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
──圓因法師《一日行善》
諸善奉行,諸惡莫作;日日行善,夜夜自省。這是佛陀教導眾生的慈悲心懷,也是出家人對自己的基本要求。但普通人卻難以做到,除了毅力、恆心不足之外,更在於人們往往不能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能推己及人是因為彼此缺乏理解和共鳴。其實,這種缺乏,說到底是我們長期的思考習慣造成的。一位單身女子剛搬家,她的新鄰居很貧窮,家中有一個寡婦和兩個小孩。
一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電,那位女子只好點燃蠟燭照明。過了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女子打開門,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只見他略顯緊張的問:「阿姨,請問妳家有蠟燭嗎?」
女子心想:他們窮得連蠟燭都沒有嗎?還是不要借好了,以免被他們賴上!於是,她冷冷的回答:「沒有!」
正當她準備關門時,那個小孩卻露出關切的笑容,說:「我就知道妳家一定沒有!」說完,竟從懷裡拿出兩根蠟燭,接著說:「媽媽怕妳一個人住沒有蠟燭會害怕,就要我拿蠟燭過來給妳。」
女子感到無地自容,卻也感動得熱淚盈眶,一把將小孩緊緊抱在懷裡。多麼善良的一家人!儘管家裡貧窮,還是關心、幫助身邊的人,哪怕是一個還沒見過面的新鄰居。
其實,這位女子不見得就是多麼冷漠自私的人,她後來的愧疚和感動也證明了這一點。只是,她已經習慣「窮人求助富人」、「富人施捨窮人」這種既定模式,所以當窮人有所探尋時,她便「順理成章」地以為是求助信號。
人們往往在固定的思考方式中,漸漸遠離自己的善良和心底的柔軟,也遠離了與人和睦相處、溫暖互助的幸福。
所以,佛陀強調我們應該做到「無礙」,無礙不僅僅是言行的自由,更是心靈的輕盈、自在。不抱持刻板印象,不堅持死板的條條框框,以一顆平和清淨之心去待人接物,像水一樣隨物成形,而不是像石頭一樣冥頑不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瞭解別人,並心懷感激地接受別人的關心,也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這樣,就算別人真的是來「借蠟燭」,我們也會樂於給予;就算別人犯下錯誤,我們也會心平氣和地選擇寬容。
有一天,佛陀行腳回到他曾經修行過的伽耶山尼連禪河邊。這裡有位拜火教首領優樓頻羅迦葉,他帶領著五百弟子在此修行,還受到貴族的尊敬。佛陀本來想到摩揭陀國,但天色已晚,於是他便去優樓頻羅迦葉處請求借宿。
優樓頻羅迦葉聽到佛陀光臨,便客氣的出迎。佛陀表明來意後,優樓頻羅迦葉回答道:「在我這裡借宿當然可以,但我看您是一位得道者,因此有件事情必須要先向您說明,我的房間放著拜火的道具,而且還盤踞著一條巨大的毒龍。如果你您住進去了,一定會失去性命,所以我還是回絕您吧!」
佛陀微笑著說:「不要緊。天色已晚,我實在無處安身,所以請您無論如何都要借我住一宿。」於是優樓頻羅迦葉便指著一間石室說:「那就去吧,您好自為之。」
佛陀安然走進石室,進了石室後,果然看見一條巨大的毒龍,但他仍泰然安坐在石室中,因為他清楚毒龍不會危害他。面對超脫的佛陀,毒龍果然對他沒有任何敵意。
第二天,佛陀從石室中平安出來,口中念道:「心清淨,則不為別人所害。」原本優樓頻羅迦葉以為佛陀必定會嚇得立刻從石室中跑出來,卻不料佛陀安然走出石室,當下便知道佛陀是位聖者,於是優樓頻邏迦葉疑心佛陀是來征服他的。
此時,佛陀禮貌的提出自己想在優樓頻羅迦葉處修行的念頭。優樓頻羅迦葉聽後以為佛陀很尊敬他,便答應了。
這一天,優樓頻羅迦葉被請去擔任當地一個盛大祭典的主祭,因為他知道佛陀的力量,所以不希望人們見到佛陀。可是出乎優樓頻羅迦葉的預料,佛陀並沒有出現,於是隔天他便詢問佛陀的去處。
佛陀溫和的說道:「我知道你的心中希望我不要讓人看到,所以我也就不讓別人見到我。你還沒有覺悟到生命的真諦,你還充滿嫉妒的心。你是位有覺悟的人,居然還存有嫉妒的私念,實在可惜!若不斷了這個念頭,你永遠不能證得涅槃!」優樓頻羅迦葉為佛陀的智慧與寬大所感,當即帶領他的五百弟子一起拜在佛陀座下,做了佛陀的隨眾弟子。
佛陀寬容而慈悲,他覺知了優樓頻羅迦葉的嫉妒之心,卻不當眾點破,而是先遂了他的意,為他保全尊嚴,再適時出面點撥、教化他,正是因﹁懂得﹂才能寬容的慈悲真義!
佛陀說:「結緣不結怨。」仇恨是帶有毀滅性的情感,只會激化矛盾,釀成大禍。
寬容的心卻能輕易化解恨意,讓緊張的氣氛化作脈脈溫情。只是,想要止息心頭嗔恨之念,只生出慈悲寬容之意,就必須先拋卻自己固有的思考習慣,真切的理解、瞭解他人,在瞭解中生出一點惺惺相惜或是真心的嘆惜,之後我們的選擇自然就會變得溫和、暖人。
本文授權刊登自 好的文化/ 今酉 《淡定,讓你歡喜自在》
《淡定,讓你歡喜自在》作者:今酉 |
圖片來源:stock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