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的6大迷思
電視畫面正播放著一群十來歲的中學生,有男生,也有女生,他們穿著制服、踩著一致的步伐,就如此在清晨時分出發,在烈日當空下揮汗,大家悶不吭聲地一直跑、一直跑……
他們是中國許許多多家庭的希望,是許許多多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寶貝。他們被送進「行動學校」培訓,無非是希望在規律的生活作息、在嚴格的體能訓練中學到自動自發、熱愛學習、尊敬感恩家人等等。
然而,這批一胎化政策下的寵兒,這些家庭裡的獨生子、獨生女卻讓父母頭痛極了。「妳可以少理我啊!誰叫妳一直講我……」
鏡頭裡正拍到一位「行動學校」的女學生,約莫十六歲,她非常不耐煩地對著媽媽「吼叫」。
沒錯!她真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對著媽媽發出憤怒的聲音,這時,她的媽媽在鏡頭真實的拍攝下,也被獨生女兒激怒了,立刻反唇相譏:「我不管妳,誰管妳……」
儘管媽媽的嗓門拉大了,然而我注意到她快速地用左手正在抹去眼角的淚水……媽媽哭了。媽媽傷心地掉淚了。媽媽多麼希望從小呵護備至的心肝寶貝乖巧懂事、成績優異,還能考個好大學,如今,不但不聽話,還大聲頂嘴,這怎麼不令她心急又心痛啊!
在我經常到中國各城市巡迴演講的接觸裡,聽到許許多多爸爸媽媽的心聲,他們多數把獨生子女教得非常懂事而且彬彬有禮,有的才五、六歲的男孩、女孩,個子小、聲音小,可是走到講台上和我互動,一點都不怯生,還時有驚人之語,讓台下的聽眾們忍不住地給予熱烈的掌聲。
然而,有滿意的爸爸媽媽,當然也有不滿意的爸爸媽媽。我曾應邀到中國長春主講「中國移動 VIP 論壇」的會場裡,接收到許多爸爸媽媽的提問卡,以下提供三則供大家參考。
問題之一,「我家女孩今年八歲了,升學二年級,我面臨的困惑是——孩子的自尊心極強,力求完美,但又不敢面對挫折,受不了失敗,我該如何幫她克服?」
問題之二,「我家孩子虛榮心很強,總愛爭強好勝,愛炫耀,愛爭第一,這是好現象嗎?家長應該怎麼辦?支持他嗎?」
問題之三,「我的兒子十六歲,初中二年級就離開學校,他現在很貪玩、很懶惰,我很煩惱,不知道怎樣安排他?」
類似這些提到「自尊心極強」、「不敢面對挫折」、「虛榮心強」、「愛炫耀」、「愛爭第一」、「貪玩」、「懶惰」……似乎點出了這個時代裡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和行為表現。
在談到如何解決獨生子女所帶給爸爸媽媽的困擾之前,其實應該先了解獨生子女是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氛圍,還有,可能大人有了那些對獨生子女的迷思,以致掉入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親子糾結。
這是有些獨生子女為什麼在進入幼兒園、進入學校後,常讓父母師長頭痛的起源。因為當周邊大人常帶著同情憐憫的眼神或口吻看著小娃,然後說:「你好可憐喲!怎麼都沒有人陪你玩?」
久而久之,獨生小孩會自憐自怨起來,當帶到校門口之前,他們緊摟著大人就是不肯進教室;當看到心愛的玩具,哭著要買就是要買,獨生小孩的心裡已經起了變化,那種感覺就是:「我很可憐,你們應該補償我。」
想想看,在這樣成長的過程中,這些獨生子女怎麼不會越要越多,越吵越大聲呢?也就是這樣,他們會養成了「不敢面對挫折」、「虛榮心強」,或「依賴性極重」等個性特質。
我建議大人們要改掉「可憐」獨生子女的心態,換一個正面「平常心」的感覺來和他們互動。越是一般性地教導孩子,越是正常化的建立遊戲規則,獨生子女在「一視同仁」的感覺中,反而更有自律性、更有自我期許,才不會覺得爸爸媽媽對他(她)有所虧欠。
有對夫妻曾來求助,他們碰到的困擾是唸初中一年級的女兒非常驕縱,媽媽的說法是:「女兒從小長得漂亮可愛,我愛人把她當『公主』寵愛,什麼都依她,有時候女兒打他,他還笑嘻嘻地無所謂;我要管女兒時,愛人還跟我吵架,說我管太嚴了。」
「公主」的爸爸一臉懊惱地告訴我:「女兒小時候真的很可愛,嘴巴又甜,她如果犯錯,我都不忍心罰她,但是現在長大了,她變得任性,講話口氣又很兇,讓我們夫妻倆都很頭痛……」
我建議他們夫妻倆要重新溝通清楚、建立共識,才能對女兒有明確的規範,讓她學到分寸拿捏、適度的自我約束。
一般而言,獨生子女的任性行為,為人父母也要負起大部分的責任,有時候就是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特別寶貝,以致獨生子女有恃無恐、為所欲為。等到獨生子女的偏差行為出現了,才懊悔莫及啊!
