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最初,虛擬貨幣就像特定商家代幣,無法流通
隨著互聯網所帶來的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浪潮,資產型態也逐漸向虛擬化發展。例如我們較早接觸的虛擬數位貨幣,就是由各個互聯網公司發行,存在於網路上的代幣(如付費圖庫網站上的購圖點數),用以購買與該公司有關的產品或服務。雖然被稱為虛擬貨幣,可以用於特定的交易,但這種由個體公司獨立發行的虛擬代幣,很難稱之為資產,因為其生產和發行沒有任何限制(僅被該發行公司認可,更無法挪作他用),也就不能承載價值,不過是一種由現實貨幣兌換而來的網路替代物(數位化商品)。
於是,一些公司以虛擬貨幣為基礎,開始研發更高技術、更具價值儲存功能的數位資產。本質上是以電子資料形式存在的非貨幣性資產,卻能由個人或企業控制並隨時出售。
如此一來,數位資產(互聯網型態資產)便真正具備了資產屬性,可用於個人或企業的會計業務中。
將數位資產加密並限量,就成了不易貶值的黃金
與傳統數位資產不同,加密數位資產並不由固定的機構,或是固定的軟體系統生成和發行,而是完全依賴某種開發軟體,以及構建於其上的P2P網路,透過特定的演算法不斷計算生成。
基於密碼學設計的加密數位資產,只能被擁有或交易,並運用密碼學設計,確保資產流通各個環節的安全性。同時,只能依存於P2P網路中的加密數位資產,使其完全具備去中心化的運作機制,任何人或機構都無法大量製造、或以其他人為方式操控其單位價值。其市場價值會在全網路中即時變動並精準呈現,不存在地域的差別。
此外,與傳統數位資產不同的是,基於不同演算法而生成的加密數位資產,儘管總供應量不一,但必定存在一個上限。當總量受到限制,使得加密數位資產能像黃金等貴重金屬一樣,長期鎖定價值,便不會成為財富泡沫。
加密數位資產的五大衝擊,遍及全部經濟
流通交易:全世界都用同一種貨幣,它就永不貶值
和傳統的虛擬貨幣相比,加密數位資產具備更高的信任度和泛用性,它不受任何機構控制,其生成完全依賴於網路計算,因此每筆加密數位資產都具備真實價值,在此特性之上,屆時所有網路的加密數位資產,在固定時間點的市場價值將完全一致(即幣值不受匯率波動影響),換句話說,加密數位資產較容易實現世界化交易。
資產分配與轉移:短期波動大,長期保值高
相較於流通交易的功能,資產屬性更貼近加密數位資產的本質。由於加密數位資產價值較容易受到市場供需的影響,其交易價值極為不穩定,對於買賣雙方來說,都要承受一定的增值或貶值的風險。但從長遠來看,作為一種資產,加密數位資產具備穩定的保值、增值功能,不會出現絲毫的折舊與損耗,即使短期供需會影響加密數位資產的市場價格,但不至於影響其長遠的整體價值累積。
智慧財產權及物權證明:每筆交易都有紀錄可循,杜絕盜用與侵權
每一份加密數位資產都是一串代碼,而這串代碼是全世界唯一且不可複製的,這種唯一性,可以應用於智慧財產權及物權證明。
在智慧財產權及物權的權屬轉移中,難免會出現歸屬混亂、所屬不明的狀況,而在區塊鏈的交易模式下,每筆交易都可以尋根溯源,不論是交易時間、終端等具體資訊都有跡可循,進而清楚掌握每次交易的合法性和具體權屬。
智能交易和智能合約:強制執行、無法攻破,具絕對安全性
智能合約由一些if-else(程式語言中的三重運算子)語句構成,在區塊鏈技術的保障下,當預設的智能合約條件被滿足時,智能合約就會自動執行並完成智能交易,而且這一交易可以透過區塊鏈被全世界認可。也就是說,這些智能合約將強制執行且無法被攻破,具備絕對的安全性,同時能賦予買賣雙方完全對等的權利。
物聯網技術:東西沒了會主動提醒你買,比網購更方便、更全面
互聯網早已滲入日常中各方面,並逐漸從線上往線下(on-line to offline,簡稱O2O,虛實結合的消費概念)、從軟體往硬體轉移,甚至連汽車、住房也能實現聯網,這種線上線下對接的智慧化過程,正是物聯網技術追尋的方向。
而在區塊鏈技術下,將產生一種全新的網路接入方式,包括加密數位資產在內的智慧物體,可以直接連接到互聯網,再進一步連結到現實中的各項物品,此時,這種智慧物品也就成為了一種智慧化財產(如搭載物聯網技術的冰箱,會在你經過超市時,透過隨身載具[如智慧型手機]提醒你記得採買)。
消費免費,是怎麼形成的?
