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離開台灣的那一年,父親跟母親兩個人堅決反對的眼神,好像走出了這個家,回來之後就會變的完全不一樣,在這之前我們互相陪伴了三十年載,從小到大我總是學著當個聽話的孩子,念書也不念遠,工作也在家裡附近找了公司,一切都是依照她們的期望。
但這樣的陪伴不是沒有衝突,年少時總覺得人生受限在分數裡,長大之後感覺受限在薪水裡,有些事情很想互相傾述,卻又怕造成彼此的負擔,有時候很想就此離去,卻又怕彼此無法承受。
「我真的不想再繼續工作。」我溫吐的說出,父母驚訝的看著我。
「我真的想離開家一陣子。」我溫柔的請求,父母嚴厲的拒絕我。
有時候覺得多年的陪伴像是一套解不開的數學公式,大家都想要表面的和平相處,也不想動了彼此的分寸,彼此都在互相牽制對方的行動,卻不是最真誠的陪伴。
還記得在國外生活的一年,我才真實感受到家的重要,尤其自己生病受傷時,那種辛酸會特別油然而生,心想如果這時候時候在家,母親會熬碗熱粥,父親會催我去看醫生,而異鄉即使有了自由,卻少了溫暖的陪伴。
但這樣的分離不是沒有好處,我們很珍惜越洋電話的那幾十分鐘,也很關心彼此的身體狀況,我會問問台灣的天氣如何,她們會想知道國外的生活是過得怎樣,曾經我們靠的這麼近,卻從不傾述,現在我們離的這麼遠,卻學會溝通。
才明白,真實的陪伴不是把彼此綁在自己的視線範圍。才發現,需要的陪伴還有內心要成為彼此旅程的支柱。
人的一生其實不長,能陪伴在彼此身邊的時間更是短暫,最好的陪伴,不是如時在側的相處,是在彼此需要給予彼此力量,最好的陪伴,不是互相牽制的生活,而是支持彼此活下去的希望。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也不要把自己看的太輕,相處因為人的牽掛變的美好,適時的放手,牽手,擁抱,那才是最美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