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不是金錢能夠成全的
剛到巴黎的時候,我經常被巴黎朋友們的裝扮所震撼,她們總是令我嘆為觀止。這倒不是說她們打扮得有多奢華,而是她們讓人覺得,這樣的裝扮實在太得體了,衣服、鞋子、配件以及妝容都搭配得剛剛好,和她們的個性,和她們身處的場合,和當時的季節與氛圍——各方面無一不相稱,一分也增減不得。這不禁讓一向不諳此道的我,自慚形穢!
在這樣的環境裡浸淫久了——何況巴黎又是舉世聞名的時尚之都——我也不免生出女人的好勝心來,一心想把自己打扮得優雅又得體。於是,我跨出了第一步: 主動邀請剛剛開始跟我熟悉起來的幾位朋友一起逛街,想一探她們的購物秘笈。
那時,在我的想像中,重要的購物地點不外那幾個:玻馬舍、老佛爺、春天、薩馬麗丹等等,品牌也不過就是那些最為著名的巴黎時尚豪門,只不過它們肯定會在巴黎放了更多別的地方無法見到的商品而已。
結果卻讓我大失所望。接連逛了幾次街的結果是:我的書架上多了七本書,屋子裡的鮮花換了又換,客廳的地板上多了一塊小巧而精緻的地毯,參加了兩次有趣的餐會(我甚至還成為了其中一次的話題人物),在地點各異、品味不俗的咖啡館裡灌了好多杯咖啡,看了一次畫展,聽了一場音樂會,還在街頭觀賞了兩個小夥子的魔術表演——但我想要探知的事情,進展得卻不順利。
我的確去看了那些美麗的衣裙、鞋子、帽子、飾品之類的東西,地點從商場、專賣店、跳蚤市場到街邊小店,但是我並沒有觀察出具體的結果。她們的購物總是那麼隨性,又非常挑剔;我以為她們的精緻都是用奢侈和名牌設計堆積出來的,但她們的目光似乎遠不止於此。
和她們逛街,也和在國內與姊妹淘們同遊的情況大不相同。女孩子們一起逛街買衣服,難免嘰嘰喳喳湊在一起相互討論,衣服好不好、穿著效果如何、能夠搭配什麼樣的褲子和鞋、適合佩戴什麼樣的飾品等等,我們熱衷於積極表達意見,並把這種對對方的品頭論足,看作女人友誼和逛街樂趣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巴黎女人不同,在我看來,她們相互交換的意見,雖然真誠卻不免有些過於客套和謹慎,眼神裡總是一副有所保留的欣賞——這多少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當我積極地想要模仿她們的生活方式(起碼是購物方式)時,才失望地發現,無法從她們那裡得到太多的經驗和指點,這讓我一時不免猶豫。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相處久了,我也慢慢摸出她們的門道。無論如何,對於巴黎女人來說,「自我」這個概念,是絕不會放下的,她們積極地欣賞別人的美,不會輕易受人影響,更不會主動去模仿和跟從。
她們上街時,總是處於觀察和鑑賞的狀態,有時候為別人的穿著打扮交頭接耳,但更多是在欣賞的同時,暗暗評估這種裝扮方式與自己的契合度,揣摩自己如何打扮更妥貼。
所以她們常常同行卻不相互議論,因為打扮是自己的事情,該怎麼做,只有自己最清楚。只要她們覺得合適,哪怕穿一件地攤上買來的塑膠雨衣,配著不知從哪裡挖出來的草鞋,也絕不會失去半點風韻。
這就是她們從來不會花大錢,把自己打扮得洋相盡出的原因。裝扮是個細緻的工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裝扮自己的本事,於是總有人盲目地相信,越大牌的產品和越高檔的設計,就越能讓自己非凡出眾——是的,出眾是夠出眾了,卻往往因為不合時宜甚至暴露自己缺點的穿著,而貽笑大方,這在娛樂圈可是常見的事, 但其中會有幾個是巴黎女人呢?不,不會,她們絕不迷信用金錢堆積出來的他人之手,只信任自己的品味和感受。
「他們比妳更熟悉時尚、熟悉搭配、熟悉剪裁、熟悉色彩,但妳比他們更熟悉妳自己。」混熟之後,她們這樣說。我豁然開朗。
當然,她們並不會在裝扮方面吝嗇半分。每個人都喜歡剪裁好、料子好、品質好的衣物、鞋帽和裝飾品,這會讓女人顯得更得體、更端莊,巴黎女人也不例外, 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她們更懂得收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她們常常不惜血本去買那些品質上乘的東西,但是和那種揮霍式的購買不同,她們總是挑選那些能夠真正展示自己的魅力,並且能夠一連用上好多年的東西——這也算是一種節儉的手法嗎?或許這就是她們的生活經濟學吧:絕不為一時的潮流和誘惑而揮霍,只肯花大錢買耐用的東西;不盲目地崇拜高價品、名牌貨,而是著重自己的個性和品味。
真正理解並學會這兩點是不容易的,我花了很長時間,甚至到現在我也不敢說真的遊刃有餘。只是每次看到在大商場裡排著隊,忍住氣購買限量奢侈品的同胞時,總是禁不住想把她們勸回去。畢竟,時尚,不是單用金錢就能成全的。
(本文授權自「哈林文化」,出處:哈林文化/歐石楠《優雅:法國女人的55個氣質生活美學》)
《優雅:法國女人的55個氣質生活美學》作者:歐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