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總統大選結束,蔡英文當選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雖然蔡英文曾表示不會挑釁中國大陸,並致力於維持現狀,但蔡英文所帶領的民進黨傾向支持台灣獨立,因此,蔡英文的當選,最引起國際媒體關注的,莫過於她的兩岸政策。
當臺灣和世界媒體對臺灣問題緊繃著神經之際,很少人注意到:對岸中共領導人對臺灣問題其實抱持「一百年也可以等」的態度。而且從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開始就是如此。
《戰後70年臺灣史》(時報出版)作者陳世昌在書中引述毛澤東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國出兵保護臺灣、中共渡海攻臺無望後,接受外國記者的採訪時坦率直言:「臺灣問題可能立刻可以解決,也可能五十年後,或一百年後,才能解決。」這話顯示,在他有生之年沒有把握解決臺灣問題;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可以暫時擱置臺灣問題,而以建設新中國成為世界強國作為優先考慮。
二十八年後的一九七八年十月底,中共和美國建交談判正緊鑼密鼓的時候,鄧小平告訴一群訪問北京的日本人說:「中共不急於解決臺灣問題,可以等待十年,如有必要,可以等待一百年。」(引自沈劍虹著《使美八年紀要》)。
鄧小平時期,中國已經茁壯強大,可是中蘇交惡,在邊界兵戎相見。在「聯美制蘇」的大戰略下,鄧小平照樣擱置臺灣問題,而以建設新中國成為世界強國作為優先考慮。可見新中國的最初兩代領導人,都以國家發展為先,不急於解決臺灣問題。
再看往後的中共歷代領導人,從江澤民、經胡錦濤、到習近平等人,也都能認清大局,深知如果為了臺灣問題而衝破美國人的西太平防線,後果相當嚴重。所以,他們依然巧妙擱置臺灣問題。而且,進一步擴大兩岸的經貿、教育、以及文化等的和平交流,因為大家都知道,兩岸的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期待。
陳世昌分析指出,從中國歷史分分合合的全程來看,七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算長,兩岸問題應可不急於一時,宜暫維持現狀。當下兩岸同胞應各自發展,和睦交流,避戰共榮,總而言之,「和平為先,民生第一」。
「維持現狀」也是中美兩強不謀而合的共同政策,在此一共識下,臺灣獨立不可行,中國要併吞臺灣也行不通。中美兩強曾經分別以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如《臺美共同防禦條約》與《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以實現維持現狀之目的,但到一九八○年,以上軍事同盟幾乎同時結束。
中美雙方則改立「國內法」,去達成此一共同政策。先是美國在一九七九年,提前執行《臺灣關係法》,取代快要到期的《臺美共同防禦條約》。中國則於二○○五年公布《反分裂國家法》,正式阻止臺灣民進黨政府的臺獨企圖。靠著中美兩強的這兩個國內法的互相制衡,兩岸能夠維持現狀,臺灣處在夾縫之間,不由自主。
依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只要不實現臺獨,不喪失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中共就不武力犯臺。在這個大前提下,兩岸皆能安份守己,不破壞現狀,和平發展自然可長可久。如今,臺灣島內外的臺獨運動,自知與民意漸行漸遠,也頗能克制自制,有利於兩岸的維持現狀。
兩岸問題,就臺灣來講,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就中國來講,「龍爭虎鬥,急也不得」。當前臺海和平的維持,靠的是中國與列強之間,均勢局面的維持,尤其是中美兩強之間的實力角力問題。
如果有朝一日均勢局面被打破,中國軍力強過美國,屆時美國基於自身國家利益的考量,對於臺灣問題勢必知難而退,中國也勢必順勢而為,解決臺灣問題,而無後顧之憂。至於何時才能達成目的,唯有靜待時間去自然解決這個最棘手的歷史問題。
本文授權自時報出版/ 陳世昌《戰後70年臺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