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了!你沒辦法找到一個工作會讓你只做喜歡的事

別傻了!你沒辦法找到一個工作會讓你只做喜歡的事

編按:美國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TED的演說引爆千萬人關注,如今她首度出版《恆毅力》一書,以科學實證說明人生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商或天賦,同時完整分享如何培養、強化恆毅力的具體方法。

興趣就像找伴侶

幾個月前,我在新聞網站Reddit 讀到一篇文章,標題是〈事事有興趣,生涯無志向〉

我現在三十出頭,不知道職業生涯該往哪裡發展。從小到大,大家總是說我有多聰明、多有潛力。我對太多東西都充滿興趣,反而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結果卻陷入停滯狀態、對什麼都無力嘗試。感覺每種工作都需要某些專業上的認證,或著是需要先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才能取得入門的資格,實在蠻令人沮喪的。

我對這位三十幾歲的朋友寄予無限的同情。身為大學教授,我也很心疼那些來找我尋求職涯建議的二十幾歲學生。

我的同事貝瑞.史瓦茲為焦慮學子提供諮詢的經驗比我還久, 他在斯沃斯摩爾學院教心理學四十五年了。史瓦茲認為,很多年輕人無法發展出認真的職業興趣,是因為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其實這個問題就像很多年輕人找不到戀愛對象一樣,」他說:「他們希望找到迷人、聰明、善良、善解人意,貼心、風趣的對象。

你告訴二十一歲的年輕人,你不可能找到各方面都很美好的人,他們就是聽不進去,他們堅持要等那個完美對象出現。」「可是你太太茉娜呢?她那麼棒。」我問。「哦,她確實很棒,肯定比我還棒。但是她是完美的嗎?只有跟她在一起我才會幸福嗎?世界上只有我能帶給她美好的婚姻嗎?我不這樣覺得。」

史瓦茲指出,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我們誤以為愛上某個職業應該是很突然、迅速的感覺。

「很多事情的微妙及令人滿足之處,是堅持投入一段時間、深入摸索以後才會感受到。很多東西在你開始做以前看似無趣膚淺,但做了一陣子你會發現很多面向是你一開始不知道的,你永遠無法完全解決問題或完全了解那個領域,諸如此類的,都需要堅持才會有所體會。」

史瓦茲停了一下,接著又說:「其實,這就像找伴侶。碰到潛在對象只是個開始,潛在對象還不是唯一的完美對象,只是很有希望的對象而已。」

熱情是一輩子的深耕

多數人想到熱情,都以為那是瞬間發現的。例如,吃一口香煎比目魚,就確信你這一生都會待在廚房裡;第一次參加游泳比賽,比賽結束,頭一探出水面,就知道有一天你會成為奧運選手;讀完《麥田捕手》後,就覺得自己注定成為作家。相對於最後可能變成終生志業的熱情,與熱情的第一次邂逅只是序幕,它揭開後面相對沒那麼戲劇性的漫長篇章。

我想對那位在Reddit 發文、覺得自己毫無職業志向的三十幾歲朋友說,科學的結論是: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一點點的發現,加上大量的培育發展,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

首先,童年時期想像長大後要做什麼,通常言之過早。追蹤數千人的長期研究顯示,多數人是中學時期才開始對某些職業感興趣。我做訪談研究確實也發現同樣的模式;英國記者萊西訪問那些「超級成功人士」,也發現同樣的模式。不過請記得,一個七年級學生即使未來會成為恆毅力很高的人,也不太可能在那個年紀就充分表現出特定的熱情。七年級學生才剛開始發現自己整體來說喜歡什麼、不愛什麼。

第二,興趣不是經由內省發現,而是透過和外界互動時被激發的。發現興趣的過程可能隨機、偶然、並不會很有組織、很有效率,因為你無法預測什麼東西會引起你的注意,什麼不會。你也無法光憑意志力去喜歡某些東西。就像貝佐斯說的:「有些人試圖強迫自己喜歡上某個興趣,那是天大的錯誤。」如果不親身嘗試,你也不會知道哪些興趣會持續下去,哪些只是三分鐘熱度。

第三,發現興趣之後,接著是更漫長、也更需要積極投入的發展階段。很重要的是,一旦接觸到新的興趣,接下來必須持續地發展,一再地重新吸引你的注意力。

最後一點,要成功發展興趣,需要一群支持者的鼓勵,支持者可能是家長、老師、教練或同儕。為什麼其他人很重要?一方面,他們持續提供強化興趣所需要的刺激和資訊。此外,更明顯的效果是,正面的意見回饋可以讓我們感到快樂、安心、更有自信。

發現熱情不是瞬間的頓悟,是不是有點「討厭」?也許吧,但是早年的興趣其實都很脆弱,定義也很模糊,需要長時間用心地栽培和精進。

 

本文授權自:我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