為了避免獨生子女任性,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參加團體活動,例如:在公園的遊樂區、在書店的閱覽區、在同事聚餐的家裡、在幼兒園的教室裡等等,讓獨生子女學會和別的小朋友一塊兒玩、學到分享的方法和經驗,那麼,獨生子女的熱忱、開朗、積極、創意、合群……各種優良的個性特質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了。
說來也值得深思,當有些父母在怪罪獨生子女太依賴他們時,卻沒想到一切可能是自己本身太「依賴子女」所造成的。子女吃不了苦,可能是我們做父母的提前幫獨生子女打理一切了。
曾經有位離婚少婦提及媽媽和她的關係,她說:「我在結婚的前一晚,媽媽哭了一整個晚上,就是捨不得我嫁人,她說擔心我吃不了苦。婚後,我也三天兩頭往娘家跑,後來我真的受不了婆家的生活,乾脆離婚回到媽媽身邊,可是現在變成我媽媽一天到晚還在管我,讓我受不了。」
這位離婚少婦碰到的困難就是「母女黏結太深了」,媽媽不論在生活上、在情感上都非常依賴獨生女兒,連她要結婚都捨不得,這使得獨生女兒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沒有學會和愛人過好新家庭的生活,沒有學會認清生命中的角色,已經從「女兒」,逐漸要走向「老婆」和「媽媽」的角色。
當離婚少婦的生命角色又退回只做「女兒」時,她卻依然不快樂。這也就是所有獨生子女父母的警惕,你的放手,孩子才有展翅高飛的成長機會;你的放心,孩子才有相信自己的力量。
至於獨生子女的爸媽如何做到不要依賴子女,當然,你要練習自我成長,要有自己的生活圈,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標。當你和孩子的關係是親密又獨立的時候,孩子才能勇往直前、迎向人生,不怕吃苦了。
不是每個孩子一定會有逆反心理,獨生子女也一樣。
所謂的「逆反」心態,它的因素有三:
父母權威、子女反彈
有的父母習慣用教訓的口吻、用負面的語詞來責怪孩子,當孩子有極深的挫折感時,終將忍不住地想解釋、想爭辯,結果這樣的行為一出現,父母又認為孩子不聽話,孩子頂嘴了。
父母嘮叨、子女反彈
不少的爸爸媽媽把全付心力放在獨生子女身上,舉凡生活作息、課業學習、同學往來等都在密切的關注下,這時,不免以重重複複的提醒、嘮嘮叨叨的語詞,希望孩子快速配合、快速做到。
然而,這個時代的孩子自主性特強,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尤其他們不喜歡被當做小娃娃般地照顧,這也就是為什麼當父母一再叮嚀時,獨生子女在不耐煩之餘立刻出言不遜或不理不睬,結果就讓父母難堪失望了。
父母不理解、子女反彈
生活在網路時代的獨生子女,藉由F B、藉由線上遊戲,他們很容易交到網友,也很容易學到一些國際資訊,這對父母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獨生子女的爸媽可能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可以在這麼短時間內和陌生網友聊得這麼熟悉,卻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獨生子女的爸媽也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可以在電腦世界裡樂此不疲,可是叫他們好好學習卻相應不理。
當爸媽不理解時,火氣大了,口氣也不好了,這時,這些得天「獨」厚的孩子不好受,自然也就產生讓爸媽看來是「逆反行為」的表現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人父母多少要接觸一下網路世界,多少要理解獨生子女的興趣,這樣,在有共同話題、共同學習的前題下,孩子不致於因為被批判、被指責而和爸媽關係緊張。
這一代獨生子女的爸媽由於生活在物質比較缺乏的環境,如今,條件好多了,各方面都比較有能力,不知不覺會想給孩子更多、更好的東西,例如:買昂貴的玩具、海外旅遊,或上名貴的私校等等。
