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個改變他或她的生命的老師,當裘安在《紐約時報》寫出世上最嚴格的老師傑瑞.庫普欽斯基的事蹟後,立即引發巨大的迴響。
甚至在報紙付印分送到家家戶戶門口之前,便常有讀者寄來電子郵件,追憶早年鞭策他們超越極限的英語教授、足球教練、樂團領隊。他們談及童年時期的這個人鞭策他們達到看似不可能的成就;當年他們經常抱怨、咒罵的這個人──卻也是他們如今最最感激的人。他們以充滿愛的文字敘述這位使他們宛如生活在地獄中的暴君。
波士頓一位律師這樣寫道:「今天早晨我的妻子和我在吃早餐時哽咽得幾乎難以下嚥。它讓我想起我成長期間每一位與我關係密切的老師、教練,甚至朋友的父母。奇怪的是,當年帶給我最大痛苦的人,數十年後卻是在我的記憶中最鮮活的那個人。」
K老師──庫普欽斯基先生──的事蹟使一位年長的退休人士想起「一位我在愛荷華與堪薩斯的新聞學教授」;使一位知名的律師想起「我在史丹佛的鐵石心腸的足球教練」;一位住在紐約的婦女想起她兒子的大提琴老師,九十七歲的他「老是把埃里罵到哭,但最能激勵埃里的也是他」;一位住在紐澤西的婦女將這篇文章寄給她的三個就讀大學的孩子,她在信中告訴我們:「他們也許還不能體會,但我們都被我們生命中的某個老師所影響與感動。」
《紐約時報》這篇文章所引發的龐大迴響讓我們倆都感到意外,然後我們想到:每個人都需要一位K老師,特別是現今──不只是兒童,連成年人都是在讚美與獎盃的驅使之下成長──老師只要稍微嚴厲一點,人們就群起抗議。
但那些曾經忍受過他們的K老師的人遇到任何狀況都能泰然以對;他們變得更剛強、更堅韌;他們會有多一點笑容。假如有這麼一個活生生、會呼吸、會大聲罵人、會讓你「愈挫愈勇」的化身,那個人一定是K老師。
這正是促使我們提筆寫《K老師的音樂課》的動力。我們覺得我們有這個獨特的殊榮來述說K老師的故事。我們從小一起長大。K老師的女兒梅蘭妮.庫普欽斯基自小就是一位小提琴手,四歲便開始上台演出;裘安.利普曼是一位中提琴手,是K老師從初級班挑選出來嚴加訓練成為有潛力的表演者,俾與他的女兒同台演出。我們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以四重奏的型態一起上台演奏,其中還包括梅蘭妮的妹妹史黛芬妮.庫普欽斯基。
身為音樂演奏者的我們經常一起排練,學習同步演奏,學習解讀彼此的細微差異與肢體語言,嚴絲合縫地來回相互交換旋律。中學畢業後我們各奔前程,梅蘭妮成為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裘安則成為記者和雜誌總編。
但我們在相隔二十多年之後在K老師的紀念音樂會上重逢,立即發現我們很快又找回當年同台演奏的默契,也找回那熟悉的節奏──不僅在音樂會舞台上,同時在事隔多年之後我們記憶猶新地回憶梅蘭妮的父親這件事上。這本書,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首二重奏。
如果K老師不是一個真實人物,我想也會有人可以想像出這樣的一個人。他是一個在烏克蘭出生的非常嚴格的老師,會對學生怒吼、頓腳、高聲叫罵。但他同時也鞭策我們懷抱更遠大的夢想,鞭策我們去達成我們想像不到的成就。最了不起的是他這樣做的同時正承受著外人難以想像的悲劇人生。
他一生令人難忘的事蹟離不開一個好老師的威權,也離不開面對挫折之下的恢復力、對完美的要求,及以愛為出發點的嚴厲管教。K老師的主要目標當然是音樂,但他對學生的教誡則遍及一切。
你很難想像一位K老師能存在現今的社會中,學生家長一定會發出怒吼;教育主管會飽受要求開除他的壓力。但他的效力非比尋常,他的教育方式使如今身為家長的我們不禁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太軟弱而無法管教我們的孩子?我們要如何在約束與獎勵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我們真的希望孩子的老師嚴格鞭策他們嗎?假如孩子抱怨,我們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如果有這個必要──介入嗎?
