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相親相愛,有些老闆更愛下屬互鬥

比起相親相愛,有些老闆更愛下屬互鬥
圖片來源/pixabay

人前兩肋插刀,人後使勁捅刀。你的同事會是另一隻不讓你爬出桶子的螃蟹嗎?

你一定聽過很多商管書籍鼓勵老闆和主管要讓員工團結,彷彿所有成功的領導者都是走相親相愛的路線,但殊不知,不少老闆更喜歡讓員工彼此競爭,甚至彼此背地攻擊對方。

最有名的例子,是美國電商龍頭AMAZON,從一介電子書商起家,如今AMAZON已不只賣書,還賣電子閱讀器,成為電商平台、發展影音串流、收集大數據、設計人工智慧家庭助理(AMAZONECHO)……左打Walmart,右打APPLE Siri、前攻Netflix、後襲Google(根據媒體報導,AMAZON已經成功挖掉Google產品搜尋那塊大餅,因為美國人搜尋「商品」時,第一個想到的是AMAZON而非Google)。

《紐約時報》在二○一五年的一篇名為《AMAZON內部:在傷痕累累的職場搏鬥出好點子》的報導,揭露了AMAZON殘酷的公司文化,報導指出,AMAZON內部競爭非常激烈,公司主管也鼓勵員工彼此「撕裂」,無論是在會議室裡批鬥對方的點子,或是私下舉報同仁。他們要求員工在半夜也要收Email,如果沒有及時回覆也可能被上司怪罪。

那篇報導形容,AMAZON的企業文化奉行「目的性的達爾文主義」,也就是在職場裡只有適者能生存,一位AMAZON的主管說,「對一間這麼大、如此需要開創性思維的公司來說,太多任務都像是要把月亮射下來那樣困難,過程中當然會充滿挑戰,很遺憾許多人根本不適任。」另一位曾經任職書籍行銷部門的前主管則回憶,「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沒哭過的員工,幾乎所有的同仁都曾在自己的桌上掩面痛哭。」有些罹癌、流產或生活出現突發狀況的AMAZON員工更是形容,當他們遇到人生難題時,公司毫不留情地直接將他們邊緣化,並沒有多給他們一些時間來從不好的狀態裡復原。

如果《紐約時報》的報導屬實,那麼AMAZON確實走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極端上,他們的管理方式無異於工業化時期將員工視為機器一般操練,儘管工業化時期員工付出的多是勞力,如今貢獻的則更加上各種腦力和創意。

許多台灣的老闆也有類似的習性,他們或許賺得沒有AMAZON那麼多,事業版圖也沒那麼廣,但骨子裡想用撕裂的方式達到資方最大利益的基本邏輯其實並無二致。

例如說,有些公司老闆特別喜歡讓其中兩位副總、兩個團隊或兩個部門互相較勁,又或是喜歡故意同時用A的成果去激B,再用B的反擊來激A,透過A和B兩個團隊誰也不讓誰,來讓組織達成最大的收益。

你說,難道A和B就那麼好被擺佈嗎?他們為什麼不聯手一起反抗老闆呢?

或許「螃蟹桶理論(Crab bucket)」可以解釋這點。

當一個水桶裡只有一隻螃蟹的時候,只要你不蓋上蓋子,這隻螃蟹通常有很高的機會得以脫逃,但所謂的「螃蟹桶理論」,就是把兩隻以上的螃蟹放在同一個水桶裡,而且不加蓋,你猜結果如何?也許你直覺會認為:既然一隻螃蟹就能逃,那麼好幾隻螃蟹肯定疊一疊就更容易溜走吧?

錯了,實情是當有很多螃蟹在同一個水桶裡的時候,無論哪一隻螃蟹奮力爬到最高處,都會被下面的螃蟹給一股腦地拉下來,沒有任何一隻螃蟹想看別的螃蟹爬得比自己高,他們把爬上高處的人拽下,寧可全都出不去,也別想有人率先找到出口。

「螃蟹桶理論」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呢?在互鬥嚴重的工作場域裡,這種兩敗俱傷的故事遍地都是。

互鬥的環境或許能夠讓公司績效短期快速上升,但長久以往,無形的資產損耗卻非常嚴重,包含職場氣氛、員工對公司與同仁的信賴與快樂指數都會迅速下滑,造成異常快速的流動率,當人員快速流動的時候,無形中就反向增加了公司的負擔,包含員工的訓練成本、錯誤成本、公司外在形象受損,以及離職員工帶走機密知識與客戶等潛在風險。

事實上這些刻意讓員工彼此攻擊的老闆們,雖然或許是出自管理上的策略,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因為自信心較為不足,個性負面悲觀,總覺得自己「聽不到真話」,認為透過非正常管道(打小報告、黑函……)才能知道真相,他們覺得自己將員工玩弄於股掌之間是最聰明的做法,殊不知當員工發現老闆的習性之後,很可能反過來用謠言操控老闆。

當我們遇到這種不讓天下太平的老闆時,不妨先想想,他的出發點是否真的是為了刺激公司發展,還是只是性格上的偏差;然後再問問你自己,這種動盪的職場環境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套句AMAZON的員工所說的話,「習慣了這種恐怖文化之後,再去其他公司工作,莫名還會有點懷念以前那種被操到掛掉的地方,覺得好像那樣才叫『工作』。」我只能說,每株植物都有各自適合生長的土壤和環境,就看你喜不喜歡那樣鬥下去了。

以上內容由平安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你老闆在你背後,有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