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協定對你我是利?還是弊?

13313387_1033406036696510_205556961_o

編按:政府推銷貿易協定時總會說這能創造就業,如果真是如此?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在新作《大鴻溝》中,提出這個世代難題的下一步行動!

一些勞工認為職場處境愈來愈差是全球化造成的,對全球化管理不當可能加重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不公平。

政府推銷貿易協定時總會說這能創造就業,如果真是如此,勞工應該是貿易協定最熱烈的擁護者,但事實往往不是,而我們的政治領袖〈不只是共和黨人,還包括柯林頓和歐巴馬〉卻試圖以這種誤導人的方式推銷貿易協定,這種做法損害人們對這類協定的信心,而且再次提醒美國人:我們的政府何其偏重富裕階層的利益。

貿易協定創造就業的「邏輯」至少有三大瑕疵。不管是哪個政治立場的政府都正確指出出口增加可以創造就業,但貿易要平衡,進口必須與出口相當,而我們的貿易夥伴不會簽失衡的協定,讓我們的出口增加,而他們的出口〈我們的進口〉沒有相稱的成長。

而且雖然出口能創造就業,進口卻會損害就業,所以國際貿易涉及審慎和複雜的計算:這到底是促進就業還是損害就業?因為美國進口商品主要是勞力密集產業〈投入很多勞動力生產的商品〉,而出口商品〈例如飛機〉主要是高科技產業,需要高技術勞工,但需要的勞動力比較少。因此整體而言,平衡的貿易協定很有可能損害就業。

維持經濟有效運作的責任不應該落在貿易上,應該是制定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聯準會和政府的責任。貿易協定加重不公平的原因很簡單。

完全競爭市場是許多倡導全球化的人想像的理想世界,在這個市場中,這種影響很清楚,商品、資本以至勞工都可以自由地跨國流動,既然如此,非技術勞工〈或任何生產要素〉在世界任何地方的價格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美國的非技術勞工工資將與中國或印度的非技術勞工相同,而且工資水準幾乎肯定會比較接近印度和中國的水準,而不是接近美國的水準。

現代經濟學的一大洞見是商品和服務貿易可以有效地替代勞工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因此中國將勞力密集商品賣給美國,這會提高市場對中國勞工的需求,同時降低對美國勞工的需求,推高中國的工資,同時壓低美國的工資。貿易自由化拉近兩國非技術勞工的工資,而美國勞工的工資降幅很可能大於中國勞工的工資升幅。

不幸的是,我們的貿易協定是不平衡的,它們加重不公平的作用特別強。這些定的倡導者致力推動商品和服務自由流動之餘,也大力促成資本自由流動。但這是從根本改變勞工的議價條件。

如果他們要求像樣的薪資,雇主可以輕易地威脅將工廠遷往海外,因為雇主知道可以自由地遷廠,而且將海外生產的商品賣回本國也不會有障礙,這種情況無疑會壓低工資。

諷刺的是,許多全球化的倡導者不但提議對那些因為全球化而受害的人完全袖手旁觀,還表示勞工接受的就業保障和公共服務應該減少,他們的理由是:如果我們要保持競爭力,全球化需要這麼做。

雖然問題在最頂層有些改善,但在中間階層則沒有什麼進展。

事實上,大衰退加劇了財富不公平。

 

本文授權刊登自:我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