有關孩子與動機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K老師是正確的。最近的研究結果顛覆了傳統智慧,研究報告顯示過度獎勵孩子會使他們更缺乏信心,也更缺乏向上的動機。譬如,心理學家卡蘿.杜威克發現在一群受訪的五年級學生當中,被稱讚為「聰明學生」的孩子後來反而變得更沒自信,而那些被稱為「用功學生」的孩子卻變得更有自信,表現也更好。
類似的研究結果也改變了我們對事業成就的認知。
名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在二00八年出版的暢銷書《異類》中指出,真正的專業技術需要經過一萬小時的練習。他引述實例──其中之一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並且對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的著作給予很高的評價。
我們也許不該感到意外,因為艾瑞克森第一本著作的研究對象不是企業主管,而是小提琴家。艾瑞克森將研究範圍擴大到企業界,於二00七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一篇名為〈如何造就專門人才〉的文章。他與共同撰稿人在文中闡述所有專門人才養成的三個重要步驟,除了前述的一萬小時練習時間外,他們還需要跟隨一位老師專心學習。但最重要的是第三個步驟:
培養專門技術需要有能給予有建設性的──甚至是痛苦的──反饋的教練。真正的專家……會刻意挑選不會感情用事的教練,這種教練會挑戰他們,鞭策他們進步,使他們有更高層次的表現。換言之,真正的專門人才不要溫和的老師,他們要嚴格的老師,不輕易動情的老師,會給他們「痛苦的」反饋的老師。
我們想不出比這更確切的形容來描繪K老師。
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什麼使K老師這麼具有效力?但,就在我們撰寫這本書時,一位企業主管對我們提出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K老師做了什麼使他的學生發揮更大的效力?
「任何孩子都能在鞭策之下展現卓越的成就,」這位美國一家大企業的執行長說,「我想知道的是,當這位老師不再鞭策他們時,他們會有什麼狀況?」
他說,他經常在雇用履歷十分精采的員工後,發現這些人在公司的表現並不理想。他們不能自動自發。他想知道的是:如何教導孩子自動自發?
我們明白,這位企業執行長說出了重點。這正是K老師成功的地方。它不在於他的學生在教室內的表現,而是一旦他的學生離開教室後的表現。無論他的學生日後成為音樂家、醫生、或律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自我鞭策、自我要求、自我約束。我們逐漸明白,K老師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訓誡「自律!」一點也沒錯,他的學生,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都把他的話聽進去了。
誠如他的一個早年的學生告訴我們的:「自我要求、自信心、面對挫折的恢復力,這些都是一輩子的功課,無論我們是否堅持走音樂的路,我們都會永遠記住它。」
K老師毫無疑問是我們所見過最嚴格的老師,但他留給我們的影響證明一個人有能力改變世界,而且這個傳承會一直延續下去。它的影響力十分明顯,當他去世之後,他在四十個寒暑中教過的學生都攜帶早年演奏過的樂器從全國各地飛過來。他們受到激勵,從百忙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因為他們不曾忘記他過去對他們的教誨。他們決心以他們所知道最好的方式來感謝他:齊聚一堂參加最後一場音樂會,這次是為K老師而演奏。
音樂會現場瀰漫的強烈情緒──來自學生、同事,以及後來讀過他的事蹟的人──使我們明白,將我們導入人生正軌的這位嚴格的老師,他的吸引力是遍及一切的。
K老師也許不在了,但有了這本《K老師的音樂課》,我們希望他的教誨能一代代永遠流傳下去。
(圖文摘自平安文化《堅持:K老師給我的人生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