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學》K-town

new-york-1078125_640
只要勢力夠龐大,任何一個族群都能在紐約建立一塊自己的地盤:東村的小烏克蘭、西哈林的小塞內加爾、綠點的小波蘭……當然,團結強悍的大韓民族也有屬於自己的韓國城。

曼哈頓的韓國城位於三十二街,短短一條夾在百老匯大道和五大道之間,規模不像中國城占據整片曼島東南隅。雖然再往上走到三十五街也有好一排韓國餐館,唯獨三十二街的路牌特別標註了是「韓國道」,紐約客則簡稱它為「K-town」。

南韓從飽受戰火摧殘的亞洲小國,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經濟核心,朝鮮民族走向現代性的每一步,其實都濃縮在K-town 的每一角:她不是開發中的中國,但也絕非亞洲唯一已開發的日本;她是出身卑微的少女,急著藉由模仿學習跨越階級橫膈,但一舉一動還是會不小心露出土氣。

在東村的小東京,仔細端查才能發現幾粒漢字或假名—崇洋的和人甚至更喜歡用羅馬字母拼日語發音—「先進民族」經營的店家招牌之所以低調,先不談虛無縹緲的設計質感,而是怕壞了整體市容景觀。但K-town 比較像中國城,如豆腐干的碩大諺文閃著五色霓虹,就怕人家不知道這裡有賣海鮮煎餅和醃漬蔬菜。曾有來紐約旅行的朋友帶著驚嘆的口吻,告訴我她今天經過一個地方,「全是韓文耶!」

小東京的餐館延續了日本人的友善多禮、笑容可掬(即便虛假):這樣吃得飽嗎?需不需要加茶?謝謝光臨歡迎再來。但K-town 服務生的粗魯野蠻絲毫不遜中國城:臭張臉的「歐巴」好像你在求他一份豆腐鍋,披頭散髮的「阿珠媽」似流氓問你眼前石鍋拌飯還吃不吃。在K-town,用餐像打仗,候位時就被迫先點餐,還沒坐穩招待小菜便從四面八方降落桌面,走出餐廳全街道的人都知道你剛吃了韓國烤肉因為滿身黏附油煙。

然而當韓產汽車、電子產品流通全球、搶占市場,K-town 終究也有她一套文明體現方式。韓人自行開創的烘焙坊窗明几淨,糕餅捏得精緻細膩更勝日式甜品店,不像中國城的麵包攤總讓人擔心產製流程是否衛生;首爾開到紐約的跨國連鎖咖啡館從燈光桌椅到陳列擺設毫不馬虎,上門買單的可不只亞洲人,老外也會進去邊喝拿鐵邊用筆電。但南韓一如臺灣,脫離不了日本與西洋的後殖民: K-town 烘焙坊賣的是紅豆銅鑼燒和香草瑞士捲,咖啡館風格仿效的是布魯克林嬉痞客調調,彷彿大韓文化就無法與時俱進,非得移植進步國家的元素才夠時髦。就像來自農村的少女以為抹去一口鄉音就能和城市人打成一片,殊不知在背後被嘲笑缺乏自信與個性。

好在,近年的「韓流」總算揚眉吐氣找回民族尊嚴,從前紐約打扮最稱頭的亞洲人講細碎輕絮的日文,如今強調鼻喉共鳴的韓語取而代之。韓國姐妹臉妝一絲不苟,朱脣白頰好似高加索種,入時裝扮配上一頭秀髮迷倒多少洋人;韓國兄弟各個肌肉緊實,套上剪裁合身的衣物釋放陽剛氣息,不若陰柔的日系美少年弱不禁風。當然還有縈繞大街小巷的韓樂,不只傳唱亞太地區,連紐約客都能哼上一曲。於是,當紐約還沒形成一座「小臺北」時,當臺灣還在摸索本土精神如何現代化時,K-town 一如小東京,同樣成為在紐臺人的聚集地。

臺灣留學生學起吃鐵板牛肉要配「馬格利」農酒,跑夜店不是去白人聚集的肉品包裝區而是三十二街的韓式酒吧,採買生鮮蔬果K-town 可能比中國城更值得信賴。就算口口聲聲咒罵三星手機,鄙視起亞汽車,只要臺灣人走進K-town 的烘焙坊買下一粒馬卡龍,縱使還在邯鄲學步,韓國人便有立場宣告自己已出頭天。

 

本文節錄:【紐約學】一書

圖片來源:piercarloab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