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力」如何培養? 6個讓你高效產出的方法!

「深度工作力」如何培養? 6個讓你高效產出的方法!(圖片來源:stocksnap)

知名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在2012年做的一項調查發現,一般知識工作者花超過60%的工作時間在電子傳訊和網路搜尋上,光是用在閱讀和回覆電子郵件就花了將近工作日的30%。

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下,我們很難從事有深度的工作,因為深度工作需要長時間進行不被打斷的思考。

什麼是淺薄工作?

淺薄工作是指,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

換句話說,在網路時代,知識工作者越來越以淺薄工作取代深度工作。我們的注意力常常被外在事件所打斷。舉例來說,像是電子郵件、簡訊、twitter、臉書等社群媒體,把現在的職場工作者的注意力切成無數個片段,讓我們的注意力無法工作。

除此之外,卡爾‧紐波特為深度工作定義了一條公式,他認為: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 = 花費的時間 x 專注的程度

換句話說,我們的注意力越集中,工作產能就越高。另一方面,隨著我們專注的時間越久,我們的品質也越高。而一般來說,一個人要能夠有足夠的專注度來提高工作產能,至少要花150分鐘以上的時間,集中精神在做一件事情上面。

為什麼專注這麼重要?

因為一旦我們分心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將會大受影響。

明尼蘇達大學商學教授李洛依,在2009年的一篇「為什麼我的工作這麼難做?」的論文中,提出了「注意力殘留」的概念。

注意力殘留是指,當我們從任務a轉換為任務b的時候,注意力很難立即跟著轉換,此時我們的注意力仍然會殘留在原本的任務上。如果任務a是一項未完成的簡單任務,這種殘留狀況會特別嚴重。 而且即便已經完成了任務a,我們的注意力仍然會分散一段時間,無法立即集中在另外一件事情上面。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原本在做某件事,然後突然改變方向去做另外一件事,我們會有注意力殘留的情況,而且還可能同時兩件事都沒做好。換句話說,想要高效率的完成一件事,最好先集中精神在同一件事情上面,等到做完之後再做下一件事。

培養深度工作力

那麼,我們要如何培養深度工作力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1.固定的工作時段

要持續深度工作,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把它們變成簡單而有規律的習慣。例如我們可以安排自己在什麼時段要做什麼事,並透過一些工具提醒自己。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將晚上十點到晚上十二點這段時間設定為自己閱讀的時段,在這個時段內拒絕任何電子產品與外在的打擾。

2.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對於專注在深度工作的個人來說,它的意義是,我們應該追求少數幾個遠大的成果,同時投入足夠多的時間。我們的目標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工作,而是對瑣碎的事情說不,並且將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3.設置醒目的計分板

透過固定的工作時段安排,我們能夠知道自己花了多少時間進行深度工作,因此,我們可以替自己設置一個計分板,記錄自己每個禮拜花了多少時間進行深度工作,同時規定自己每個禮拜至少要花多少時間在深度工作上。

4.不將工作上的事情帶到下班後的生活

如果我們下班後還要處理工作上的事情,我們很容易變得極度緊張,還必須時時刻刻注意是否有新的電子郵件需要處理,除此之外,我們的工作與生活還可能會失衡。

因此,我們必須確保每天都能夠有效的把工作告一段落,在下班之後就必須清空心思,停止思考工作上的問題。

5.只在必要的時候使用網路

如果我們每隔半小時就必須檢查一下電子郵件,這可能會造成我們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落。因此,我們可以安排自己只在固定的時間去做一些淺薄的工作。其餘的時間就讓自己遠離網路,專注在工作上。

6.根據「8020法則」選擇網路工具

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不相同,但是我們可以列出幾個自己認為相當重要的目標,並且問自己,為了達成目標,自己目前所使用的網路工具對於達成目標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如果沒有顯著的影響,就不使用這個網路工具;如果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才使用該網路工具。

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避免自己漫無目的的使用各種網路工具。

現今的網路時代讓每個人工作的時間變得非常破碎,以及注意力變得相對分散。如果能掌握深度工作力,我們就有可能每天都比別人增加更多工作產出,長期下來能夠不斷進行深度工作的人,將成為贏家。

訂閱伊森YouTube频道 ▶https://goo.gl/jmDb8Z
加我的Line@好友▶ https://goo.gl/kTLQz1
按讚伊森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goo.gl/Uivocw
追蹤伊森Instagram ▶https://goo.gl/Bz2g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