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讀書法 – 打造超人大腦

極速讀書法 - 打造超人大腦

有一派人的觀點就是認為,讀書必須隻字不差地閱讀,才能得到最好的吸收,所以速讀簡直是邪魔歪道。他們喜歡狂吐槽使用速讀的人其實不怎麼厲害,看完東西也記不牢。

當然,這個觀察本身也是槽點滿滿。那些能夠隻字不差地閱讀的人看完一本書之後,能記得的內容遠較速讀的人更少。
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曾經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使用了一些毫無意義的字母組合,測試者要記憶這些字母組合,並在一段時間間隔之後檢查遺忘率。實驗結果得到了下頁的曲線圖。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極速讀書法 - 打造超人大腦

20分鐘後,忘掉42%,記住58%。
1小時後,忘掉56%,記住44%。
1天後,忘掉74%,記住26%。
1周後,忘掉77%,記住23%。
1個月後,忘掉79%,記住21%。

人類在一小時內能夠記憶的內容,遠較數小時後能夠記憶的多。具有速讀能力的人理論上在一小時內能夠輕鬆讀完一本書,甚至20分鐘就讀完一本書。

而那些堅信得隻字不差地閱讀的人,讀完一本書要花上五到六小時,甚至花一兩天的時間。
等到他們讀到最後一章的時候,說不定都忘記第一章的內容是什麼了。
所以很多人讀完一本書後往往的感想是:這本書很厲害,但是裡面說什麼我忘了……

如何正確讀書:極速讀書法

許多人的讀書方法錯誤,才會對讀書感到恐懼。

正確的讀書方式是要將「看見資訊」以及「吸收資訊」兩個動作拆開執行。「拆開執行」是什麼意思?我來舉個實際方法。
2017年初,我曾在網路上發表「極速讀書法」,在當時掀起轟動。

具體使用方法是這樣:

STEP1:找出你最想問這本書的一個問題

請參考這個模版,每次讀書的時候就寫上:
書名

想要問這本書的一個主要問題。

提出這個問題的動機

STEP 2:限時30分鐘快速摘出16個關鍵字

開始「快速閱讀」

極速讀書法 - 打造超人大腦

「快速閱讀」是指快速翻閱這本書,看到你認為最相關的關鍵字和段落,就記在表格內總共有16格,填入你觀察到的關鍵字。

閱讀時旁邊放一個計時器,嚴格限制最多只能讀30分鐘。

STEP 3:針對這16個關鍵字,整理出3到5個重點

看著這16個關鍵字,整理出你認為的3到5個重點。你會發現這些關鍵字都在講同樣幾件事,可以濃縮成3至5個重點或一連串的動作

STEP 4:複述心得

拿著這張筆記,馬上複述你在這本書得到的心得給朋友聽。你會震驚:自己竟然可以複述整本書所有的要點以及來龍去脈。

這個方法看起來似乎很粗糙,但先別急著唾棄。

給我一次機會,用這個方法讀上30分鐘,你就可以證明我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
當時,我跟別人分享這個方法時,很多人下意識的反應都是嗤之以鼻。然而實際試過一遍之後,讚嘆這個方法的機率是99.99%。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我的同事們都是普通人,不具備速讀能力,最大的苦惱就是書永遠讀不完。
在公司的產品讀書會上,我召集了他們閱讀《認知設計》這本書。(當時的情況是我們要鑽研如何設計學習轉換率更高的課程)。
許多人不僅用小於30分鐘就讀完這一本經典書籍,還寫完一份摘滿重點的筆記。

更是利用這個方法依樣畫葫蘆,用新手的姿態連啃多本同類書籍,找到這門學科的重點,融合出屬於自己的洞見與解法。

原理:「看見資訊」與「吸收資訊」拆開執行

我在幾十個人身上做過這個實驗。
普通人用這個方法,讀完一本200多頁的書並寫完筆記,只要30分鐘。(我個人速度比較快,10分鐘可以做一本)
這個方法背後的原理以及關鍵是:

1. 人類的工作記憶區只有五格

許多人在讀書時有一個假設心態:希望能在一本書當中得到越多知識越好。
但是,在大腦的設計原理中,一個人的「工作記憶」只有三至五格。也就是讀一本書一次的時間內,你不可能記得超過五件事,這是鐵錚錚的硬限制。(關於工作記憶這個名詞會在本章後段解釋,你可以理解成是暫存區。)

你可以將讀書想像成,帶著一個只能裝五個水果、五公斤重的籃子進果園。果園滿地是水果,令人興奮,但是如果你沒有設定入果園的戰略目標,最後就會變成撿了西瓜、掉了蘋果,撿了橘子、掉了西瓜,撿了檸檬、掉了橘子。到最後什麼都帶不出來。

這不難解釋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在讀完一本經典後,當你問他讀書感想,他們最後「只記得這是一本好書」。
要解決這樣的窘境有個比較好的方式,只有抱著「我要蘋果、我要蘋果、我要蘋果、我要蘋果、我要蘋果」的心態,最後懷裡才可能真的剩下五顆蘋果。
當眼中只有蘋果時,其他在路上出現的水果都會被扔掉,閱讀效率就會變得無比地高,完全有可能在30分鐘內找出果園所有的蘋果。

