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還要放任囤房、炒房?住者適其屋才是目標

livejustice1-1

編按:買不起房、租不起屋不該是新世代的宿命。囤房、炒房更非公平社會的正常現象。打擊不合理的房市制度,戳破房價下跌必然拖垮經濟的謬誤教你20種改變自己居住環境的實踐方法。

居住正義並非「打房」的包裝,居住正義的美好境界是「住者適其屋」的概念,也就是不管收入高低,每個人都要有適當居住的房子,讓每個人能自由選擇買屋或租屋,而不是背著輿論壓力、社會期待、魯蛇(loser)的代名詞而被迫去「拚房」,以致慢慢變成「房奴」。

很多人把居住正義與打壓房價混淆,兩者究竟能否劃上等號?

不管是業者、政治人物、投資客及無殼蝸牛等,都沒說清楚什麼是「打房」?是打垮不合理房價、打擊投資客、打擊黑心業者、或打擊不合理的房市制度,當然也有人認為,以上四項都「該打!」

livejustice1-2

客觀地從房價觀察,過去15 年台北市房價,早已脫離經濟成長及家庭可支配所得的成長率,明顯出現房價成長遠高於經濟、物價及所得成長的不合理現象。(見圖2-1)2015年9 月中旬,主計處公布「國民幸福指數」與「國富統計」,前者的調查結果是國人幸福指數超越日韓,成為亞洲第一,而國富統計結果,大家都越來越有錢,這些表面看來是令人振奮的正面訊息,背後卻是令人辛酸的負面情境。

因為房地產價格在近年來大幅上漲,使得大家「表面上」資產增值,全民財富增加,然後再根據「幸福指數」的編制計算,台灣房價上漲幅度比日、韓要高,但實際上,台灣人民所得沒有增加,購屋痛苦指數連年攀升,國民幸福指數的調查非常荒謬與錯亂。

要知道目前台灣的房屋產權結構:6 成家庭只有1 間房子,2 成家庭擁有2 間以上的房子;另外,還有2 成是無殼蝸牛的租屋族。

對大多數只有1 間房子的家庭,房價上漲雖然表面上資產增值變有錢,但是他還需要住在這間唯一的房屋裡,不但無法變現賺錢,反而要繳交更多因增值而來的房屋稅及地價稅等持有成本,生活未必更幸福;隨著房屋老舊,他想換屋以提升生活品質,沒想到賣掉舊屋,卻已買不起新房子,被迫住在越來越老舊的房子裡,生活品質日益下降。

至於2 成的無殼蝸牛,房價上漲,毫無疑問地只能望屋興嘆,那種絕望心情,想必幸福感應該更差;很明顯,只有2成的多殼蝸牛是房價上漲的直接受惠者,他們可以賣掉非自住房屋賺錢,而不影響其原本的生活,幸福感是三者之最。

當房價未能貼近所得成長或經濟成長而上漲,相反的,卻出現不合理的暴衝,那麼房價上漲僅對多殼族或投資客有利,增加少許人的幸福感;但卻剝奪大多數一殼族及無殼蝸牛的幸福。

難道我們不應該重新反省與思考,是否要透過房價上漲來支撐虛幻的幸福?

 

本文授權刊登自:我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