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華麗的詞彙包裝你想要利用我的事實!」難道員工真的只有被利用的份嗎?

3876260898_59c1f6e42f_z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句對雇主的怒吼「不要用華麗的詞彙包裝你想要利用我的事實」,成千上萬的按讚數和深表贊同的留言讓我不禁好奇:難道員工真的只有被利用的份嗎?  一份工作能帶給我們的,除了薪水,真的沒有別的了嗎?

在美國的事務所,我們也有一句玩笑話說:「當主管告訴你這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我們就知道大難即將臨頭,因為只有爛缺才會是絕佳的學習機會。」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明明七月才能掛升遷之後的頭銜,十月調薪,但是主管卻早在三四月份,忙季一結束就對你說:「你馬上就要升職了,可以開始寫明年的查核規劃了嗎?」不然就是被通知去支援做公開發行公司的查核,明明別人在淡季可以六點回家,自己卻得工作到半夜,這不是爛缺是什麼?

然而笑話歸笑話,那些嘴巴上說自己倒楣至極的人,嘴角總不禁露出勝利的微笑,也很少有人因為被分到爛缺就憤而離職。因為我們都知道,只有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才會優先得到這些差事(一個最肥的豬先被殺的概念)。

但是為什麼美國同事總是可以保持著完全正面的積極態度?

我認為那是因為,無論加薪與否,他們看見了這個經歷將如何在履歷表上閃耀,引領他們走向心目中的長程目標。

大家都知道事務所是個通往業界高階職位的跳板,也因為事務所金字塔型的人力結構,大部份的人都在找尋適當的時機往外跳。這種「把每一年當做最後一年」的思維模式,與「尋求鐵飯碗」的概念背道而馳,卻也讓公司的每一個人都在積極地尋找機會表現,想將被分配到的項目價值極大化,也想得到最與眾不同,最能夠彰顯工作能力的機會。

但是為什麼美國同事總是有著明確的長程目標?

這就是我所見識到,台灣和美國事務所最大的不同之一了。通常員工的年度績效評估會被分成四個面向做考核:工作品質、人際關係、工作效率──這前三樣在台灣也被同等的重視,但第四項「市場推廣」(winning the market)卻讓從台灣跳入美國事務所的我感到驚訝。

美國的事務所是確實地考核這一個面向的,與受查客戶保持友善的關係只是基本;事務所積極的鼓勵員工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一年一度的義工日,將全所打散,讓不同組別的人有機會「共事」; 在淡季,所有員工都需要參與校園徵才活動,走訪大學做分享演說、迎接前來面試的應徵者並回答問題、甚至與大學在校生定期聯絡給予職涯歸劃的建議等; 參與文化組織如亞裔、拉丁裔商業社團以及公司主辦的大型社交活動,與其他公司的專業人才互通有無。再者還有參與會計盃運動友誼賽,有足球、籃球各種選項。

這些看似不重要的課外活動,除了是期末考核的依據之一(參與越多的員工顯得越積極在推廣公司),其實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也給我們一個機會去反思自己的初衷:自己是否真心喜歡現在的工作;或是藉由社交活動去獲取其他工作內容、福利等情報,慢慢摸索出長程目標。

簡單的說,就是將換工作的動機從「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轉變為「另一個工作更吸引我」──先確立長程目標後,再開始思考,為了應徵上更喜歡的工作,自己該具備哪些條件,進而積極地從目前的工作中尋求能夠表現的機會或是經歷,好好的利用現在的工作/雇主一番。

也許雇主真的會用華麗的詞彙包裝想要利用你的事實,但是誰說當下努力的回報只能來自現任的雇主,而不是未來的機會? 下一次拿到爛缺的時候,先想想要如何在履歷表上用華麗的詞彙描述自己,是如何接受挑戰和克服難關的,也許就會比較有動力了。

 

(本文作者為「愛力獅」,歡迎加入Facebook)

圖片來源:flickr/iced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