這是因為自己童年無法擁有,就會想補償孩子;加上,孩子只有一個,不給他(她),又要給誰呢?於是不知不覺「三千寵愛集一身」,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沒有讓孩子學到「努力才能擁有」的過程。
甚至我還看到有些獨生子女的爸媽,自個兒穿著打扮是極盡儉樸,可是孩子卻穿名牌、上名校,他們就是要讓孩子擁有最好的一切。一方面我心疼這些爸爸媽媽的努力付出,一方面我也為他們的付出捏一把冷汗。
因為長期習慣享受的獨生子女,當有一天資源不足的時候,當必須獨當一面完全靠自己的時候,他們難免會怨怪起爸爸媽媽給太少,或者怨怪周遭一切對不起他(她)。
所以,建議掌握「夠就好了」的原則,讓獨生子女學到「延遲享樂」的習慣,讓獨生子女得到「感恩惜福」的學習,這樣爸爸媽媽創造的基業留得到,獨生子女也不至於予取予求了。
常聽到有些爸爸媽媽問到:「吳老師,是不是我的孩子是獨生孩子,所以問題特別多?」這應該是說——過去老一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都是比較傳統的、權威的,或因為忙碌而讓孩子凡事自個兒來;如今,大家生活條件好多了,社會上能提供給獨生子女進名校、到好企業上班的機會卻又僧多粥少,這也是為什麼獨生子女的爸媽拼命想栽培自家孩子,希望他(她)一帆風順,一生幸福快樂。
關注多了,要求多了,看起來就顯得「獨生子女的問題特別多」。其實,每個時代、每個階段,本來就會有各種不同的孩子教育問題、身體調養問題、生活環境問題等等。獨生子女的爸爸媽媽需要有「個人成長」、「夫妻成長」、「親子成長」、和「家庭成長」諸如此類的成長意識,才能快速修正過去不合時宜的教養觀念和方法,同時「接受」所有從親子互動所衍生的「問題」,這些看似「問題」,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應該視為幫助全家更和諧相處,更能共同成長的「挑戰」。
當正面的思考出來的時候,當正面的態度出現的時候,隨著獨生子女在不同階段的成長,就會有欣然接受、勇於挑戰的勇氣和智慧了。
獨生子女的教育在目前中國社會是被熱切關注的一個區塊,在全球「少子化」的時代趨勢下,更是眾所關心的話題。
如何讓獨生子女得到「多生子女」家庭一般的機會教育?如何讓獨生子女懂事貼心、自動自發、樂於學習,又勇於溝通,相信是千千萬萬爸爸、媽媽心中的期盼。
「要有什麼收穫,就要看怎麼栽種」這句古來名言,到獨生子女時代仍是管用,建議各位爸爸媽媽持續成長、持續努力,相信在很快的日子裡,您會發現教養獨生子女,將是得心應手而且開心愉快!
寶寶的情緒引導
情緒的滿足對任何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從小我們很自然地向周邊的人索取關注和疼愛,而大人適時適量的回應正好銜接了寶寶的害怕和無助。
小寶寶會有情緒嗎?需要從小做好情緒引導嗎?
由於常在以E Q為主題的講座上被詢問類似問題,也因為當年在兩個孩子成長過程曾有的不當的情緒處理,因此到了孫子皮皮日漸長大時,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情緒管理成了我們全家共同關注的課業。
皮皮剛滿六個月大時,有一天中午,皮爸從公司返家,由於急著進入臥室脫換衣物,因而忽略了趴在地板上的小朋友的感受。
這時的皮皮還不會爬動,更不會東奔西跑,因此當爸爸轉身入內而不見身影時,他竟然情急的哭了。
「哭」應該是嬰兒在這個時候最能表達的方式,幸好皮爸聽到哭聲後,警覺到自己的疏忽,於是趕緊走出來。有趣的是皮爸裸著上半身,還特別優先洗淨左邊的肩膀,說是要讓兒子有個舒服乾淨的地方來依靠。哈!這時只見淚珠已滾到頰邊的皮皮,溫馨的躺在爸爸懷抱裡,臉也笑開了,他還用右手很有節奏地輕拍皮爸的後背,彷彿說:「爸爸,你做對了,這就是我需要的,來,給你一點鼓勵!」
看到一位還不會用語言表達,也不知道大人會有什麼反應的寶寶如此真實地索取關心,身旁的我忍不住讚嘆、也自我提醒——情緒的滿足對任何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
從小我們很自然地向周邊的人索取關注和疼愛,而大人適時適量的回應正好銜接了寶寶的害怕和無助,哪怕是剛進門的動作。為人父母是先和子女打個愛的招呼,還是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都會引起孩子的情緒波動呢!
