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5%菁英工作者的做事習慣與態度

前 5%菁英工作者的做事習慣與態度

一般員工會把「做完了」誤判成「做好了」

一般員工:完成一件又一件的工作,感到很充實。菁英這麼做:把時間分配給重要的工作,集中精神提高效率與效果。

員工不應該把做完許多工作當成目標,因為就算擅長製作資料,一個小時就能做出幾十頁,若這些資料都沒有派上用場,就毫無意義了。然而一般員工中,有些人誤以為做了很多事就是「有效率」。菁英理解工作的本質,知道「在短時間內完成必要的工作才是有效率」。因此他們在承接工作前會先問自己:「這個工作真的是必要的嗎?」

菁英每週都要花15分鐘檢查進度

如果以緊急度當作優先處理工作的基準,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把緊急度低但重要性高的工作放著不管。

菁英為了完成重要的工作,會事先逆推出什麼時候必須要做什麼事,並依此決定行程,每週都設定一個檢查點,花15分鐘檢查進度,確保工作能按時完成。

菁英會根據自己設計好的檢查點,不做那些緊急性高但重要性低的工作。舉例來說,花費長時間製作太過講究的設計圖,或是為了討主管歡心而製作過於美觀的文件,都是緊急性高但重要性低的工作。

我們必須學習菁英們時時注意目的的方法,而且盡量投入最少的工作時間。定時確認目的與進度,才能避免陷入過度努力的自我滿足陷阱。菁英在工作時,每小時會安排一次以上的休息與進度確認。

在一份對兩萬兩千名商務人士發出的問卷中,有71%的人回答「心情積極樂觀時,作業效率也會變高」。想提高工作的處理速度,可以採用重新審視流程、提升技能或是運用快捷鍵技巧等方法。同時,也需要分析目前自己的時間是分配在哪些事情上,才能減少多餘及不必要的工作。

菁英在應該聯絡主管、團隊成員與客戶時,會迅速處理。就算是小事也會立刻回報,不會放在自己心裡。一般員工很容易在沒察覺的狀態下忘記回報,或是延誤了聯絡時間。

菁英不會疏於報告、聯絡與商量。他們的反應極快,且能夠多工處理,常令人懷疑他們是不是會分身術。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後,隨時隨地都能聯絡,因此回覆的速度也越來越受重視。但如果已經是深夜,就沒有必要回應了。

在上班時間,利用通訊軟體快速回覆簡短訊息,可以提升彼此的工作效率。

菁英總在工作完成20%時就尋求建議

菁英這麼做:及早詢問他人意見,了解改善點,減少時間花費與壓力。

一般人這麼做:提出後被退件,再拚命修正。

菁英會察言觀色,在適當的時機向別人搭話。他們的發言中最常出現的句子是「可以借用一點時間嗎?」(詳細內容將在第三章說明)。而他們會搭話的對象包括主管與客戶。

另外,菁英為了在期限內提出品質比想像中更好的成果,會在過程中拚命縮小和對方之間的落差。

中途的反饋,是為了形成共同體

我們以問卷調查:「你認為造成長時間勞動的原因是什麼?」發現有81%一般員工都認為原因出在別人身上,例如公司花很多時間開朝會或定期會議,很少人會思考自己能帶頭改善哪些地方。另一方面,有69%的菁英會檢討自己的行動,例如「沒有拿到訂單」或是「花太多時間製作精美資料」,這個比例是一般員工的三倍以上。

菁英的答案中,最特殊的是「被退件」。他們認為花時間製作好資料之後,被退件而必須重做,是在浪費時間。菁英理解被退件的原因,主要是在於跟對方的認知差異。就算事前有確實開會討論,彼此有所誤解也很常見。因此在進入細節的部分之前,必須先讓對方看看目前的狀態。

菁英除了會設定自己的檢討時間,還會在計畫中安排請對方提供反饋的時機。客戶或主管給予反饋後,再根據這些反饋進行修正,讓自己的想像符合對方的想像,持續製作並完成最終成品。像這樣在途中詢問對方的意見,同時也能讓對方感覺實際參與了製作過程。

若對方覺得最終成品反映出自己的意見,就會認為「這也是我的作品」。當客戶或主管產生了這種認同感,就比較容易認可這份作品,也能建立彼此是共同體的良好關係。

重視別人給的反饋意見

提出資料或出貨後,一定要請對方提供反饋,例如感想或改善點等等。

我曾看過一位菁英的筆記,其中洋洋灑灑列著每位客戶的反饋意見。菁英們知道若能將這些反省點運用在下次行動中,就能改善結果並節省製作時間。

若想鍛鍊溝通技巧,可以請尊敬的前輩或指導者觀看自己的簡報,並請他們給予建議。你可以請讓你覺得說什麼都很安全的人,直接指出你須改善的地方。就算得到的是負面評價,也不用沮喪。只要改善後,運用在下次的行動中就好。

我每週都會進行簡報,有時也會得到嚴厲的評論,或是在問卷中得到較差的評價。這時,我會積極思考「還好有找到自己沒發現的改善點」,鼓舞自己的士氣。在我的經驗中,只得到正面的反饋其實十分危險。因為當聽眾太顧慮講者的感受,或是根本不在意簡報的內容時,講者就無法得到能用來檢討改進的反饋,也無法有好的收穫。

本文摘錄自《AI分析,前 5%菁英的做事習慣》,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