、鼻腔,然後觀察進出鼻腔的東西。幾秒鐘過後,我的注意力開始渙散,手邊的工作也丟下了。這種體驗真的令我大開眼界,也使我更加謙卑。

隨著課程進展,老師告訴我們不只要注意呼吸,也要注意身體的感受:熱、壓力、疼痛等等。觀修冥想的核心概念就是意識的流動和身體的感受息息相關。我和世界之間,其實還隔著身體的感受,我不曾實際對外在世界做出反應,而是對身體的感受做出反應。感受不愉快,我的反應是厭惡;感受是愉快的,我的反應是渴求更多。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因為他人做了什麼而反應,或是受到童年記憶、全球金融危機等等影響,但其實我們是對肩膀上感到的緊張,或是胃部一陣痙攣做出反應。

想知道生氣究竟是什麼嗎?那就觀察你生氣時,身體裡升起、流竄而過的感受吧。參加冥想活動的時候我24歲,可能已經生氣過上萬次,但我從來沒有觀察過生氣應該是什麼樣的感覺。生氣時,我只會注意到令我生氣的人事物,可能是別人做的某件事、說了某句話,但從來不會去注意生氣的本質。

透過這十天觀察自己的感受,我學到關於自己和人類的知識,遠比活過一輩子學到的多。我不用接受任何故事、理論或神話,只需要觀察現實。最重要的是,我了解痛苦的根源,其實來自自己的思維。當我渴求某件事情,卻求之不得的時候,我的意識會用沮喪、挫折回應。苦難、挫折不是世界的樣子,而是我個人意識中的心理反應。2000年第一次參加課程後,我開始每天2小時的觀修練習,每年也花1至2個月參加冥想營。不是要逃離現實,而是要感受現實。透過每天至少2小時的冥想,我能觀察到現實世界的面貌,另外的22個小時我可能是被電子郵件、Twitter,或是可愛貓咪影片淹沒。沒有這個練習帶來的專注和清楚的思緒,我不可能寫出《人類大歷史》和《人類大命運》。

感到超載或無法專注時,會怎麼做?我會觀察自己的呼吸幾秒或幾分鐘。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人生給的答案I + 人生給的答案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