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要!」瑪蒂妲,兩歲。凌晨三點,媽媽苦苦哀求她回自己床上去睡。
孩子並非總是那麼可愛、貼心、乖巧。對我們大人來說,在面對孩子結結實實地反抗時,多半是不太愉快的。
我家的「我-才-不管」先生與「可是-還是要」小姐,天天都堅定地捍衛自己的立場:他們即使雙唇早已凍得發紫,在游泳池畔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跳進冷水中;在我來不及拿走包裝袋前,兩手迅速地抓起巧克力豆往嘴裡猛塞;儘管三令五申,仍然走私玩具在褲袋裡,帶去學校或幼稚園玩耍。還有,每晚睡覺前都要拚命跑,只為了多拖延一點時間才上床睡覺……每每見狀,我總是想:這麼頑固,一定是遺傳自他們的爸爸!不過,隨即也轉念,想想若能像孩子們那樣,偶爾為自己覺得重要的事堅持到底,其實也是件不錯的事。
找到內心的平衡
我們大人呢,雖然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很難搞,但其實常常在壓力之下就投降,讓自己癱軟虛脫有如一坨奶油。我們每天聽孩子在耳邊亂叫,任朋友發牢騷,被另一半碎念,忍受老闆怒吼……每個人想幹嘛就幹嘛,為何只有自己不行──因為我們把自己排在最後面。然後,累得像狗一樣,還是得念第三個晚安故事;仍得陪女性友人一一分析新男友寫的簡訊;打開電視一起看那又臭又長的足球比賽;每天工作賺少少的錢,還得加班與出差,雖然百般不願,但就是沒勇氣跟主管說不,或至少跟他建議別種做法。
所以,我每天跟孩子在神經衰弱加翻白眼中度過;討價還價的劇碼,也天天在眼前上演:再一顆糖就好,再看最後一小小段卡通啦……如果今天讓我玩久一點,明天我一定會乖乖寫功課。嗯,如果我們在職場上也能這樣跟老闆討價還價,不知有多好喔,工作起來肯定動力大增!
其實,在工作狀況與家庭需求間取得平衡,是可能做到的事!目前在德國有八百萬個家庭裡有未成年子女,大家都在努力調適,希望能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平衡。但大部分雙薪家庭的父母還是覺得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因為親子相處時間有限而對孩子感到愧疚,就是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希望能跟上司與同事證明,無論如何都能搞定一切。不過所有的努力,往往會在孩子生病時破功(又生病了?),不然就是幼稚園老師罷工(又罷工了?),或者臨時取消各種約會,因為保母突然有事(又有事了?)。
想做就去做吧!
許多女性在孩子誕生後,就被迫中斷自己的工作。在德國,家有三歲以下孩子還繼續從事全職工作的媽媽,更是少之又少──若整天投入工作,就得請保母帶孩子、把孩子送到托兒所,或交給寄宿在家裡的互惠生(註:一般是指年輕男女與寄住家庭在互惠關係上生活。學生協助做簡單的家務,寄住家庭則為互惠生提供生活所需)照顧。所以大部分媽媽會選擇降低工作時數,把較具挑戰性的任務交給全職同事負責。有些媽媽則一邊休育嬰假,一邊尋覓是否有對孩子較友善的行業可以跨入。但實際情況是:很少工作是可以兼顧家庭的。
社會學者尤塔‧阿爾門丁格(Jutta Allmendinger)想出了一個頗迷人的替代方案。她重新調整了大家的工作時間,認為每週工作三十二小時也行得通,而且是針對所有人,不只是女性,還包括男性。若真能實行,不但能釋出更多工作機會讓大家共享,每個人也會更有閒暇去從事家庭、娛樂活動,並能好好地休息。
大多數人認為,工作之餘還要照顧孩子真是辛苦的事;但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們會做出不同的決定嗎?可能不會吧!我們還是希望有個家庭。那工作怎麼辦?從古至今,女性從未有過這麼多的機會,而今,我們可能為了兼顧家庭而大材小用,只做些兼職工作,或甘心於母親的角色,而錯失晉升機會。我們何不試著繼續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何不為自己的能力與家庭的需求,爭取兩者共存的空間呢?
