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能派上用場的書不能永留

立刻能派上用場的書不能永留

對我來說,在一望無際的書海中,最完美無缺的正是經典。它是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所流傳下來的書籍;它會超越時代、民族或性別,蘊含許多人生哲理。

德國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在他生平最後的作品《附錄與補遺》(Parerga and Paralipomena )提到:「要振奮精神,沒有書籍優於希臘和羅馬的經典。只要拿在手上閱讀短短半小時,就會感覺心靈受到洗淨,情緒高昂,有如旅行者用清涼的泉水提振精神般。」

經典的力量就是如此強烈,不知道這一點真是白活了。或許有人會認為:「現在讀那種書籍,完全派不上用場吧?」也有人會覺得:「經典很艱澀難懂。」的確,它可能不會立刻發揮作用。

但我反而認為,立即能派上用場的書,很快就沒有效能。

只在現代通用的書籍,確實有許多重點值得學習。但與其花費時間看一本今後未必永久保存的作品,為何不用相同的時間閱覽更有用的經典?其他事物也一樣,例如最近文部科學省(相當於臺灣的教育部)說不需要文科,應該把重點放在理科。事實上,這卻是為了回應產業界的要求,把立刻能派上用場的人才送入社會。

回顧日本明治時期,政府也曾經高舉富國強兵政策,要求各家大學做同樣的事情。

對此毅然表達反對意見的,是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等人,當時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系主任、兼工學博士的谷村豐太郎也曾反駁:「立刻能派上用場的人,很快就會沒用。」

實際來看,真正能表現功用的是有「涵養」的人,而涵養的基礎正是乍看沒用的哲學、歷史或文學不是嗎?

我們經常只專注眼前的事物,但隨著環境或社會體制的改變,當下的想法立刻會有一百八十度的變化。所以不要受其擺弄,應全神貫注於本質、大家經年累月守護的普遍事物上。

現代新書仍需要花點時間,受到時代的洗禮。只有經過長年累月,透過眾人銳利目光和市場精挑細選,最後所流傳下來的書籍,一定沒有錯。

沒時間讀,如何「大略看過」?

有時工作上,必須在短時間內,讀完好幾本書或文件資料。「明天會請您接受這個題目的採訪,我們已準備好相關書籍,請在明天之前讀完。」聽到工作人員這麼說,頓時會讓我不知所措,因此我必須用工作的空檔或移動時間,「一目十行」的快速閱讀。

為了快速且確實理解內容,我通常會把文章分成好幾個範圍,一次讀3到5行,利用這個方式進行「區塊閱讀」。當然,在毫無背景等全新領域的情況下,剛開始必須一行一行的仔細閱讀,所以區塊閱讀只限於已經具有某種程度的知識,或已經理解的範疇中。

如果是法律書籍,對我來說是很熟悉的領域,所以我會把書攤開斜放,一次閱讀兩頁。沒有令人在意的關鍵詞就跳到下一頁,但如果有覺得奇怪的地方或是重點,我會一次讀完該內容周圍的3到5行。

一行一行細讀的確會花費許多時間,也容易忘記其資訊。若快速的一次讀3到5行,訊息即使會有些模糊,但可以掌握概要。要說這是讀,不如說是看。

我們在看東西時,有分「細部」和「綱要」,讀書也能利用大致看過的方法。剛開始可能會不協調,但習慣之後,就能把3到5行當作一個區塊,並確實領悟其內容,這真是不可思議。

依書本而異,實行區塊閱讀,一本書大約三十分鐘內就能讀完。假設工作結束後,只剩3至4小時,利用此方法就能讀完5、6本書。

忙到沒時間看書的人,請務必嘗試區塊閱讀的技巧。速讀卻能記住內容,其效用一定會令你驚訝。

本文摘錄自《精準閱讀》, 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