有些人生氣時習慣跺腳,這是從何時養成的呢?最早一次又是為什麼而跺?又為什麼有人會持續到進入社會,還會對員工、對客戶、對子女跺腳呢?
當皮皮正好滿一歲四個月時,由於暑假大熱天,皮皮想進浴室玩大澡盆的水,皮媽認為剛才已玩過一次而不答應,結果我見識到皮皮第一次發脾氣。
皮皮站在房門口走來走去,又甩轉身子、又跺腳的,他正在表達怒氣呢!這時皮媽坐在客廳的椅子上,兩個人相距約五步路遠,皮媽堅定但溫和的語調說:「對,我們現在不玩水了!」
皮皮這時還聽不懂大人說話的意思,但是光看媽媽搖頭,又不靠過去開門,他大約知道沒有玩水的機會了,因此前後發了約一分鐘脾氣,後來知道再吵也沒有用,於是跑向媽媽,尋求抱抱。皮媽這時仍堅定如山地坐在原位,不過她已笑開臉、張著雙臂迎接兒子了。
接下來,皮媽沒有繼續教訓兒子,也沒有囉唆地解釋為什麼不能再玩水,當皮皮坐到皮媽腿上玩起唱兒歌的遊戲,他好像已經忘掉剛才的怒氣了。
許多小朋友在畫不出自己喜歡的圖樣或做不到滿意的勞作時,往往會把筆摔在地上,或把紙捏成一團,然後嚎啕大哭,這時有的爸媽直接責罵子女沒耐心,有的則是為了哄孩子而接手完成作品。
小朋友多少都要經過眼高手低的重新調整過程,一歲半左右的皮皮也曾經想把玩具車放入小盒子,結果因為裝不下,氣得哭了。這時候我拿起另外二、三輛小玩具車重新示範,一邊解釋這個盒子只能裝小車子,大車子需要更大的盒子,就這樣來回重複地把小車子放入小盒子、大車子放入大盒子,皮皮的注意力轉移到觀察不同的容器,並且試自己放看看,他的挫折感減少了。
一般而言,小朋友最明顯看得到的情緒就是「生氣」,父母在這個時刻千萬不要立刻貼上標籤,說他:「你就是沒耐心」「你的脾氣很壞」「你不乖,你很吵」。
在孩子稚嫩心靈裡渴望親手達成一些目標時,最需要得到的是鼓勵和引導。這時,父母只需要花個五分鐘左右來聆聽和模擬示範,小朋友明白了,情緒就自然安定了。針對小朋友的生氣行為,我建議大家用一套「建設性憤怒」的溝通模式。有話大家敞開而說,針對小朋友則是順著三個流程來走。
1.容許有生氣、不滿、憤怒的表情。
2.容許有情緒發洩表達的機會。
3.容許有自我反省、自我調適的學習。
其中,第三項,需要大人引導「下一次該怎麼做會更好?」的成長。「想辦法試試看!」我常聽到皮媽如此對皮皮說,似懂非懂的皮皮在玩玩具或玩遊戲時,似乎多了一份耐心。
大人的情緒不知不覺都會影響到寶寶的身心發展,而通常超過一定時間的單獨照顧會令人感到疲累或緊張,所以其他家人的主動支援非常重要,讓主要照顧者喘口氣、喝口水、聽個音樂,或是小睡片刻都好,當有了至少十五分鐘的真正放鬆,這時回頭照顧寶寶,才可能情緒愉悅!
寶寶發脾氣時,大人「3要」
1.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當寶寶吵鬧不休時,代表他有被誤解或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大人需要先自我調整情緒,或者暫時離開那個情境,等情緒調整好了再重新處理孩子的需求,這時,你會看到孩子也學到了你的冷靜和客觀。
2.要尊重另一位家人的處理方法
當一位大人正在處理寶寶的問題時,另一位大人不要立刻插手,否則寶寶看到大人之間的爭執對立,他會無所適從,甚至誤以為「吵吵鬧鬧」才是表達情緒的正確方法。
3.要協助家人控制情緒
如果我們不贊成愛人或長輩處理寶寶的情緒問題,不妨在私下先請教對方為什麼會如此處理?(注意,不是「質問」,是「請教」,這樣才可以減少對方又動怒了。)聆聽之餘,再以正面引導方式進一步請教:「下次有更好的教導方式嗎?」這樣可以讓當事人學習自我情緒管理,也減少對寶寶有不當的情緒傷害。
孩子養成好習慣,就有大未來!
