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經濟學: 五個方式善用 Podcast

注意力經濟學: 五個方式善用Podcast

注意力經濟學: 五個方式善用Podcast

很多的Youtuber拍攝令人驚訝的影片來博眼球,2020年進入Podcast在台灣的大爆發期,開始了一場博耳膜的戰爭。最近迷上了Podcast ,(中文翻譯為「播客」,其實就是線上的廣播,和在線上看Youtube影片一樣,可隨選隨聽,不受時間限制。),早上一起床就先戴上藍芽耳機聽Podcast,聽昨天美股收盤狀況,新聞及評論節目。不論做早餐,吃早餐、換衣服,刷牙,運動、開車都可以聽。

突然發現,從6:30分起床,到7:30分送小孩出門,整整一個小時,大部分Podcast節目約30分鐘,也有10分鐘的,可以聽完好幾個節目,接收不少的資訊。雖然以前聽廣播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但畢竟不是100%自己可選擇的內容。突然覺得這些碎片化的時間都可以被好好利用,

Podcast和Youtube Video不同,更深入、更黏著、更連結

1.零碎時間可被充分利用:可以一邊做事,一邊聽。

2.收聽時間較長:因為手邊的事,可能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就同時可以收聽較長的內容。Youtube Video必須坐下來看,不能同時做別的事情,所以只要短時間無法吸引注意力,馬上換到其他Video。

3.內容較深入:因為可以收聽的時間較長,可以闡釋較複雜的觀念,內容通常比較深入。

4.容易和主持人產生連結感:聲音有種魔力,直接傳達到腦部,容易和主持人產生連結感。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廣播主持人對收聽者來說,扮演陪伴者的角色。而電視主持人比較少產生這樣的親密感。容易產生鐵粉。

5.黏著度高,易養成習慣:做事情的情境,和收聽的節目也會產生連結,形成習慣。例如每天一早起來做早餐,就聽當日新聞。例如:跑步就聽財經節目,很容易養成習慣,一跑步就想到打開這個財經節目。

2020年是台灣Podcast大爆發的一年,疫情多少發揮了推波助瀾的效果。2021年一月Podcast的下載量是一年前的579倍。2020年新增了5888檔節目,達到將近8000檔節目,這表示2020的新節目佔了總數的78%。節目類型涵蓋:財經、新聞、親子、歷史、科技、星座等各方面。很多的名人也加入戰場:例如:吳淡如、呱吉、唐起陽等

我持續收聽2-3星期Podcast後,突然覺得生活有了下面的變化。

1.吸收資訊效率提高:零碎的時間,被更好的應用,做事同時聽Podcast,獲取的資訊量大增。

2.看書的時間減少:聽Podcast很快的可以獲取資訊,變得沒有耐心看書。

3.和家人溝通時間減少:之前吃早餐時會和家人討論一些工作或生活上的事情,現在變成兩個人各自聽著各自的Podcast。彼此說話和聆聽的時間變少。有時對方說話時,我還在繼續聽著Podcast,簡單的回覆,沒有仔細聆聽,更別說溝通。

4.資訊爆炸與焦慮:Podcast上各式的主題都有,資訊量很豐富,有時聽了好幾集節目,訊息量頗大。聽了幾集新科技的節目,驚覺自己對於區塊鏈、虛擬貨幣的應用很不瞭解,獲取了新知,但還有更多的資訊,似乎等待著我去聽,真的會有資訊的焦慮感。

5.思考和沉澱的時間變少:之前開車或做飯、散步時是很好自我對話及思考的時候。現在好像我們一空下來,就會拿手機出來滑一樣。一要做事,先拿手機,選podcast的節目來聽,思考和沉澱的時間變少

突然驚覺這樣不行,必須有所調整。

體會生活,好好吃飯,品嚐每一口,好好走路,欣賞路旁的風景,並不是無效率,而是實在的生活。很多生活中的靈感、體會都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

過多的資訊,沒有經過思考及消化,只是囫圇吞棗,自我感覺良好的以為獲得新知,其實無法產生效用。

我試著用以下的方式調整。給Podcast成癮或剛要開始接觸的人參考。

1.固定時段和情境聆聽:固定早上準備上班時,下班開車回家時聆聽。週末則是做菜、掃地時聆聽。其他時間就專心過生活。走路就好好走路。

2.篩選節目:固定幾個喜愛的節目收聽。不適合的就退訂。

3.專心和家人相處:和家人說好,吃飯都把耳機拿下來,好好的聆聽家人說話,專心互動。

4.專屬時段看書:每週幾個時段,半個小時到一小時拿走手機,專心看書。

5.靜心沉澱:每天花個5分鐘放空、沉澱。10分鐘寫下今天的工作、生活、感想、接收的資訊等。

感覺資訊焦慮時,提醒自己按下暫停鍵:世界上的資訊太多了,永遠獲取不完,寧願少接收點,思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才有用。

Podcast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應該善加利用,而不是因此忽略生活本身,那就本末倒置了。君子使物,不為物使!跟大家共勉之!

本文作者:
東歐一姐長年來往東歐及台灣,也曾在歐洲工作。熱愛旅遊,美食,運動,樂於分享生活及東歐的風俗文化。期望成為台灣與東歐商品、旅遊的橋樑。
粉絲頁:東歐一姐的商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