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的作用與影像品質優劣的取捨

ISO 的作用與影像品質優劣的取捨

攝影上的ISO,中文叫感光度。感光度是用來測量感光物質對光線敏感的依據,ISO100 的軟片,當初因非常普及,使用者認為它就是標準的軟片感光度,低於100 叫作低感光度,高於100 叫作高感光度,但數位時代的高感度,也許ISO800 都還不夠資格被認定為高。

ISO 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英文縮寫,而非攝影專用的名詞。攝影感光度表示方法未被統一前,美規以ASA 表示,歐規以DIN 表示,蘇聯以GOST 表示。科技猛進,物質發達之後,許多規範唯一致化,才能增加人類幸福,所以攝影就挪用了ISO。

ISO 的重要性,跟相機的光圈、快門一樣,它們是聲息相通的三兄弟,任務都是在為良好曝光值服務。三兄弟數值表示的計算方法,都用數學的開根號求得,所以彼此在拍照上的應用,可以互換。

也就是一增一減的伙伴,例如:當ISO100、光圈值5.6、快門速度1/60 時,我們可以將ISO 調成200、光圈值改為8、快門速度仍為1/60;若想將快門速度提升為1/125,那麼只需再提高ISO 改為400 即可,依循此法加加減減,曝光值都一樣。

ISO 的作用與影像品質優劣的取捨

▲低感光度比較能記錄被攝物的細節;高感度則善於用在昏暗的光源拍照。

改變ISO 的高低,有利於相機使用技巧的操控。大家都知道:光圈值數字越大,景深長度越長;光圈值數字越小,景深長度越短。這一方法,使欲拍景物的清楚範圍,可以隨意控制,景深的控制,要長要短,視畫面需求而定,只有攝者最清楚自己的意圖。

ISO 的作用好像無所不能?其實物理世界的表現,一利一弊相輔相生,若超過極限,敗像就會變得十分明顯。ISO 數值越低,記錄的影像就越細緻,付出的代價則是必須開大光圈值,或降低快門速度。

通常,攝者誤以為將ISO 擺高就好,何必傷腦筋?因高感光度比較容易捕捉微弱光線,在暗的環境使用,非常方便。殊不知,他付出的代價是影像劣質化。

影像劣質化在數位時代,稱為雜訊;在軟片時代,這種現象叫「粗粒子」。有些攝影家會使用粗粒子作為創作手法,但數位影像時代,還不曾出現有人以「雜訊」作為創作元素的。

影像劣質化雖有軟體可以「救」,幫助降低雜訊,但高明的攝者,該有一拍定江山的雄心,而不是要靠「整形」才能使影像變美、變好的虛假攝影人。整形是不得已的搶救方法,技術不好,可掩人一時,但無法永不露破綻。

數位影像是以像素(pix)為基,像素的形狀是小磚塊,小磚塊品質好壞,會影響作品的表現,尤其照片必須放到極大時,考驗更嚴苛。ISO 粗劣化的數值是多少?一般而言,好相機的高感光度使用,粗劣化的情況比較低,品質比較好,這就是它貴的道理。但作為相機使用者,最該了解的是你可忍受到何種程度的「不好」,以避免此情況發生,而非人云亦云當冤大頭。

──本文摘錄《鏡頭的力量:眼淨、心靜煉出攝影構圖美學》(時報文化出版)