小孩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小做起。從小就有處理這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將來在處理各種事情的時候,都能比較得心應手。有道是:「好習慣,大未來。」
很多家長有追著餵小孩吃飯的經驗。小孩子不願意乖乖地坐著吃飯,大人拿他們沒輒,又擔心小孩吃不夠,只好拿著碗盤,追著他們跑。
很多家長也為小孩子不收玩具、衣物,而弄得很困擾。不幫他們收,家裡亂糟糟;幫他們收,小孩子就學不到自己的東西自己收的好習慣。
有些家長也碰到小孩不肯包尿布的問題。小孩子兩歲了,自己會脫尿布,因為包著尿布很束縛,於是不想穿,問題是不穿又會隨地大小便,很麻煩。
我們家的皮皮也有這樣的經驗:
皮皮在兩歲兩個多月時,常不穿尿布在客廳、房間到處走動,他就是喜歡看到大人在他背後追逐。當你加快腳步追趕,他就故意跑得更快,一邊還發出勝利的笑聲。
吃飯時,他更是花樣百出,本來有個他專用的高腳椅,只要把飯碗放在桌座上,他可以規規矩矩並且好好地吃。沒想到兩、三天的新鮮感過後,他開始要求:「下去!」想學和大人坐著一起吃。
這時大人開始莫衷一是:皮媽堅持立場說:「不可以,你必須坐在自己的小餐桌吃飯飯。」心疼的皮爺則認為可以讓他有所選擇,「如果可以好好坐著跟大人一起吃,就讓他下來吧!」皮爸在一旁不知道要幫哪一邊,我這個皮嬤則是急著對皮爺說:「讓皮皮聽媽媽的話。」
由於大人有不同意見和堅持,皮皮夾在中間,往往兩眼掛著淚水,身體已經掙扎要爬出高腳椅。這時,皮媽緊坐在他身旁不讓他下來。接著,皮皮用求助的眼神,在皮爺、皮爸和皮嬤之間打轉。
皮皮這次雖沒如願,但他卻不放棄,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下來。有一回,皮皮答應會坐著好好吃飯,於是我們讓他離開高腳椅,可是卻又發生跑來跑去的現象。由於皮皮沒有照他的約定,於是我把他緊緊環在懷裡(不是緊扣住他,而是不讓他跑出手臂的範圍),然後只說一句:「你必須回到高腳椅。」沒有責罵,也不要重複嘮叨。
這時皮皮從身體不停地掙扎扭動到後來漸漸靜下來,接著乖乖地讓我把他抱回高腳椅內,那頓飯就認認真真地吃完了。當他做對時,當然不忘誇獎他,告訴他:「皮皮很棒,飯快吃完了。」
就這樣,皮皮可以二選一,選擇下來,就要跟大家一起坐著吃;不然,他就要回到高腳椅。皮皮每回都選擇下來,但他很快又不安份,只是安安靜靜坐著吃飯的時間越來越長,終於可以完全離開高腳椅,高高興興的跟大家一起坐著吃飯了。
皮弟由於較有個性,所以在這方面的訓練也越長,磨掉我們很多的耐性。但也終於慢慢地配合起來了。
關於小孩學會收東西,就必須家長以身作則,自己隨時把東西歸位,不要等到東西堆得受不了了,才勉強自己去收拾,這樣會給小孩壞榜樣。
由於小孩起初沒有概念,剛開始時,最好帶著他們一起收,然後教他們:「哥哥姊姊的玩具收在一處,弟弟妹妹的收在一處;哥哥姊姊的冬裝收在一處,弟弟妹妹的夏裝另收在一處;……。
在收拾的時候,如果能加上遊戲的方式,效果會更好。皮爺就曾改編自「倫敦鐵橋垮下來」的童歌,邊教小朋友收玩具邊唱:「哥哥玩具放這邊,放這邊,放這邊!」「弟弟玩具放這邊,放這邊,放這邊!」讓小朋友感到新鮮又有趣,也減少他們對收拾東西的排斥感。
皮爺還教小朋友各擁自己的寶貝箱,將自己最喜愛的玩具蒐藏在寶貝箱裡,如此才不會要玩的時候,翻箱倒櫃找不到,弄得小孩哭,大人也不高興。
小孩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小做起,鼓勵小孩刷牙,就是其中一項。不要以為反正乳牙會換沒關係,根據醫學研究:蛀牙會影響孩子的咀嚼,咀嚼不好,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同時也影響孩子腦部的發展。
皮媽一面風趣的幫助他們刷牙:「看!我們把牙齒上的髒髒清出來了!」一面用反面教材:「你看誰誰誰,因為沒有認真刷牙,所以滿嘴假牙。」或者:「不認真刷牙,就會蛀牙,蛀牙會痛得要命!」孩子在善意的引導,和反面的教導下,一般都能配合。