2. 限制才能帶來效率

我為什麼要設計16格筆記(格子還很小),而且還得在30分鐘內完成表格?有幾個原因:

你得用筆寫,寫在紙上。紙就是你的籃子,人的暫存格只有五格。如果不筆記,看完一本書之後,籃子裡面只有五顆蘋果而已。書裡面可能有50顆蘋果,有些蘋果其實不好吃。只有16個格子,可以逼人記下重點中的重點。格子這麼小,就是要逼你能夠用一兩個關鍵字把重點講清楚。有時間限制會迫使你效率加快。

當你摘了16顆蘋果之後,自然而然就能看到哪五類的蘋果是好吃的,而且還記得一路上摘蘋果的過程,學到挑出蘋果的訣竅,總結出摘蘋果的套路。
用這個方法,輕輕鬆鬆就能在30分鐘內做出一本書的筆記摘要,而且還不用受限於工作記憶區的硬限制。

3.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如果路上看到很多橘子,摘不了覺得很可惜,沒關係。

你可再印一張表格,重覆「我要橘子、我要橘子、我要橘子、我要橘子、我要橘子」的過程。
這就是每次讀書都有不同滋味的概念,不用擔心真的遺落了什麼。

有時候我也會有類似情形,以為是去果園裡面摘蘋果的。結果一進去,只有五顆蘋果,但有三百顆橘子。我會果斷重來,只摘橘子。

4. 不需要逼自己一口氣唸完

有時候,你想唸的那本書太難,可能一本書就講了四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也沒關係,不需要逼自己在一張紙裡面試圖寫完四種概念。遇到這樣的情形,我通常是拆成四份不同的筆記。甚至也不會試圖一次讀完整本書。讀完我該讀完的部分,就直接換下一本書了。

5. 書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資料庫」,最好的手段是「搜索」

很多人排斥這個方法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不能隻字不差地閱讀,非常有罪惡感。
讓我給你一個新場景。當你在網路上搜索需要的資訊時,你會逐字閱讀完找到的每頁結果,隻字不差地讀完嗎?

當然不會。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讀書。你會發現,書也不過就是另外一種「資料庫網絡」。只是我們太過把書當作是一個「完整的實體」了。

如果你在網路上搜索資訊時不會逐字讀完,那你更不需要在讀書時產生這樣的罪惡感。
閱讀一本書最快的方式,本質上就是「線性搜索」。
給你一些小訣竅:
一直記關鍵字、一直記關鍵字。不要停下來。

千萬不要在找寫關鍵字時還在回想總結你以前的經驗,把格子當作心得欄填寫。

這個方法的執行重點是「只要記,不要思索」。

至於吸收的部分,暫時先不要進行。你可以在「找」完書後,最後再一次性地整理自己的心得。有一些讀者看到這裡會覺得很疑惑?為什麼這套新筆記法,要求讀者只要「找」不要「總結」。讓我花一點篇幅解釋,人類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傳統讀書法:

1. 讀→寫進記憶→讀→寫進記憶→讀→寫進記憶……
2. 寫進記憶耗費大腦功率,無法持久。
3. 人類只記得五段短時記憶,重複一千次也只記得最後五段。

極速讀書法:

1. 找關鍵字→寫下→找關鍵字→寫下→找關鍵字→寫下……
2. 將找到的關鍵字總結成一段心得。
3. 多次複述這段心得,成為自己的見解。

人類無法短期記住太多事情

人類的大腦記憶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短期記憶(又稱工作記憶),一種是長期記憶。如果把人類的大腦比喻為電腦的話,工作記憶就像是暫存區。最多只能存三到五樣事情。

不管是速讀還是隻字不差地閱讀,能夠留存到最後的都是大概這個數量的資訊,而且速讀的效果還比較好。因為人類可以依稀記得45分鐘之內看過的東西,但是超過5個小時前的東西,可能就會完全沒有留下概念。

所以,以什麼樣的方法去「看見資訊」然後暫存在腦子裡面,都是無差別的,因為你都記不住。還不如用比較有效率的「掃讀」方式。找到你要的資訊,並且「暫存」在紙上。

吸收=理解=創建新記憶

一般人對讀書的概念,往往是「看見內容」+「馬上吸收」。
但是「吸收」非常耗費專注力,因為它本質上是把新認知到的記憶與舊有記憶融合在一起的過程。

因為太耗腦力了,讀書才那麼費勁。
如果原理是如此的話,那麼你可以改變自己讀書的方式。極速讀書法的原理就是把「看見資訊」與「吸收資訊」這兩個動作分開來:

原先的方法是(看見內容x1+吸收x1)x 100

極速讀書法是(看見內容x100)+吸收x 1

自然能夠大大降低讀書這個過程對大腦的負擔。

人類大腦偏好「相關匹配」

人類搜索資訊與檢索資訊的方式都是採用「相關匹配」,也就是:跟我相關的我才會發現。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平常讀書時速度慢得要死,但是在期末做報告時為了趕時間,竟然有辦法從一大堆書、一大堆資料裡面快速找到需要的資訊。非常神奇。
因為在當時,我們只在意我們要的資訊,根本沒時間也沒耐性一字一字地看。所以你本來就有速讀能力,只是你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打得開能力開關。
所以這當中的差異,只在於一個小小觀念上的轉變。

原先你可能捨不得快速閱讀,怕有什麼重要資訊漏下了,沒有一字一字閱讀心中有點不踏實。
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好在乎的。人類會瞬間忘掉與原始目的不相關的資訊,所以何必強求要把整本書上的每個字都讀進去?讀越多也只是越浪費時間而已。

再來,你也可能有這樣的親身經驗:時隔兩年重讀同一本書,反而發現很多在上次閱讀時沒看到的道理。甚至在看完以後,產生與上次不一樣的新感想。
其實就是這樣的情形。

許多人看書的原始目的就是要解決當下的問題。既然如此,又何必將問題糾結在於是否真的逐字細看?
這就是為什麼極速讀書法的首要原則是:帶著你想要問這本書的一個主要問題,快速閱讀。

從大腦裡刪除「唸」這道程序

一般人讀書之所以非常耗能,還有一個關鍵點:一般人讀書會觸發的動作順序:眼睛讀進→默念→腦內聲音吸收成記憶。

速讀者的動作順序:眼睛讀進→影像吸收成記憶。

前者多了一道「視覺轉聲音」的轉碼動作。
首先,聲音轉碼需要耗能,聲音轉成記憶又比影像轉成記憶更加耗能。一般人讀書這麼累,是因為多了兩道無謂的能量消耗。

其實這道工序在閱讀查找資訊時完全不必要。只是我們在小學的時候被教壞了,才以為讀書需要這麼費勁。

即時複述很重要

當然,唸出內容並不是絕對不必要,而什麼時候唸的問題。
極速讀書法的最後一個關鍵步驟,就是整理複述。
在寫下所有關鍵字後,把這些關鍵字整理成幾段心得。可以的話,就唸出來,甚至分享給朋友聽。而且盡量在45分鐘內做第一次的聲音總結分享。

在讀完書的一天內,找兩三個人重複分享一到兩遍。

這個步驟非常重要。如果讀完一本書後,沒有唸出來複述,兩三天後就會前功盡棄。

這道工序為什麼這麼重要?

首先,用大腦記下關鍵字不代表真的讀進去了。我們的大腦只會對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記憶與連結,所以你得把這些關鍵字編成一段對你有用的總結,這樣大腦才記得住。你只要記住這些結論就可以了。

再來,把這段內容唸出來,你也會聽見自己的聲音,這也等於「二次輸入」,有助於強化記憶。把內容唸出來並不是沒有用,而是邊看書邊唸會太耗腦力太痛苦,反而到最後什麼都忘掉了。

如果真要唸出來,唸自己的總結其實也就夠了。

最後,可以的話,在讀完書的45分鐘內做出總結,因為這時候還是大腦記得最多資訊的時段。可以的話,最好唸三遍。

背後的原理相當科學。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在《天才密碼》(The Talent Code)這本書提到一個概念:

我們學習領悟一件事,基本上就是在建立一段神經回路。剛建立時,這段神經回路還很微弱。當我們使用這段回路時,就會產生一種髓鞘質(myelin)的神經絕緣體,包覆這段回路,越使用這段回路,髓鞘質越厚,絕緣性越強。這段記憶或技能就會更敏捷強壯,甚至到最後揮灑自如。

這就是為什麼學習技能後要練習,讀完書之後要總結,還要複述。

我們讀完書後做完第一次總結,這段記憶的神經回路還很微弱。多複述這段記憶幾次,能夠達到一定的強化。

正確「讀書」

相信我講到這裡,你應該大致明白為什麼我在開頭說:社會上懂得真的讀書技巧的人,可能十萬人中也找不到一個。

因為真正正確的讀書效果應該是這樣:

高效
開心省時
記得住大部分內容

絕大多數人在進入學校教育後不僅失去了天生的「超能力」,還得不到正確的指導。最後視讀書為畏途。
我在第一章先介紹「極速讀書法」以及大腦運作的一些基本原理,很大一個原因是希望讀者理解,一直以來成長得這麼辛苦並不是讀書辛苦,也不是自己笨,而是你不懂大腦的使用方式。只要瞭解大腦的運作方式,換一種方法去使用,也能夠有極大的效率突破。你越清楚大腦的運作與相關限制,就越有辦法發揮出大腦最大的潛力。
為了能愉快地閱讀本書,建議也可以使用「極速讀書法」閱讀以下的章節,以取得最大的成效。

「速讀」能幫助人快速理解書籍內容,而且人人都具備這樣的能力。

正確的「極速讀書法」:提出問題→快速翻閱→整理重點→複述心得

處理資訊時,將「看見」與「吸收」分開處理:將「看見」的資訊暫存在腦海中,再以創建影像式記憶和即時複述來「吸收」。

以上內容由商周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打造超人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