有了孩子後,許多事的優先順序得做一番調整,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即使如此,也不表示我們就得放棄追求自己的成就。想想,孩子完全依賴我們的時間,跟整個職業生涯比起來,其實是很短暫的。六年?或許八年?這段照顧孩子的期間,或許這是個好時機,讓我們拿起放大鏡好好檢視自己的潛能,去找到可以終身投入、做起來感到幸福又滿足的方向。也或許,這真是一個轉換的契機,讓我們起身去做些一直想做的事,從而發現嶄新的自我。同時,也可以持續進修,讓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更新,延伸出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誰說女性只能回家照顧小孩,放棄自我實現?或是全心拚事業時,一定得把小孩交給別人顧?想怎麼做,就去做吧!這是我們的人生,也是我們的選擇。
勇敢踏出舒適圈
有時,我真的會被女兒逼到瘋狂的邊緣──這個「可是-還是要」小姐,對於想做的事,總是非常堅持!我們幾乎天天都在玩相同的把戲;而且,她從來就不讓我有錯覺,以為自己有什麼說話的餘地。想想,如果很多事沒有自己的堅持,今天的我會是什麼樣子呢?三不五時,總是有人(包括朋友、親戚、老師、同事、好心的專家、路人甲乙等)要告訴我,什麼事應該這樣那樣或怎樣做,但我仍然決定走自己想走的路。如今,我真的很高興一路這麼走來;即使有些路走起來顛顛簸簸,不過,那就是我的路。回頭想想,那些決定都像拼圖般一塊塊湊了起來;而我也日益明瞭所拼出來的畫面意義為何。
大多時候,我們腦中的思考充滿了不安與恐懼──看他人沒有勇氣踏出舒適圈,便以為自己也不行;看他人有過不好的經驗,就認為自己的遭遇應該也好不到哪去。因此,矇蔽了雙眼,看不到自己真正的能力和想法。
我們無論如何,就是無法像孩子一樣說:「我還是要這樣做!我才不管!」而任由種種恐懼和不安影響自己,並局限了自身的可能發展。
兼顧家庭與工作其實是做得到的,重點是,要找出解決的方法,無論是轉行或跟老闆爭取都好。這是為人父母才有的機會呢,因為孩子,而面臨職涯的危機,但那也可成為一種轉機。有那麼多的挑戰與任務亟待處理,必須負起責任來,從中學習成長,並逐漸邁向成熟。而這些,都可化為珍貴、有創意且焦點清晰的工作動力。
知道自己為何而戰的人,總是充滿了鬥志;而了解自己有多少時間可應用的人,做起事來就更有效率。別被壓力打倒,去釐清立場,尋找替代方案,並開啟折衷之道。如果真的有心解決一個問題,終會找到適合的方法。就像我家的「我-才-不管」先生與「可是-還是要」小姐,他們總是努力不懈地用自己的方式貫徹意志──這正是我如此愛他們的原因。
做重要的事,忠於自我
有些人會說:小孩那套不叫有耐力,而是固執難纏。好啦,或許是有一點,不過,真的有那麼不好嗎?我常想,即使每天都像在跟孩子打混仗,一天下來,比參加了一場路跑還累,但其實,如果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且盡其所能地去達到目標,應該是一件很棒的事。歌德曾說:「重要的事絕不能屈服於無關緊要的事情之下。」這裡所謂的重要與不重要,或許不是指堆沙堡與吃晚餐的分別,也不是選擇巧克力冰淇淋或全麥麵包的掙扎,更不是該穿夏季涼鞋或雨靴這類生活瑣事。或許,比起準時六點吃晚餐這樣的事,把一張圖畫完、看完正在看的書,以及做完正在窗邊做的白日夢,的確重要得多。
每天,我們都在努力把孩子塞進滿滿的活動、課程與漂亮的衣服裡,但有很多是他們根本不想要的。我們不去協助他們綻放自己的能力,不陪他們去摘取天邊的那顆星星,只是以短短的繩索綁住他們,希望孩子照著自己的意思前進,將他們套進標準框框裡,直到他們成為面目模糊的大眾為止。在這種情況下,偶爾來點反抗或展現自己的意志,好像也是應該的。
本文摘自大好書屋/ 汀娜‧舒茲《找回單純快樂的自己:向孩子學幸福》
《找回單純快樂的自己:向孩子學幸福》作者:汀娜‧舒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