所有這些事,都是小事,小事處理好,大事自然難不倒;小事處理不好,常常也很難處理好大事。清人劉蓉〈習慣說〉一文裡就曾說過:「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兩歲以前,孩子需要學會的5大好習慣:
1.餐桌吃飯
餐桌前有寶寶安全座椅,和大人一起和樂進食,而不是邊看電視邊吃飯,或邊跑邊玩、邊由大人追著餵食。
2.自己刷牙
最好是在玻璃鏡前,孩子自己刷牙,大人也刷牙,讓他看到刷牙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的動作。漱口前,由大人幫忙再補刷一下,一切以遊戲方式來引導。
3.睡前閱讀
床邊故事、床邊分享一向對孩子的發展有幫助,十分鐘、二十分鐘都好,讓孩子帶著美好的感覺入眠。
4.眼睛看人
孩子有時隨著爸媽的意思胡亂和親友打招呼,最好大人握住孩子的小手對著阿姨、叔叔招招手,並且讓他看著對方的臉和眼睛說:「阿姨好!」「叔叔好!」
5.玩具歸位
拿出來玩的玩具要歸位、通常是吃飯前或睡覺前,花個約十分鐘時間帶領著孩子一起做,讓孩子用有趣的方式學到盡責任。
以上五項是孩子的基本日常生活習慣,爸媽要有耐心、有共識地來引導,以免孩子長大後,還要花更多時間來糾正。
交叉學習,孩子更有創意
孩子是一個有意識、有個性的人,他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也需要和更多不同特質的人互動相處,有了豐富而多元的交叉學習,他才有機會延伸人生成長的各種觸角了。
皮弟比哥哥皮皮整整小兩歲,他也是個聰明伶俐、討人喜愛的寶寶。記得在他約九個月、會認人的時候,有一天,他隨著爸媽從南部外婆外公家返回台北。見到我的時候,他緊靠著皮媽的胸脯,不讓我抱。
我心想,可能幾個禮拜沒見面,不認得阿嬤了吧!所以,我告訴自己——過幾天情況應該會好轉。不料,三、四天後,他仍對我感到生疏,這個情景,讓我不能不深切反省,究竟我們之間失落了什麼連繫的管道?
由於皮媽是個清晨七點必須出門的小學老師,通常到下午五點才能返家;而我是個工作時間彈性大的人,去演說、上電台、趕電視通告都在經紀人、秘書平衡的控管之中,因此有時候我可以有從容的時間在家,一方面自我調適,一方面也和家人互動。
家中有保母阿姨,是皮媽的學生家長,已經成為皮媽的知心好友,她的育兒經驗超專業,又有耐心和愛心,所以,白天由她負責兩個小朋友的照護,我則視狀況參與。
也就在皮弟從南部返回的隔幾天,有一次,保母阿姨抱他在懷裡走動,我正好經過,很自然地伸出手想抱抱皮弟。沒想到,皮弟仍然縮進保母阿姨的懷裡。
這時,有一絲絲的吃味引發了我的危機意識,如果是皮媽抱著的話,皮弟不讓我抱還情有可原,因為母子連心,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保母阿姨是「外人」啊!(哈!抱歉,我用了比較直接的字眼,其實這位保母阿姨是很親的好友。)哪有「外人」抱就可以,皮嬤抱就不可以的道理呢?
更重要的是,皮弟此時緊抓保母阿姨的衣領,頭臉向內深埋,看到他如此對我表現「退縮」的行為,我痛下決心——一定要好好改善我們之間的關係了。
由於皮弟還不會開口講話,所以我在家進出時,匆忙之間往往忽略他的存在;而這時的皮皮已能表達清楚,還懂得溫馨禮貌的打招呼,所以進門只要聽到皮皮喊:「阿嬤,回來了!」「阿嬤,吃飯嘍!」時,我自然靠到皮皮身邊去互動了。有關這個部分,我提醒自己——不出聲音,並不代表皮弟沒需要。
所以,我試著主動靠近皮弟身旁,關心地說聲:「弟弟,阿嬤愛愛哦!」或是對他笑笑也好。其次,由於皮皮是動靜皆宜的小男孩,有時可以靜靜地翻看繪本書一小時,有時卻又調皮地翻箱倒櫃,將玩具弄得一地。當皮弟未出生前,皮皮和我朝夕相處,很自然地在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像小跟班地跟前跟後,家人也習以為常接受他和我在一起。
自從皮弟不讓我抱的那一刻開始,我知道這個習性要改變了,如果小朋友都和單一對象相處,那麼他的學習必然是只有單方面的。
為什麼不讓我來做調整,改由我餵皮弟喝牛奶,然後保母阿姨和皮皮一起閱讀呢?又,為什麼一定是我帶皮皮外出遊玩,而保母阿姨帶皮弟去散步呢?何不有時交叉互換出遊,學習不同的特質呢?
