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再平衡
戒絕惡習對任何經濟體來說都是難事,但美國和中國已別無選擇。兩個國家都哄騙自己步入扭曲自我經濟意識的偽繁榮。美國過度擴張其消費者模式,中國也太過強調其生產者模式,兩國對成長的貪得無厭宛如鏡像,開始將共依存從支持的力量,轉變成可能招致毀滅的力量。雖然表面強健,卻為同樣的弊病所苦:它們是當今世上最失衡的主要經濟體。猶如一枚銅板的兩面,中國和美國自成一類,且無人能及。
沒有任何失衡的經濟能永續發展。只是這個訊息什麼時候才會被聽進去,又聽進去多少的問題,現代史上最戲劇性的警訊──二○○八至○九年的大危機和大衰退──就傳遞了非常強烈的訊息:再平衡的時機迫在眉睫。
儘管面臨誘惑,美國和中國都不能冒險什麼也不做。在這兩者之中,中國似乎明白了,它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就是結構性變革的藍圖。但美國似乎遠比中國不願接受再平衡的必要,更別說擬訂計畫來實行了。但既然這兩個國家過去的不平衡是共生的,它們經濟的再平衡也必須互補,共依存的命運,取決於它們能否在未來幾年,找到因應共同挑戰與機會的共同點。
失衡世界的再平衡需要時間和極大的心力,美國和中國有機會以身作則。它們是該以身作則,因為它們擁有的經濟體不單是世界最大,也是最失衡的。在某種程度上,選擇非黑即白;失衡是壞的,平衡是好的;一個可以長久──另一個不能;一個比另一個容易引發危機。答案昭然若揭,但真是如此嗎?
對於像美、中這樣兩個共依存的經濟體,再平衡是相當特殊的挑戰。在許多方面猶如連體嬰的美國和中國,並未留意日積月累的不平衡,已對彼此看似共生的關係造成損害。如果它們攜手解決這些問題,發生顛覆性反衝的風險應該就很低,但萬一它們沒有呢?
近年來的危機就是警訊,提醒兩者不行動的後果。目標無可爭論:新中國必須變成更消費者導向的經濟,新美國則必須再次成為生產者導向的經濟。有爭論的是雙方是否有政治意願來完成轉型。再平衡及它需要的結構性變革,不可能沒有痛苦與犧牲。這就是從政者免不了踉蹌的地方──無論他們代表哪一種制度。
兩個共依存經濟體的再平衡需要角色互換。但雙方的轉變不會是非黑即白,從一種模式徹頭徹尾變成另一種。再平衡是比這微妙得多的轉型,美國和中國經濟體應在這個過程找出更廣泛、更堅固的永續成長基礎──同時從消費和生產,從內需及外需取得支援。
本文摘錄自寶鼎/史蒂芬・羅奇《失衡的經濟:美中「再平衡」戰略大藍圖!》
《失衡的經濟:美中「再平衡」戰略大藍圖!》作者:史蒂芬・羅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