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你的無聊,因為你的無聊決定你是誰

善用你的無聊,因為你的無聊決定你是誰
(圖片來源:pixabay)

 

編按:
每人平均每天會確認Email 74次、拿起手機60次、花2個小時在手機上。試想如果把這些被科技綁架的空檔收回來,我們可能改變什麼?作者瑪諾什.佐摩羅迪(Manoush Zomorodi)找來2萬名自願者挑戰「無聊而精采計劃」,幫助他們從一場精神冬眠甦醒。作者在新書《越無聊,越開竅》中收錄七個挑戰,幫助你奪回你的生產力和創意的主控權。

所有人都想避開它,卻是人類進化的必須

《無聊的價值》(The Upside of Downtime)作者暨心理學家珊迪.曼恩(Sandi Mann)表示:「每一種情緒都有其目的──為了進化。」她接著解釋:「我想知道我們為什麼會有無聊這種情緒,它似乎是很負面、毫無道理的情緒。」

曼恩就是這樣培養出她的專長:無聊。她於1990 年代研究職場情緒時,發現僅次於生氣、第二常見的負面情緒就是無聊。「它惡名昭彰,」她說。「幾乎每件事都可以怪罪給無聊。」

曼恩深入研究這個主題, 才發現它其實「非常有趣」,而且絕非毫無意義。南安普敦大學威南.凡.提伯格(Wijnand van Tilburg)博士說明這種不舒服、可怕的感覺有何重要的進化功能:「乏味的感覺促使人們起而從事,比手邊的事更有意義的活動。」

「試著想像一個永遠不會讓你感到無趣的世界。」曼恩說。「我們不斷對每件事感到興奮──雨水滴落、早餐的麥片。」那一定會把所有感官累壞。

這促使曼恩進一步挖掘,除了生存之外,無聊是否還有其他功能。她說:「我覺得任何人都需要一些無聊。」

曼恩設計了一項實驗,給一群參與者她能想到最無聊的任務:抄寫電話簿上的電話。她在進行創造力測驗之前,先讓受試者進行20 分鐘毫無意義的工作:抄下電話簿裡的電話。然後,再請他們想出兩個紙杯──就是飲水機旁邊擺放的那種環保紙杯,能創造出的所有可能功能。參與者便為他們的杯子,發想各種還算有創意的用途,像是拿來種植物或當成挖沙工具等。

在接下來的實驗當中,曼恩增加了無聊的程度,這一次不再是手抄電話簿,而是大聲唸出電話簿裡的電話。雖然有人真心喜歡這項任務,因而成為研究中的例外,但多數的參與者都覺得,唸電話號碼超級乏味、令人厭煩。

結果完全符合曼恩原來的假設,受試者對紙杯的功能出現更多創意構想,包括耳環、打電話、變成樂器等,還有曼恩最喜歡的──當成瑪丹娜式的胸罩。這一組參與者的思維,完全超脫了杯子就是容器的既有設定。透過這些實驗,曼恩證明了她的觀點:「無聊的人,比不無聊的人更有創意。」

放空,是大腦預設模式的開關

不過,無聊為什麼會點燃想像力?曼恩解釋:「當我們感到無趣時,會搜尋周遭更強烈的刺激點。所以,我們可能透過思緒漫遊、在腦海神遊到別的地方來尋找刺激,因此能激發創造力。一旦開始做白日夢、讓思緒漫遊,你就能超脫意識並進入潛意識。這個過程導致新的連結出現,這就是創意誕生的過程。」

無聊是思緒漫遊的途徑,能幫助我們的大腦創造出新連結,從規劃晚餐到打擊全球暖化的突破性提案,任何事都能迎刃而解。

思緒漫遊是當我們做著無聊的事情,或是什麼也不做的時候,大腦所從事的活動,而研究人員最近才開始了解這種現象。

多數關於白日夢的神經科學研究,都是近十年內的事,借助現代大腦影像科技的協助,幫助人們更清楚,當我們專心做某件事或無所事事時,大腦的活動狀況。

當我們專注地做某件事時,如抄寫電話簿,我們使用的是「執行注意力網絡」,也就是大腦中抑制我們注意力的部分。如同神經科學家馬庫斯.賴希勒(Marcus Raichle)所說:「注意力網絡讓我們能直接理解周遭的世界,也就是當下。」反之,當我們的思緒漫遊時,便啟動大腦中由賴希勒所發現、稱為「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的部分。

預設模式一詞也是由賴希勒創造,用來描述大腦處於「休息」的狀態;就是我們不需要專注於任何事的狀態。也就是說,放空時人的腦部活動並未停止,這和一般人的認知完全相反。

這個領域還有許多未知有待發掘,但確定的是,預設模式並非大腦完全不活動。神經科學界權威強納森.斯摩伍德(Jonathan Smallwood)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來證實他的假說。「放空對於我們尤其重要,因為它可能是人類異於其他低等生物的關鍵,並牽涉到從創造力到規劃未來等重要能力。」他在埋首研究之初,便看出做白日夢的重要特質。

他請受試者躺在掃描機器上,並觀察他們盯著一張圖片什麼也不做時,腦神經出現哪些變化。結果顯示,人們在預設模式使用的精力,居然是大腦專心思考的95%。雖然大腦處於漫不經心的狀態,但依舊處理大量的工作。

你的無聊,決定你是誰

此外,斯摩伍德在實驗中發現,當人需要集中心神工作時,大腦中的預設模式網路──顳葉內側(medial temporal lobe)、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以及後扣帶回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會關閉起來。

可是這些區域在與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 memory)相關的大腦活動,如人生經歷的個人檔案、心智理論,以及想像別人在想什麼的同理、感受能力和自我反省機制,基本上就是形塑自我意識時,都非常活躍。

也就是說,當我們對外在世界感到乏味,並游移到內心時,反而促使大腦主動探索廣大的記憶寶庫、想像未來可能性、剖析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並自我反省。在那些看似毫無生產力的時間,例如等紅綠燈的時間,看起來很沒意義,其實大腦正忙著生產新的想法,或產生不同的連結。

和斯摩伍德教授談過以後,我更確定填滿所有時間只會有害無利,無論是不時查看電子郵件、更新推特,或是不斷摸口袋、皮包,看看是否有來電震動都一樣。我了解到,思緒漫遊真的是創造力和生產力的關鍵。

以上內容由天下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越無聊,越開竅:無所事事更能釋放你的創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