果然,開始改變這樣的相處模式後,皮弟和我的關係有了顯著的改善。如今,剛滿一歲的他,已經會喊我阿嬤。哈!其實他對誰都喊「ma- ma」,可能是他的口語詞吧!可是聽在我這正牌的阿嬤耳中,可是特別窩心呢!
皮弟十個月左右時,家裡突然開始出現了刺耳的尖叫,那一聲聲銳利的嗓音,讓我這個住在公寓裡的「知名阿嬤」頗難堪,不明就裡的人,說不定以為我們正在虐待兒童呢!
其實是因為逐漸成長的皮弟,開始對周遭的人、事、物有了反應,尤其是玩具,若手上玩具突然被哥哥一把抓走,那他肯定是要尖聲驚叫了。
皮弟會以尖叫來表達、來抗議,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有感受、有需求,在不被了解或不被尊重的情況下,尤其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時,當然會尋求管道抗議,而目前他不懂得把東西要回來,更不知道如何說話告狀,當然,只有本能地發出聲音來驚醒周邊的人。
可以接受尖叫,並不代表可以長期忍受尖叫,我這個身為長輩的阿嬤借機帶動家人成長。於是,在冰箱上貼了張紙條,上面寫著:
親愛的家人:
最近皮弟有尖叫現象,請大家配合如下三點:
1.注意提前了解皮弟的需求。
2.滿足皮弟的合理要求。
3.對於皮弟不合理的要求,請用有趣的、學習的、好玩的其他方式轉移注意力。
以上,謝謝大家支持!阿嬤 敬上
像我就不再出現魯莽拿走他手中玩具,讓他尖叫的情形。如果要拿走危險的破損玩具或被咬下的碎紙時,我都會先講:「這個有危險,我們不玩,來,阿嬤給你一顆小皮球,啪!啪!啪!好好玩哦!」當皮弟被跳動中的小皮球吸引,他就會忘掉剛才手中的不當玩具,當然也就忘掉尖叫了。
孩子是一個有意識、有個性的人,他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也需要和更多不同特質的人互動相處,有了豐富而多元的交叉學習,他才有機會延伸人生成長的各種觸角了。
「交叉學習」與「單一學習」之比較
「單一學習」是指孩子只和單一對象學習,這樣可能造成孩子接受到的文化刺激有限、思考角度窄化,將來進入學校、進入社會,無法靈活應變、無法多元接納。「交叉學習」是比較符合現代社會所需來教導孩子。
「交叉學習」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發展:
1.人物交叉學習
孩子每天至少和四~五位家人相處,絕對比起只和一~二位家人相處來得活潑、有趣;若爸媽把孩子拉向門外,走入社區、進到人群,孩子所得到的交叉學習機會更多,相對地,眼界開闊、心眼也打開了。
2.科目交叉學習
一般而言,孩子對一項學習的專心度約只有十五分鐘,孩子容易被周邊的人、事、物所影響而分心,所以,爸媽不妨用交叉學習的原則,讓孩子在不同的科目做短暫學習,例如,十五分鐘語文、十五分鐘算術、十五分鐘畫畫,時間短,孩子的學習興致一直維持在巔峰,這樣在隔天繼續學習時,又有延續的樂趣了。
3.環境交叉學習
當提到天空的星星,你帶孩子到天文臺;當提到魚兒的群聚活動,你帶孩子到大金魚缸前;當提到球類競賽,你帶孩子到球賽現場,甚至一起在運動場上奔馳跑跳,透過不同環境的真實接觸,一個博學多聞的孩子就被爸媽激發而出了。
孩子鬧脾氣的時候
一個正在發脾氣的小孩,通常在傳遞一種信息,那就是他的需求不被了解,或未得到滿足。要一個未得到滿足的小孩,懷著怒氣上床,他往往就會半夜裡,在潛意識中起來,然後在半睡半醒中哭鬧。大人一定要注意他們的情緒轉變,因為這種不滿的情緒一旦鬱積,往往會影響心理的健康。
皮弟三歲多了,最近常常愛鬧脾氣,每次生氣,都好似給整個家庭震撼教育,尤其是半夜,全家都給他的氣給吵了起來,而且百般安撫,總是不得要領。
