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

old-people-545232_640

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世上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年輕。

像是健康食品的電視廣告,就出現老先生擺出「我還不會輸給年輕小伙子」的勝利姿勢,針對女性的雜誌或電視節目則是頻繁地製播強調能「返老還童」的健康法及美容法的單元。

儘管如此,我卻認為九十六歲的現在是最幸福的時光,而且絕不是在逞強。

當我和家人住在一起的時候,幾乎不曾為自己做過任何一件事。雖然有工作,但是出門在外的時候,也總是記掛著待在家裡的丈夫和婆婆,回到家以後也總是把自己的事情擺在最後,開始忙著準備晚餐。

別說是不曾為自己做飯、按照自己的希望計畫全家出遊的事,即使是與外界的交遊相處,也都是以家人為重。

這或許跟我的經歷有關。

當我還在襁褓中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我是在不知家庭溫暖為何物的情況下長大成人的。在那之後,父母各自再婚,父親那邊的家庭接收了我,但我始終無法完全融入這兩個家庭裡。

所以當我自己建立家庭的時候,或許內心深處便產生了強烈的念頭:「我想重視『家人』甚於自己。」

送走家人,在我六十六歲的時候,終於恍然大悟,原來一個人也有「一個人的自由」。靠自己的判斷決定事情,對自己負起責任地活下去。

實際嘗試過之後,發現這種生活方式對我而言才是最舒服的,是我前半輩子想也想不到的生活。而且隨著一個人的生活一天天過下來,我也一點一滴地學會「為自己採取行動」是怎麼一回事。

無需捨不得那些已經失去的東西,好好地工作,好好地吃,好好地睡。

或許是每天都過著簡單、滿足的生活,沒有壓力的此時此刻可以說是最幸福的時光。從我開始一個人生活,迄今已經過了三十年,只為自己活著的這段時光,說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代也不為過。

再加上如果能在沒生什麼大病的情況下遽然辭世,我的家人、感情還不錯的同父異母兄弟姊妹們,應該都會熱情地歡迎我——「等妳好久了」吧!

因為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還活著,處於「我想再品嚐一下自由的滋味再過去,請再等我一下」的狀態。

減法的人生有時候也挺痛快的

在年華老去的過程中,有人感嘆體力不若年輕的時候強健、容顏不若年輕的時候姣好,基本上這些已經失去的東西是不太可能再回來了。

以我為例,隨著年老力衰,就連一些簡單的家事也變得困難重重。六十多歲的時候還可以提重物、還可以爬上梯子把卡在屋頂上的垃圾清乾淨,就連打赤腳洗陽台也不是什麼苦差事,但是現在就連彎下腰去擦地板都辦不到。

此外,踮起腳尖要拿放在高處的物品時,不是快要摔倒,就是無法修正軌道,非得手忙腳亂地抓住什麼東西才能穩住身子。用吸塵器吸地板的時候,只是輕輕地一轉身,腰就去撞到桌角……諸如此類的事情不斷發生。

還有像是無法用菜刀切一整顆南瓜,煎蛋的時候沒有力氣舉起平底鍋。因為是自己一直以來擅長的事,所以才更不能接受。

然而,在經歷這些變化的過程中,我慢慢地發現一件事,與其每一次都陷入沮喪,拚命地想要找回已經失去的活力,承認這也是自己的一個面向,在精神上不是健康許多嗎?

如今,我已經九十六歲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削出一大碗柴魚片,要打開鎖緊的瓶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才要動腦。只要雙手戴上橡皮手套,輕輕一轉就開了。

外甥很貼心地買了類似開瓶器的工具來給我,但是就算沒有開瓶器也沒問題。因為動腦筋思考「有沒有其他辦法」也很開心。

年輕的時候,會想要增強體能、想要讓自己看起來很稱頭、想要學習、想要這個、想要那個……認為要有「附加價值」才能為自己加分。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害怕自己的能力一點一滴地失去。

但是,有時候反璞歸真,也就是所謂的減法人生也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唯有失去了什麼,才懂得利用剩下的能力謀求出路。只要能轉念,就能為自己找到樂子。

不願意接受辦不到的事實,硬是要裝年輕的話,只會讓看的人覺得很痛苦。誠實地老去還比較討人喜歡,我自己也希望能成為那樣的人。

自食其力的老人家最帥氣了

我們都稱丈夫的母親,也就是我的婆婆為「奶奶」。婆婆出生於明治十六年(一八八三年),是室田善文外交官的女兒,長大後嫁給阿根廷大使古谷重綱,成為大使夫人,旅居於祕魯和英國等地,後來和丈夫的部下墜入情網,以離婚收場。

五個孩子都由丈夫撫養,婆婆再婚,幸福美滿地和第二任丈夫在逗子⑥生活。

我們夫婦常去婆婆的家打擾蹭飯吃,不管什麼時候去,婆婆在逗子的家都像新婚家庭一樣,整理得非常乾淨,「爺爺」和「奶奶」兩個人感情融洽地緊挨著彼此,是會讓看的人忍不住微笑起來的光景。

當孩子們舉行家族聚會的時候,爺奶兩人總是會受到邀請,並且一起出席。婆婆絕不是任性的女人,而是堅持自我風格,不卑不亢、積極進取地過日既迷人又時髦,不只是自己的孩子,就連孫子們也很仰慕她。

後來,與她相伴的爺爺去世了。周圍的人都很擔心當時已經七十四歲的婆婆變成孤零零的一個人,但是丈夫的弟弟綱正先生那邊人手不夠,我丈夫身為長子,便提出一起住的建議。我也覺得那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了。更何況我在看到婆婆的生存之道和生活之後,就覺得應該可以和這個人一起生活。

然而,婆婆卻說出令人意外的話。「我想去養老院,而且早就為此把錢存下來了,不過以後可能要跟大家要點零花錢就是了。」說得非常理所當然、雲淡風輕。婆婆恐怕是對以前丟下孩子、跟別人結婚的事感到有所虧欠吧!才會在丈夫先走一步,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想成為孩子們的負擔,自己擬定計畫,並為此做準備。

雖然在昭和三十年代的時候,一提到住進養老院,就像從孤兒院長大一樣,是悲慘的代名詞,但婆婆還是在老伴死後,就馬上毅然決然地宣布要去養老院。看到她那種一點猶疑也沒有的凜然態度,我又更崇拜婆婆一點了。

「這或許是個好主意。」古谷考慮到婆婆的心情,先丟出這樣的開場白,然後再提出和我們一起住的建議。

最後再補上一句:「我們不是要否決奶奶的計畫,只是能不能換個想法,萬一同居之路不可行,再考慮去養老院好嗎?」婆婆看起來有些開心地點頭同意了,沒多久就開始展開三個人的同居生活。

倘若婆婆當時是一臉理所當然地認為老後就是要由孩子們照顧,不由分說地賴上來的話,結果又會如何呢?周遭的人還會希望她來自己家裡住嗎?

我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婆婆可以自食其力,生存之道充滿了令人傾慕的魅力,大家才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對她伸出援手。

正因為婆婆具有這種乾脆的精神,無論和哪個年代的人聊天,都能沒有代溝地樂在其中,受到所有人的敬愛。

 

本文摘自三采/吉澤久子《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

adads124848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

作者:吉澤久子
出版社:三采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