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法斷捨離嗎? /「捨不得丟」的 三種人

19495440865_458553852e_z

三種「捨不得丟」的人

八年來我開設了斷捨離講座,遇見了許多無法丟東西的人,在這之中,我了解到會堆積廢物的人分別有三種類型。當然,不可能所有的人全都符合這三種類型,會有重疊的狀況,不過或許可以幫助大家客觀地看出自己比較傾向哪一種。

逃避現實型

因為忙碌而沒時間在家裡,沒辦法好好整理。然而很多人是由於對家庭不滿等等因素,不想待在家裡才把自己弄得很忙。另外,由於家裡凌亂的緣故,又更不想待在家裡導致惡性循環。

執著過去型

留著已經不用的過去遺留物。賭上性命保管相簿或是獎盃之類的物品,多半隱含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沉醉。就不願意面對現實這層意義來說,有時候也和上述逃避現實的行為常一起出現。

擔憂未來型

寧可投資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安。特徵是過度囤積面紙等日用品,這樣的人會把焦點放在物品上,以及缺乏時的不安情緒,三種類型當中人數最多。

反正我又不在家!也不想待在家裡!──逃避現實型

若是被問到「整理家裡的前提是否有什麼必要條件」時,大家會怎麼回答呢?確保時間足夠、作好心理準備……條件可以有很多,但是最必要的條件則是──「要待在家裡」。

逃避現實型就是指最必要條件的缺乏──居家時間很少。有些社交生活豐富的家庭主婦有忙不完的志工活動、聚餐、社團……有些男性則經常在工作結束之後去小酌,晚上回家都是深夜時分,週末也常常外出。他們自己沒有察覺,不過其實有很多人並非因為忙碌才不在家,而是因為不想待在家裡才變得忙碌。也就是說,這一連串的行為背後有一個讓人不想待在家裡的理由,而且人們也不願意正視這個問題。

數量龐大的物品和回憶──執著過去型

協助執著過去型的人整理,是非常累人的,很難順利進行。由於帶著回憶的殘留物品數量龐大,當事人會看著物品而沉浸在當年的往事,分享大量的故事不可自拔,沒完沒了。當然,珍惜過去的回憶和種種物品並沒有錯,我也留著兒子孩提時代的相簿和帶有回憶的物品,然而,執著過去型的人所保管物品的數量卻非同小可,同時也給人一種活在過去,而非活在當下的印象。

沒有就會害怕──擔憂未來型

這類型的人會妄想在某一天可能物到用時方恨少,擔心著不一定會降臨的未來。為了消除不安,這類型的人會買很多東西,例如大量購買衛生紙的人,可能是無法忘記過去能源危機的衝擊。但是,和能源危機相同的狀況再度造訪的可能性有多少呢?這樣的未來又會發生在什麼時候?擔憂未來型會自顧自地在腦海中製造一種假象:那樣的未來總有一天會降臨,自己會陷入買不到的窘境。

反過來說,這樣的人是利用確保物資的方式,確保自己的未來。另外還有一種傾向,不只廁所衛生紙,每當面紙和保鮮膜等等的日用品特賣就會購買,都是「平常要用的東西,突然沒了會很傷腦筋」、「既然這麼便宜,不趁現在買下來,說不定就再也沒有這種機會了」這種類似強迫症的思考模式所導致。就這樣,櫥櫃經常成了各種囤貨的長眠之處。

每個人對「現在」的看法不同

和捨不得丟東西的人相處時,我發覺「現在」這個時間的感覺會因人而異。

就舉我那位保留藥物十五年的母親當例子好了。我的母親或許很難擁有斷捨離這種觀念,因為就連十年前的事她都記得清清楚楚,就像才剛發生沒多久似的。就算我指著已經擺了一陣子沒用的物品,問她:「媽媽,這個東西現在還在用嗎?妳還要嗎?還是不要了?」她也會說:「我還在用。」

我半開玩笑地說:「就算妳留著也沒辦法帶到極樂世界去喔!」然而我的母親甚至會回答我:「不會,我在極樂世界還要用。」後來,在多次詢問溝通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對母親而言,二十年前還是屬於「現在」。既然這樣,我也爭不過她,只好接受我們之間的認知不同。

相對地,小孩子似乎更懂得「活在當下」。他們的生理正在成長,由於自己經常改變,對於環境的變遷感受也更加敏銳。雖然對於「現在」的認知,當事人的年齡確實有相當的影響,但還是因人而異,也會因環境而有所不同。說到底,究竟多長的時間才算是「現在」?這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然而一定會有最適合自己的「現在」。要是能在實行斷捨離之間,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現在」就太好了。

