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教育環境與制度相當重視成績,老師只好跟著重視成績,結果學生也不得不重視成績,成績優秀的學生便一帆風順,成績不好的學生則有如棄子。這種以成績來論英雄的方式,只要不是名列前茅的學生,就會一再被鑑定為「不如人」或「是個笨蛋」。
如此一來,老師的工作所產生的間接效果之一,將會是不斷幫助學生證明自己是笨蛋!這些被體制證明是笨蛋的學生,當然不喜歡來學校。如果能好好利用前述線上遊戲設計方式的智慧,將其使用於教育中,雖然看似有些弔詭,卻絕對是明智的。當考試標準不再以分數來計算,而是將每一個學習目標變為成就系統,區分成「達成」與「未達成」,學生便能透過一個又一個的「達成」來認同自己的優秀與成長。
成就系統中,絕對不會只有數學與科學,這兩者當然很重要,但是完整的教育還需要包括藝術、人文、體育才行。到歐洲的城市走走,你會驚訝於都市景觀看來如此優雅,門前的花籃如此精緻,每一間屋宇用色如此大膽卻又協調,這是如何造就的?
答案是藝術素養! 這是學校的藝術教育發揮影響效果, 一點一滴融入學生的價值觀中所養成。例如,英國中學的多媒體課程,教學重點並非放在Photoshop(影像處理軟體)如何操作,或是Final Cut Pro(影片剪輯軟體)的高階技巧,其教學目標一直都在於觀察社會、觀察自我,啟發學生如何用多媒體來展現一種社會知覺;至於各種軟體操作技巧,學生自己透過網路就可以學到,網路上學不到的,當學生覺得有需要時,便會主動向老師學習請教。滲入生活裡的藝術、人文、體育課程,讓學生變得較為完整而平衡,社會才有機會因平衡而永續向上,更能得到金錢難以買到的生活品質,這些難道不是教育的重大目標嗎?
世界各國的政治運作方式詭譎多變,連各國的領導者也未必說得清楚,而國與國之間的互動,政黨與政黨間的惡鬥,錯綜複雜又交互影響,那麼,要如何引導學生面對異常複雜的現代世界呢?如果忽視地理、歷史、文學等教育,根本不可能營造優質政治;不了解各地區的風土民情,不清楚各民族、各族群的歷史深度,也沒有深厚的文學底蘊,是不會理解為何美國要將美元與黃金脫鉤?為何美國硬是要攻打伊拉克?中國發展「一帶一路」的大戰略為何?從過去到現在,世界各強權是如何興起,又是如何沒落?為何是歐洲人殖民美洲,而不是美洲人殖民歐洲?工業革命以來,海權為何如此重要?到了新經濟時代,海權依然重要嗎?
相關政策制訂者應該去思考: 這種種問題是否該是現今教育的必要課題,以及各行各業的未來主人翁,諸如媒體工作者或領導國家的菁英們,需不需要熟悉這些知識,從中培養一套邏輯思維。教育乃是「百年」大計,在制訂教育政策時,這百年兩字更是重要,值得深思。
本文節錄:【教育這種病】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