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總是不了解我,或是誤解我?

為什麼別人總是不了解我,或是誤解我?(圖片來源:pixabay)

從統計上來說,別人如何看我們,與我們認定自己如何被看待,這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微乎其微。雖然,我並不真的知道你的同事、夥伴,或其他人如何看你;但我肯定知道,你也同樣不曉得。噢,當然,你也許會猜中一些,但我保證,你大部分都猜錯了。

若不明白這點,你就會像其他人一樣,很可能活在兩個充滿謬誤的假設中:

第一,其他人都是客觀地照著真實的你來看你;第二,其他人都是照著你看你自己的方式來看你。這兩個假設都是充滿謬誤,有兩個簡單原因。

第一個原因:你是層層包裹的謎中謎

首先,你遠比自己想像的難以解讀。事實上,沒有人像一本攤開的書,可以完全被看透。要真實、完全、百分之百準確地了解你,其他人必須能夠直接察看你的心思。儘管神經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還是不可能做到這樣。因此,對周遭來說,你還是不免保持某種程度的神祕感。

而且,在幫助別人了解你這件事情上,你做的也沒有你想的多。你的情緒並不如你意識到的那麼顯而易見,你的表情也不那麼明顯。

研究指出,極端強烈而基本的情緒,如驚訝、恐懼、厭惡及憤怒,相當容易解讀;但我們每天經驗到的、較為細微的情緒,就沒有那麼容易解讀。

你有點挫折的表情,可能跟你有點擔憂、困惑、失望或緊張的表情,沒什麼兩樣。你的「我因為你剛剛講的話而有點受傷」的那張臉,可能看來非常像「我完全不會因為你剛剛講的話而感到受傷」的那張臉。

然而,當你對自己說,「我把我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了」,或是「他知道我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十之八九,其實你沒有,他也沒有。

第二個原因:你的行為和別人的詮釋有關

兩個核心假設(其他人都是客觀地看你,以及他們都是照你看你自己的方式來看你)之所以謬誤的第二個原因,在於其他人從你這邊獲得跟你有關的資訊,以及你所說的話和從事的行為,從頭到尾透過詮釋才賦予意義。

這一點可能會有點難以理解,因為這感覺起來完全不像是認知在發揮作用。認知這回事在感覺上應該要像是我們直接就看見那裡有什麼,好像並沒有經過詮釋這道程序。

想像你在賣場巧遇鄰居史蒂夫,他對你說:「嗨!真高興看到你!」似乎毫不模稜兩可,明顯表示他很開心見到你,因為他真的很喜歡你——當然,除非他是在諷刺(他的聲音是否有古怪的語氣?當他跟你說話時,是否看別的地方?)或者,他只是假裝很開心,因為他想從你這裡得到什麼好處(是不是到月底了?史蒂夫通常到月底就身無分文了⋯⋯)。還是,他可能只是表示禮貌(嗯⋯⋯)。

好吧,現在想像你和史蒂夫在商品陳列架旁的走道開始聊天。但他一直凝視遠方。這實在很沒禮貌,不是嗎?史蒂夫真是無庸置疑的怪咖。除非他有心事(不是有人說他母親生病了?)或者,他也許只是心不在焉(畢竟,他正採買到一半)。

字串(如「嗨—真—高—興—看—到—你」)及行為(如凝視遠方),是我們試圖了解他人的線索。但正如你看到的,這些字串和行為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我們必須從那個人的相關背景,從我們所知道(或以為我們知道)的每件關於他的事,來搞懂它們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認定史蒂夫對你有好感,那麼史蒂夫的問候看起來就會是友善與真誠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你覺得史蒂夫已經故意冷落你一段時間,那麼你就很可能會懷疑他的誠意,或者猜想他是否要請你在他出遠門時幫忙餵他家的貓。

所以,如果言語和行為必須透過詮釋才能賦予意義,你永遠都不可能被「客觀」看待(史蒂夫也不可能)。再者,由於你是透過獨一無二的管道獲取你自己的想法與意圖,周圍其他的人只能猜測你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這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詮釋的結果可能南轅北轍,以及為什麼其他人不會依照你看你自己的方式來看你。

以上內容由天下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沒人懂你怎麼辦?:不被誤解‧精確表達‧贏得信任的心理學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