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皮爾森:「你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

desktop-1246512_640

編按:科技、全球化徹底改變人類生活。若仍用過去百年的方式工作,怎會有未來? 泰勒•皮爾森(Taylor Pearson)是美國創業家,走訪紐約、巴西、越南等上百位創業家與工作趨勢,在新書《就業的終結》中,帶你看清經濟、企業必須轉型的原因,在新趨勢中快速連結知識、科技與人脈,創造更不能取代的個人價值,找到工作的意義。

聽到「就業」(job)這個詞,我們腦海中浮出的景象,是有人埋首在辦公室的木板小隔間中,腦中一片空白地填寫寶鹼公司(Procter & Gamble)的測試程序規格報告。

聽到「創業家」,我們會想到馬克.祖克伯格、賈伯斯或比爾.蓋茲。這些真的都是它們的特色,但是在這2 個概念之間,存在很大的模糊地帶。我們要如何明確區分「就業」和「創業」?

高汀在他寫的《夠關鍵, 公司就不能沒有你》(Linchpin: Are You Indispensable?)一書中,定義關鍵人物為「能夠走進一團混亂,創造秩序的人。他能發明、連結、創造和實踐。」

借用他的定義,並稍加簡化:創業是指連結、創造和發明系統,這個系統可能是企業、人、構想或是流程。就業則是依循別人所創造的作業系統之行為。

創業家可能擁有一家公司的股權,也可能沒有。彼得.杜拉克可說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管理顧問,依據上述定義,正是不折不扣的創業家,但他不曾擁有任何一家大型公司的多數股權。向董事會或所有人完全負責,不必自己費心思量,只要遵循指示的公司執行長,或許自稱創業家,但其實不能算是創業家,他只是有份工作。我和受雇於人、但將創業之志付諸執行的許多人談過。

就業是否盛極而衰?

就業已經到了盛極而衰的時候。二十世紀下半葉那個就業就能富足、高薪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1983 年以來,唯一仍然顯著成長的「就業」是「知識性非例行性工作」,也就是「創造系統」的工作。風險投資公司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在2015 年發表的報告中指出,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U.S.Bureau of Census)從1948 年到2000 年的資料發現,就業的成長速度是人口的1.7 倍,但是,自2000 年以來,人口的成長速度是就業的2.4 倍。

對社會和個人來說,癥結在於我們問錯了問題:「我如何得到工作?」更好的問題應該是「我如何創造工作?」如果「創造就業」這件通常只有政治人物或大公司執行長在講的事,是你現在能夠辦到的,那會怎麼樣?

有三個主要的理由,足以說服我們已經在就業盛極而衰的階段,並且接近後就業時期:

1. 過去10 年來,通訊技術發展快速,而且全球的教育水準已經提升,意味著企業能夠雇用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就業市場正逐漸移轉到亞洲、南美和東歐。

2. 運用軟硬體等機器,取代藍領工作的概念已成事實,而現在它們也逐漸取代知識性的白領工作。

3. 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人數已經飽和,使得學歷的價值不如從前。

這些變動都指向相同結局,接下來用亞特蘭大一家法律事務所為例來說明。這家事務所要求所有的員工都擁有大學學歷,連檔案管理員也不例外,因為「對雇主來說,現在是買方市場」。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提到24 歲的蘭登.柯萊德(Landon Crider)雖然擁有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學歷,現在卻在事務所當跑腿, 處理雜務; 接待員梅根. 派克(Megan Parker)年薪是3 萬7,000 美元,卻必須償還10 萬美元的學生貸款。柯萊德和派克的故事不算少見,他們是新趨勢的早期指標,而這個趨勢對未來20 年的職涯會產生深遠的衝擊。

本文授權刊登自:我讀網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