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矽谷,創新就是不斷思考

20141031144554_5463

Steve Jobs曾經說過一句話:「If you do something and it turns out pretty good, then you should go do something else wonderful, not dwell on it for too long. Just figure out what’s next!」

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如果一件事情做得夠好了,那就要思考下一步,不要一直停留在相同位置,而這句話似乎也是矽谷創新的方針。

2014年10月,我第一次拜訪矽谷,帶著興奮的心情,想要一睹美國科技傳奇的風采,其中包括蘋果和Google。蘋果是知名的科技公司,從早年的個人電腦到iPad及iPhone,每項產品都讓人驚艷,除了賈伯斯個人魅力及對工藝品質的要求,還有更多創新的技術,讓消費者喜歡這些產品。而Google近幾年來進軍行動市場,很多手機應用都來自Google團隊,這些創意不僅改變使用者習慣,也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

而這背後,仰賴許多默默耕耘的工程師。

下班時間一到,Infinite Loop週遭開始出現車潮,蘋果總部內的站牌,也有一些員工正準備搭乘接駁車返家。像Googleplex一樣,蘋果將自己的總部取名為Apple Campus,而新的圓形總部大樓「Apple Campus 2」也已經如火如荼興建中,可惜無緣在這趟旅程親眼見證。

而Google卻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處處可見的Android裝飾、彩色腳踏車還有公司內部的沙灘排球場,讓員工可以在開放多元的環境下工作。戶外還有很多咖啡廳座椅,如果想要好好享受下午茶時光,走出辦公室大門就是一個很棒的選擇。

20141031142006_1644

我和幾位美國工程師朋友見面,聊聊矽谷經驗,普遍認為在美國的學習,讓他們蛻變不少,不僅是專業知識,還有更多對自己的肯定。尤其當老闆在進公司數月後,直接交代一件重要任務,如此信任,會讓人感到既興奮又害怕,但在矽谷文化內,卻是一件很普通的事。

這在台灣公司,似乎不太容易發生,尤其在競爭激烈的科技業,任何錯誤都可能延遲產品開發,甚至影響公司營運。因此,大部分企業選擇比較保守的方式,先經過嚴謹的訓練後,才能夠獨挑大樑,越是關鍵的專案,越需要有經驗的工程師。換句話說,美國老闆認為員工進來就有90分,但台灣老闆一開始只打50分,慢慢才提升到90分。

另外一個明顯的差異是文化,美國習慣「衝突」,互相交流、表達自己意見,即使是最基層的工程師,也能夠在上級面前提出自己想法,而台灣文化習慣「以和為貴」,直接接受上級的指派任務,並很少去質疑這些作法背後的意義,這同樣的思維也應用在產品開發上。

舉例來說,在台灣假設A部門提出一個新的應用,B部門同仁並不一定會直接將看到的疑問或建議通知A部門,一來領域不相干,二來怕萬一問錯問題、貽笑對方大牙,但在矽谷不一樣,任何部門都有義務思考其他部門的產品,並且歡迎任何建議或問題,即使相當愚蠢,收到問題的人也必須思考,為何別人會這樣問。

20141031141931_1788

這個文化的差異,除了東西方本質不同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效率。有經驗的工作者都知道,如果太常被小事打斷,有可能降低自身工作效率,而一個工程師,在每天處理忙不完程式開發的同時,還要兼顧「客服」,豈不是一個頭兩個大,影響自己的進度。因此,亞洲公司在追趕技術領先者的同時,可能無法停下腳步思考「如何讓產品更加人性化」。

這個轉型,需要領導者的智慧以及更包容的空間。

在職場上要有好的表現,首要在於自己是否喜歡這份工作,對於很多創業家而言,對工作的熱情不在於金錢多寡,而是可否實踐夢想,同樣對上班族而言,若能夠在工作中發掘專長、不斷嘗試,也能慢慢摸索出一條道路。正如同賈伯斯說的話「Just figure out what’s next!」這同樣也意味著,人要不斷精進。

你相信現在做的是一件偉大的工作嗎?用一點創新、加一些創意,每個人都可能改變世界。

20141031143457_3912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作者為「Rick」,原文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