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教育推廣中心,我和我的家教學生,科林,歪著頭分享一本數學課本,應用題題目是「某餐廳的晚餐菜單,前菜有湯、水果、沙拉三種選擇。主餐有牛排、烤雞、煎魚、義大利麵四種,而甜點有巧克力蛋糕及冰淇淋。請問,這套菜單共提供了幾種餐點的可能性?」
我的腦海迅速跑過「是考排列還是考組合?」「再看一次,題目有陷阱嗎?」「這應用題有必要這麼貼近生活,寫得這麼詳細嗎?」幾個想法,瞥見科林也若有所思地盯著課本,然後他抬起頭,用覆蓋在金色睫毛下的藍色大眼看著我,說:「我要點湯,牛排跟冰淇淋,你要點什麼?」我愣了一下,然後忍不住大笑起來。
科林住在大學裡以開派對著名的兄弟會,他們這些兄弟會男孩大多就像美國搞笑電影裡描述的身材健美,樂天好動,每天都開開心心地策劃開派對和期待著兄弟會的廚師今天晚餐要煮什麼。
相對之下,我就像是電影裡…
你以為我要說「戴著大眼鏡,髮型失控,手上總是拿著厚重課本的書呆子女生」嗎?怎麼可能!我又不是要準備麻雀變主角的角色。我是電影裡面那個蒼白瘦小,英文講不溜,被問到要選左邊還是右邊,居然回答「好,謝謝」的國際學生。
等一下,校園電影裡面有這種角色嗎?根本沒有!那你就知道我的社交生活圈跟兄弟會男孩差距多麼遙遠了,遠到根本不在同一部戲裡面。
總之,科林大概就是太樂天導致基礎數學都被當,所以要到教育推廣中心求助,申請一個輔導數學的家教。而我則是在學校餐廳打工,邊炸薯條的時候邊聽見有同事在分享,她到教育推廣中心申請了一個中文家教,追問之下才知道有這種工讀職缺(當然還有追問為什麼要學中文不早點告訴我)。然後隔天下了課,什麼也沒準備的就跑去推廣中心的櫃台詢問,要怎麼樣才能當中文家教?
他們給了我一張申請表,裡面有各式各樣可以選填的科目,我看看,除了中文,基礎數學我應該也可以選填當個備案吧!上學期拿課的時候才發現第一章是數與數線,這不是國中數學嗎?沒有多想就把表格交回去。
等我興高采烈的收到配對通知,才發現,排了五個數學學生,怎麼沒有人要學中文?我有好多關於中文字和發音的構思想要跟老外分享;而且我的高中數學是每學期補考才過的啊!這樣真的行嗎?
結果一整個學期過去,再加上後面幾個學期,我從來都沒有被排到過要學中文的學生,反倒是因為數學而認識了不少各式各樣文化背景的朋友,也在這時候開始大量的學到並且練習生活化的英語(slang),而非只是課本上學過的標準用法。
也因為這些朋友,讓我對美國的多元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在畢業以前,有家教的學生邀請我到她父母家吃感恩節火雞,也有來自南美洲的學生邀請我加入他們的學生組織。從來不會有人因為我的英文沒有他們流利而覺得我低人一等,因為在基礎數學的範圍內,我根本像是魔術師一樣的以各種神奇的解題技巧讓他們目瞪口呆(類似分子跟分母的上下消除法,或是分數的除法可以上下顛倒相乘,這麼簡單而已)。
在這之前,我該形容自己是一個致力於維持別人對亞洲人刻板印象的人嗎?很有禮貌但是不會搞笑的講笑話;跟小組做作業很認真都提早完成分工的部份,但是很慢熱,規規矩矩的一個乖乖牌。我也盡力要多結交不同的朋友,所以到學校餐廳去打工,但是又覺得似乎沒有什麼話題可以跟同事一直天南地北的聊下去。
在說大不大的校園裡,有著來自世界各地各式不同的人,但是大部份的時候我們都太眷戀於自己的舒適圈,只約口味 相同的人去吃飯,只邀請在派對上可以炒熱氣氛的嗨咖,只向講相同語言的人推廣學生組織。因為大家都是以自己熟悉的小圈圈為出發的中心,最後只是把小圈圈裡放了更多的人,但是跟別的圈圈還是沒有交集。
若不是透過學校組織和系統的配對,我們也許根本不會發現,那個最有動機拉我們一把,把我們拉到目標的人,並不是來自生活周圍最熟識那些人。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自覺自己不夠好,還想精進的時候,往往只找方法填補自己的缺陷,像是英文能力不夠強,是不是應該找英文家教來練習?而沒有想過其實是可以透過所長,在輔導數學的時候同時增進自己的英語。
與其花錢請家教,何不收錢當家教?若只是為了練習外語和體驗國外生活,與其花錢參加遊學,何不參加國外打工或志工,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幫助自己?
科林期末考完之後跟我相約見面,他還特地把考試卷給帶來,但是神秘兮兮的不給我看。他說只要拿C這學期就可以pass了,要我猜他考了什麼,我說至少也有C+吧?他拿出考卷,誇張的大喊「我拿了一個B!」然後空中擊掌,又要來拳頭碰拳頭再爆炸,我從來沒有完整做完而不笑場的那一招。
「現在我們可以去吃那頓三道菜的牛排晚餐來慶祝了,妳要點什麼?」 基礎數學終於修過關的科林問我。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作者「愛力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