免費消費的實驗,早已有人在商業領域中嘗試。在過去的實體零售業中,為了推廣新品或刺激消費,一些商家會為消費者提供免費的試用品來行銷。到了互聯網時代,由於商業模式的巨大變革,一些免費的互聯網產品也隨之湧現,例如360殺毒(中國奇虎360防毒軟體)、QQ、微信等,其基本功能都是免費。
但無論是免費的試用品,還是免費的互聯網工具,都是局限在一定的時期或產品中,不可能實現在整個商業社會的普及,因此也無法帶領大眾進入免費時代。而以加密數位資產積分為基礎的免費機制,既不是行銷活動,也不是商業模式,而是全新的社會消費型態。
那麼,加密數位資產的積分模式,究竟如何在商業活動中運作,並最終形成免費機制?以下就用一個理想化模型詳細闡述。
為了便於計算及理解,我們假設某種加密數位資產積分,在全世界只有一份,其當前價值為每份20元。持有該積分的商家對外宣傳,只要在店內消費滿100元,即可獲得該積分。很快便有消費者來此消費了100元,並取得該積分所有權。
但問題來了,又有5位新客戶來店內分別消費了100元,他們也想取得這種積分,但商家此時已經沒有積分了。於是,商家只得從最初那位消費者手中,以100元的價格買回那唯一的一份積分,並將其分割為5份,分別贈予消費者。每位消費者相當於獲得了0.2份積分,但這0.2份積分的價值仍為20元。如此,該加密數位資產積分便完成了從20元到100元的增值。而由於積分增值,最初獲得了該積分的消費者,最終收益等同於其在店內的消費,相當於未花一分錢,便完成了一筆免費消費。
而商家的營業額,從100元大幅成長為600元,中間僅付了100元行銷成本(買回積分)。
「發放→回購→分割→再發放」
以上便是關於積分商業模式一個最簡易運作的模型,雖然在實際的商業活動中,所涉及的積分發放、回購、增值速率,遠比上述模型中複雜,但基本的運作模式和價值型態則完全相同。無論積分的總量、當前的單位市場價值是多少,商家按照怎樣的比例和規則發放積分,整個加密數位資產積分,都是基本按照「發放→回購→分割→再發放」的機制不斷增值。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整個加密數位資產的增值量,足以抵銷積分發放時的消費成本時,就相當於實現了整個商業社會的免費化。
參與者越多、消費越頻繁,積分升值越快
積分增值作為免費機制的重要實現因素,其價值的儲存和增長不會憑空產生,而是源自於利潤轉移和時間推移。
在傳統的商業經營模式中,行銷成本是經營總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行銷成本的增長,往往也會使商品價格上漲,加大消費者的消費負擔。這部分行銷支出並未替消費者創造價值,但他們卻要為此買單,這自然是消費者不樂見的狀況。而在積分商業模式下,這部分的成本完全轉移至加密數位資產積分中,隨著參與的商家與消費者越多,會有越來越多的經營利潤注入到加密數位資產中,帶動其不斷升值。
過去那些索價高昂、難以變現的,變得更好賣
加密數位資產作為一種數位化、虛擬化的資產型態,能夠實現更便捷的交易模式。在傳統的實體資產交易中,需要雙方當面清點、評估,還可能伴隨資產的運輸、儲存等環節。而在加密數位資產交易中,雙方可以足不出戶,透過網路直接完成資產轉移。
提供便捷化的資產交易方式,只是加密數位資產現實影響力的一環。加密數位資產與其他資產形體或投資方式對接,同樣能產生巨大的價值推動作用。
例如在藝術品市場中,藝術品的拍賣、變現一直以來都是棘手難題。這類藝術品雖然具備極高的投資價值,但往往價格高昂,一位投資者很難承擔,而藝術品自然也無法進行分割交易。於是,許多藝術創作者由於作品無法變現,很難投入新的創作中。
但借助於加密數位資產,將藝術品同加密數位資產對接,便能實現藝術品的分割交易。假設某款藝術品的價值為1,000萬元,我們可以準備同等價值的加密數位資產,作為該藝術品的交易替代,這些加密數位資產所代表的,就是需要拍賣的藝術品。透過公開拍賣,投資者可以購買相應份額的加密數位資產。當有1,000人參與認購,平均每人所需要的投資額僅1萬元,投資壓力大減,該藝術品也能藉此實現快速變現。
以上內容由大是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當世界不使用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