我們起初,以為是他身體不好,後來發現不是;又以為是蚊子咬,後來發覺沒有被蚊子叮的時候,他也在哭;於是我們終於朝著他的情緒問題去探討。
我們起先以為他在做惡夢,因為皮皮以前也有這種情形,常在半夜被惡夢驚醒,每回都要安撫很久,才能平息。我們又認為可能是他半夜起來哭,大人安撫太慢,這點經我們改進後,已經證明是事實。
問題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半夜大哭?幾經折騰,皮媽終於在皮弟半哭半鬧中聽出,原來是他喜歡的變形金剛玩具,爸媽沒有買給他;或者是買給他的變形金剛,由於品質不佳,很快就壞掉;或者是哥哥,甚至是別的小朋友把他的變形金剛給摔壞了。
變形金剛是一種可以組合成各種金剛、太空戰士,甚至坦克、大砲、重型卡車等等的多功能玩具,透過電視卡通的播放,目前很流行,也深受小男孩的喜歡。皮弟就很熱愛,不僅買玩具,還買書,收集卡片。
話說回頭,在我們探究他的深層原因之後,立刻達成共識,認為買玩具給孩子,是一種鼓勵,不是定時的義務,不然孩子根本不會珍惜;另一方面,要大家對買玩具給孩子的時間間隔拉長些,然後買品質好一些的東西;最重要的是,要求他珍惜已經有的玩具,跟他講清楚,不珍惜已經有的玩具,沒有辦法買新的給他。
在我們努力之下,他半夜的鬧脾氣,終於有了改善,他的「想要買玩具就要有」的執拗,也終於減少,他也略略對他已有的玩具,表現出珍惜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皮爺每回在他哭鬧不停,無法安撫的時候,不辭辛苦地抱他出門走走,轉移他的注意力,往往在十來分鐘後,就看著他抱著已然睡著的皮弟回來。
一個正在發脾氣的小孩,通常在傳遞一種信息,那就是他的需求不被了解,或未得到滿足。要一個未得到滿足的小孩,懷著怒氣上床,他往往就會半夜裡,在潛意識中起來,然後在半睡半醒中哭鬧。
大人一定要注意他們的情緒轉變,因為這種不滿的情緒一旦鬱積,往往會影響心理的健康。如果這種鬧脾氣的情況太過頻繁(如連續多日,每日發脾氣超過五次),或是發脾氣的時間太過持久(如生氣超過二十五分鐘),或有暴力或自殘的行為(如生氣時摔壞玩具,或生氣時弄傷自己),則可能需要請教小兒科醫師或心理醫師,看看是否有心理疾病的徵兆。 ——參考《學前教育》轉介自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夜驚現象
原來孩子夜晚哭鬧,是屬於「兒童睡眠障礙」之一,專業名詞,叫做「夜驚」(Sleep Terror),這不是疾病,是可以調適的。
這是一歲半至五歲小兒常見的問題,小孩常在半夜醒來哭鬧、尖叫,父母怎麼哄勸都不理會,約數十分鐘後又可再度入睡,第二天完全記不起昨晚發生的事,最可憐的是父母,每晚都會被吵醒,又必須承受失眠及極大的精神壓力,所以門診時,往往不是治療兒童,而是治療父母為主。
其實,夜驚是發生熟睡期的一種睡眠障礙,一般在入睡後一到二小時才發生,這種情形是不需藥物治療的,父母也不必特別擔心。
在此建議父母,盡量讓小朋友養成午休的習慣,或是注意晚上不要玩的太興奮或太瘋,夜驚頻率即可慢慢減少,但如果在兒童後期或青少年出現,則必須安排腦波檢查,以排除是否有癲癇的可能性。(摘自「還我好眠——談失眠的預防與處理策略」,羅秋怡臨床心理師著)可見孩子鬧脾氣,尤其是夜晚莫名其妙地哭鬧,爸媽要特別注意孩子在白天是否有適當的午休,睡前是否有安定的心神、和不刺激的活動。
本文授權自華文精典/吳娟瑜《不是全能爸媽,一樣教出好孩子》
《不是全能爸媽,一樣教出好孩子》作者:吳娟瑜 出版社:華文精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