丟不掉=不想丟掉

參加講座的人經常會說:「我是沒辦法丟掉東西的人。」這其實是自我設限的說法,這句話隱含著一種將自己定型,然後自我放棄的情緒。再仔細探究,我便認為他們不是「丟不掉」,而是「不想丟掉」,用斷捨離的「斷」來形容或許就能理解。有很多人會說:「我沒辦法拒絕,所以不管什麼東西都會收下。要是有人拜託我事情,我也無法開口說不要。」可是從反面看來,也有可能是「要是換成我,我也不想被拒絕,不想受傷」。

其實這也反射了自己的內在,「丟不掉」這句話的背後,隱含了轉移到物品上的情感,當事者自己驅動了「不想被丟掉」=「不想丟掉」的機制。所以說到底,這根本就不是哪一類人的問題,而是當事人自己本身的問題。探討如何丟東西時的用字遣詞,就可以看見人們內心深層的一面。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不再需要、不再適合,但是卻保留起來的東西呢?舉例來說,泡沫經濟時代(約二十多年前)買的西裝,現在穿了也開心不起來。儘管「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卻還是留在家裡,就是執著,那是一種覺得可惜的心態。明明不穿,但就是不想丟掉,可是不願意丟掉也很痛苦,於是便選擇忘記它,最後的結果就是一直擱在那裡。儘管經過了「忘記」的過程,物品從原本的「保管」狀態變成「放著不管」,東西還留在家裡,只是物品的本質早已形同垃圾。

如果說沒有整理的房間就像「便秘」

姑且不論有沒有執著或是其他心理因素。稍微打開衣櫃,那些怎麼看都像是垃圾,卻不知道為什麼一直留在家裡的物品就夠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了。物品囤積的理由有以下幾點:整理起來太費工夫、覺得很麻煩、東西太大太重好難整理等等。如果是小東西,例如一支鋼珠筆,拿起來想丟掉時,看到這部分是塑膠,那部分是金屬……就莫名地覺得很難丟了。

結果,「得好好分類才行」的良心使然,明明知道已經不能寫了,還是照樣放回筆筒裡。與其手續繁雜的垃圾分類,還不如放著不管輕鬆,而且一支筆也不佔空間。大型垃圾丟棄的時間、地點也有限制,必須遵守和一般垃圾不同的規矩。這種麻煩事、煩人的物品,任誰都避之唯恐不及。這麼一來,廢物和垃圾被留了下來,家裡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如果說我們的房間就像腸子,屋內的物品因為某些理由導致無法丟棄而堆積,另外還會其他物品不斷地進入房子裡不出去,好像吃個不停卻無法排洩,於是變成便秘。這樣會舒服嗎?應該很難受吧。

但是,這種狀態一旦持續,當事人就會慢慢麻痺,甚至一星期不排洩也覺得無所謂。對於不舒服的狀態不以為意,表示身體的探測器已經短路故障。換言之,逐漸習慣房間裡的物品慢慢堆積,就很類似便秘的症狀,以及後續的感覺麻痺。

而且,便秘會不斷地釋放壞菌和毒素,腸子再度吸收之後重新回到全身,引起惡性循環。待在房間裡,不就像是二十四小時呼吸廢物和垃圾這種壞菌釋放出來的廢氣嗎?也就是說,倘若處處堆滿廢物,家裡就會產生影響心靈的廢氣,讓您陷入中毒狀態。因此,對房屋來說,便秘也絕對是不好的。

便秘也有程度之分,依嚴重狀況,服用瀉藥的強度和藥量也會不同。斷捨離講座和這本書就好像對付雜亂房間的瀉藥,有人只聽一次,或是大略看過之後,就立刻付諸行動;也有人會慢慢地看好幾次、聽好幾次。過去,如果遇到在體力或年齡上無法獨自整理的人,我就會去幫忙處理,所以我的工作可以說是「浣腸師」!

其實,只需稍微借助外力,整個斷捨離過程其實可以靠自己完成的。便秘也一樣,吃瀉藥不過是治標不治本。要是不改變平常的生活習慣,就無法痊癒。

 

本文授權自平安文化/山下英子《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213213122126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作者:山下英子
出版社:平安文化

 

圖片來源:usmarsh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