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故事‧輯二:墨香世家,聽古墨在說話》 皇上用墨,七十七人服務

wende-court-1542273_640

除了墨務官,宮廷內還有多少工匠幫忙製墨?以明朝為例,在太監主管下,墨匠人數膨脹得嚇人,想必是人多好浮報濫帳。當時宮內製墨,是由赫赫有名的司禮監主掌,司禮監本是負責皇帝的文書、印璽、宮內禮儀等,但因皇帝號令百官天下,都經它手,使得它的地位權力凌駕其他太監機構,並且足以和內閣首輔匹敵,碰到昏庸的皇帝,權力甚至超過首輔。有名的權宦如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都做過司禮監的頭頭,製墨的人在他們庇蔭之下,偷雞摸狗,吃香喝辣,又哪會少呢?

司禮監既管皇帝文書,那皇帝要臣下看的書,它也得負責,因此它下設「經廠」,好印刷皇帝令頒的書,這導致它有理由多用工匠。明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曾清查過宮廷內的工匠人數,確定在職有一萬二千多人。其中司禮監占比近十三%,將近一千六百人,而在經廠內負責箋紙、裱背、摺配、刷印、黑墨、筆、畫、刊字等工匠就占了八成,用了將近一千三百人。想到這是個近五百年前的印刷廠,分工之細,實在是世界印刷史的奇蹟,只是衡量它的效率,跟民間比,說不定也是負面的奇蹟!

當時經廠裡的黑墨匠有七十七人,規模驚人。黑墨匠原是製墨來供印書時使用,但既然皇帝的書寫用墨也是司禮監負責,乾脆就近讓黑墨匠多做一些。只是印書的墨可以即做即用,不需要取名字;給皇帝用的可不成,該有個專用有力的名詞,好體現皇帝的天威。

「御墨」一詞,似乎最早出現在明朝宣德年(西元一四二六至一四三五年)製的「龍香御墨」,猜想是因當時的司禮監正開始要露臉,才把簡潔的御墨兩字,專用在給皇帝的墨上!太監的善於逢迎拍馬,絕不含糊。

那麼多的專職墨匠,每年該製了不少御墨,留存到現代的該有很多吧?

抱歉,很少!原來到明朝後期,皇帝怠惰,以致用墨不多,墨匠當然跟著偷懶。其後又經歷李自成大軍的洗劫和放火燒皇宮,以及乾隆時曾把宮內的破損明墨搗碎,重新和劑做成所謂的再和墨,都造成明代御墨的浩劫。現今北京故宮的藏墨超過五萬三千件,但明朝御墨恐怕不足百件。

到了清朝,皇帝勇於任事,康熙在內務府(大內總管)下設御書處,沿續管印書和製墨,開啟了清朝御墨製作和收藏的輝煌歲月。

本文授權刊登自時報/ 黃台陽 【墨的故事‧輯二:墨香世家,聽古墨在說話】一書

圖片來源:Alic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